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虎鲸 > 虎鲸的繁衍 > 期末复习苏教版6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
当前位置: 虎鲸 > 虎鲸的繁衍 > 期末复习苏教版6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1)
1.本学期培养的良好学习习惯:不懂就问、勤于搜集资料。
1、我们爱你啊,中国
1.中国的别称:九州、神州、华夏。
2.定语后置,更加突出景物的特点。
3.傣族——竹楼,藏族——布达拉宫,维吾尔族——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蒙古族——大草原的羊群,戈壁滩的骆驼。
4.全诗按总分总的结构写的,以我们爱你啊,中国!贯穿全文,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5.桂林:(1)游山如观史,看山如观画。(2)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庐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长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河: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6.55个少数民族:白、回、苗、壮、朝鲜族等。
7.仿写:我们爱你——九寨沟的风景如画,万里长城的雄伟壮丽,兵马俑的千姿百态,黄河的波涛滚滚。
8.从五个方面赞美了祖国,即壮丽的山河,丰富的物产,多样的民族,光辉的历史和伟大的成就,抒发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9.赞美祖国的成语: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锦绣河山
2、郑成功
1.精忠报国、碧血丹心、忧国忧民的郑成功。
2.郑成功慷慨激昂说的话:体现了他收复台湾的决心大。
3.眺望和瞭望区别:眺望和瞭望都有站在高处向远处望的意思,不同的是瞭望还含有站在高处监视敌情的意思。
郑成功眺望的是:宝岛台湾,他心里想:我一定要早点收复台湾,让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瞭望的是:敌军动向,他心里想:我对敌人的情况了如指掌,我一定可以打败敌军,早日收复台湾。
3.负隅顽抗——负:依仗。隅,角落,文中指高大坚固的铁甲舰和舰上的大炮。
4.郑成功主要贡献:(1)收复台湾(2)建设台湾(发展生产和兴办教育)
5.褒义词:慷慨激昂、载歌载舞中性词:喜出望外、惊恐万状
贬义词:横行霸道、负隅顽抗
6.课后习题4: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作用:总结全文,突出中心。
7.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郑和(七下西洋)戚继光(抗击倭寇)林则徐(虎门销烟)岳飞(精忠报国,抗击金兵)抗非英雄—叶欣战斗英雄—黄继光
8.*了解的内容*: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居民是高山族。明朝末年,荷兰侵略者强占了我国的宝岛台湾。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1.碧血丹心、忧国忧民的肖邦。
2.肖邦: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作品有《革命练习曲》。
3.送礼物时肖邦的心情:百感交集、心潮澎湃、心潮起伏(可能有悲伤、不舍、愤怒等情感交集在一起)。
4.表示送别的古诗:(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肖邦与世长辞时才39岁。
“才”包含意思:(1)对具有杰出音乐才华的肖邦英年早逝的无比惋惜之情。
(2)对侵略者的强烈谴责与憎恨。
6.课后习题(1)悲愤欲绝:悲伤愤怒到了极点。欲:将要。绝:气息中止,死亡。
(2)与世长辞:指人去世。辞:告别。
7.课后习题4:(1)泥土象征着祖国波兰,埃斯内尔将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为的是让肖邦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
(2)弥留之际指病重快要死亡的时候。肖邦在弥留之际让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表现了他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爱国之情。
8.中外爱国音乐家有: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冼星海(黄河大合唱)、聂耳(国歌作曲)
4、古诗两首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这首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之后惊喜欲狂的心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定生活的思想。
2.“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一句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3.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4.“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5.全诗体现了一个“喜”字,从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些词句可以体会到。全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6.文中出现了6处地名。(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
7.“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
8.衣裳:衣服和裙子。妻子(zǐ):妻子和孩子。漫:随意。青春:明丽的春天。
白日:阳光灿烂的日子。下:顺流而下。却:再。向:到。
1.《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临终绝笔,写作的背景是“金兵南侵”。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作者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作者的遗憾是“但悲不见九州同”,作者的嘱托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爱国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3.爱国诗篇: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杜甫《春望》
