本文作者俞吾金(.6.21-.10.31),浙江萧山人,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外国哲学和国外马克思主义。
在普通人的眼中,哲学是一门玄虚高妙的学问,而哲学家们则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幻想家。古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在《云》中嘲笑了哲学家苏格拉底,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则在《伪君子》中塑造了一个令人喷饭的哲学家的形象。凡是读过钱钟书先生小说《围城》的读者,也一定会对哲学家褚慎明留下难忘的印象。当然,在这些文学作品中,哲学家的形象被漫画化了。而在现实生活中,哲学不但是一门重要的学问,哲学家也是受人尊敬的学问家。记得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曾经说过,一个国家最值得庆幸的事情就是拥有自己伟大的哲学家。如同西方人在思想上感恩于古希腊的先哲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样,中国人也在精神上受惠于孔子、孟子、老子和庄子这些伟大的思想家。
作为一门古老的学问,哲学已有多年的历史。英国哲学家罗素在《西方哲学史》的“绪论”中指出:“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显然,罗素这一广有影响的观点并不是严格的,因为他遗忘了艺术(包括美学)。其实,人类文明通常是由四大板块,即科学、神学(包括宗教)、艺术(包括美学)和哲学构成的。因此,哲学不应该被片面地理解为介乎科学与神学之间的“无人之域”,它与其他三个板块是共存共荣,一起向前发展的。如果说,科学注重的是观察、实验和归纳思维,艺术注重的是想象力和形象思维,神学注重的是天启、信仰和演绎思维,那么,哲学注重的则是人生境界和辩证思维。
哲学思维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前提性的、刨根究底的思维。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哲学探索乃是激动人心的思维之旅,哲学思维并不是那种专拣细枝末节着眼的佣仆式思维。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佣仆心中无英雄。意思就是说,佣仆永远看不到他们所服侍的伟大人物的伟大之处,因为他们着眼的只是伟大人物吃喝拉撒这些细枝末节。哲学思维是从大处着眼的。正如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所说,人在宇宙中不过是一个微粒,但人的大脑却可以包容并思索整个宇宙。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帕斯卡尔把他最重要的著作称作《思想录》,而把人称作“会思想的芦苇”。我们认为,包罗万象的哲学思维拥有以下四个触角:
触角一:伸向外部世界
尽管宇宙大爆炸理论被越来越多的观测和发现所证实,但仍有诸多谜团没有得到破解。许多问题还有待于科学家们的进一步研究。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已告诉我们,哲学起源于对外部世界的惊奇。确实,人一旦出生更多精彩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jingahj.com/aqjj/10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