4.示:告诉元:本来。但:只是。同:统一。定:平定,收复。
北定:收复北方。家祭:祭祀祖先。无:同“勿”,不要。乃:你的。翁:父亲。
5.这两首诗的相同点:均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不同点:第一首是通过“喜”来表达的,写作者听到失地收复的消息后极度喜悦和急还乡的心情;而《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的,写作者临终前的牵挂,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
3.《爱我中华》这首诗是著名词作家乔羽为第4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所写的会歌,这支歌真切地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爱我中华”的思想感情及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建设伟大祖国的豪情。
4.口语交际: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不论什么口语交际一定要有称呼)
大家好!我给大家介绍的是蒙古族。蒙古族以肉食、奶食为主,传统吃法有“手扒肉”、“烤全羊”。每年七八月间,草原上都要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摔跤”是“那大慕”的主要内容。
5.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56个民族,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
6.*了解的内容*: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回族(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经节)、藏族(沐浴节)、维吾尔族(内孜节、库尔班节)、苗族(龙船节)、彝族(火把节)、壮族(三月三)、傣族(泼水节)、满族、朝鲜族、侗族(斗牛节)
5、负荆请罪
1.知错就改光明磊落的廉颇深明大义宽容大度顾全大局的蔺相如
2.“负荆请罪”成语的意思:背着荆条去请罪,现表示愿意责罚,也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负荆请罪》是历史小话剧,课文是根据历史故事《将相和》第三部分而改编的。另外两个小故事是:《渑池之会》、《完璧归赵》。
4.本文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赞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了解内容*:剧本开头先写明时间、地点和人物。剧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人物活动情况;剧中的内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
6、最后的姿势
1.恪尽职守、临危不惧、舍己为人、大爱无疆的谭老师。
2.课文第4自然段:五个感叹号,描写出当时危急的气氛,以及谭老师的临危不惧,以学生为重。
3.四处重要的坏境及场景描写,渲染了当时危急的气氛,表现了谭老师恪尽职守、临危不惧、舍己为人、大爱无疆的崇高品质。
4.“拉”、“撑”、“护”三个动词,表现了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
5.8、9、10自然段时侧面描写,目的是通过救援人员、学生及其同事的话来衬托谭老师的恪尽职守、临危不惧、舍己为人、大爱无疆的崇高品质。
6.含有“生死”的成语:出生入死舍生忘死生死存亡生不如死
含比喻义:挥金如土挥汗如雨力大如牛胆小如鼠
口才好:妙语连珠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出口成章
8.课后习题3:“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保护孩子的最后姿势,集中体现了他恪尽职守、临危不惧、舍己为人、大爱无疆的高尚品质,让人产生敬意。
9.地震中像谭老师一样的老师:张米亚、袁文婷。
10.*了解内容*:《最后的姿势》中的故事发生在年5月12日的四川省汶川大地震中,谭千秋,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在生死攸关的时刻,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用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7、船长
1.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哈尔威船长。
2.课文6—21自然段简短有力的对话,突出了当时情况的危急以及船长的沉着、镇定和机智。朗读时语速应急促,语调凝重有力。
3.情况危急的成语:千钧一发、十万火急、燃眉之急、火烧眉毛、迫在眉睫。
4.形容有秩序的成语:井然有序、井井有条、有条不紊。
5.课后习题4:
(1)句子意思:人们被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所以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
这里的灵魂指的是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2)句子意思:这句话是对哈尔威船长一生品德的赞颂,面对死亡的威胁,哈尔威船长作出了以身殉职的选择,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又一次表现他的高尚品格。
6.课文作者是维克多·雨果,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的世界》、《笑面人》,诗歌《惩罚集》。
7.雨果名言: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
8.“黑色雕像”的含义:比喻,表现了船长视死如归犹如铁铸一般的高大形象,表达了对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精神的赞颂。
8、爱之链
1.乐于助人、不求回报的乔伊。2有关爱的名言:(1)爱是美德的种子。——但丁(2)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3.课后习题2:篇末点题,既是对乔伊找不到工作的安慰,又是对人间真情的赞扬。
4.课后习题3:课文中: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他们在接受爱的同时,也将爱给予别人,每个人的爱都在传递,串成一根爱的链条。所以文章用“爱之链”作题目。
练习2
同音异义词:化妆——化装(还包含假装的意思)
融化(冰雪融化成水)——溶化(固体变成液体)——熔化(固体加热到一定程度变成水)
临近——邻近品味——品位清净——清静
截止(日期在词前:8月底截止)——截至(日期在词后:截至8月31日)
直接——直截——直捷
9、小草和大树
1.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夏洛蒂。2.“偏见”指文学不是妇女的事业。
3.文中两个“不是妇女的事业”的引号作用——直接引用。
4.夏洛蒂·勃朗特《简爱》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安恩·勃朗特《艾格尼斯·格雷》
5.形容人勤奋刻苦的成语:孜孜不倦、手不释卷、韦编三绝、牛角挂书、悬梁刺股
逆境中成才的诗句:(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6.“她们的路走对了!”其中她们的路指的是创作小说的路。
7.课后习题2:
节衣缩(suō)食:节,缩:节省。
嗷嗷待哺(bǔ):嗷嗷,哀鸣声;待,等待;哺,喂。
要强好(hào)胜:好,喜欢。
大名鼎鼎(dǐng):鼎鼎,盛大的样子。
脱颖而出:颖,尖子。锥尖透过布袋显露出来。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露出来。
寥寥(liáo)无几:寥寥,形容数量少。
惴惴(zhuì)不安:惴,忧愁,恐惧。
孜孜(zī)不倦:孜孜,勤勉的样子。
8.课后习题3:
(1)作者将夏洛蒂·勃朗特比作“仙人掌花”,意在突出她不屈的精神和在恶劣环境中茁壮成长的顽强的生命力。
(2)“小草”指未成功的夏洛蒂三姐妹。“大树”指成功后的夏洛蒂三姐妹。从作者比喻中可体会出夏洛蒂·勃朗特姐妹付出的艰辛努力,表现出坚持不懈的精神和顽强不屈的意志。
9.课后习题4:
从勃朗特三姐妹身上受到的启发有:(1)要敢于和保守观念、偏见作抗争;(2)要不畏生活的艰难,环境的恶劣,发奋努力;(3)要具备顽强的意志,不怕挫折,才能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10.《简·爱》写了一位“灰姑娘”的奋斗史。
“我们是平等的……至少我们通过坟墓,平等地站到上帝面前。”——表现了主人公追求平等,不畏权贵的思想
10、轮椅上的霍金
1.身残志坚的霍金。
2.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被称为“宇宙之王”,他撰写了科学著作《时间简史》。
3.像他这样身残志坚的人还有:贝多芬、爱迪尔、张海迪、海伦·凯勒、桑兰
4.课后习题3:面对残酷地命运,霍金没有抱怨,而是为自己所能拥有的一切感到高兴,体现了他正视命运、乐观向上,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5.课后习题4:
霍金是“非凡”科学家原因:(1)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为科学作出伟大的贡献。(2)面对困难,他有坚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6.霍金名言:身体和精神是不能同时残障的。如果一个人没有梦想,无异于死掉。
11、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
1.故事告诉我们《鲁滨逊漂流记》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是一本告诉我们学会生存、学会坚强、学会面对困难不畏惧的书。鲁滨逊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概括起来,他遇到的困难主要有三方面:荒凉与孤独、食物缺乏、住宿困难。
2.课后习题2:
《鲁滨逊漂流记》作者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在书中的一句名言:“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是:一个具有大无罪冒险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会成为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
*了解的内容*:用自己的话理解:在困难或灾难发生的时候,不要退缩,不要向困难或灾难低头,要勇敢地抬起头,与它抗争,这样就有机会克服困难,战胜灾难,创造奇迹。如果在心理上首先失去信心,失去希望,那只能无端扩大困难的程度,使自己被它所击倒。
3.课文作者杨红樱,儿童文学作家,作品有校园系列小说《女生日记》、《男生日记》、《五三班的坏小子》、《漂亮老师与坏小子》。
4.《鲁宾逊漂流记》告诉我们要学会生存,学会坚强,学会面对困难。
5.有关读书的名言:(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2)书犹如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3)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练习3
1.前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老舍先生和叶圣陶先生都说过: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还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看。
12、姥姥的剪纸
1.心灵手巧的姥姥。2.剪纸: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剪纸技艺: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巧夺天工。
3.“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
4.两个俗语:(1)拳不离手,曲不离口。(2)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5.文中几个画面及含义:
(1)牛驮兔图——姥姥对我的疼爱。
(2)牛兔啃草图——祖孙关系的亲密,场面的温馨。
(3)牛望兔图——姥姥对我的牵挂和期待。牵挂的是我能常回家看看;期待的是我能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6.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剪纸、泥塑、风筝、年画、脸谱、刺绣、皮影。
剪纸又叫窗花、门签、刻纸。
7.课后习题3:刁难:故意使人为难。文中指我用手捂住姥姥眼睛让她摸黑剪窗花。
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摘。文中指我在《喜鹊登枝》上挑姥姥剪纸的毛病。
耍赖:使用无赖手段。课文中指“我”的淘气与顽皮。
调皮蛋:是对调皮孩子的昵称。文中指淘气可爱的我。
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姥姥剪得多,剪得时间长,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准头”来源于长年累月的练习。我们在生活中也是这样,只要肯花时间,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把事情做好。
13、牛郎织女
1.牛郎——勤劳善良。织女——美丽善良。王母——心狠手辣
老牛——知恩图报,善解人意,勤劳。
2.本文是叶圣陶根据《牛郎织女》一文改写。
3.与牛郎织女有关的古诗:
(1)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秋夕》
(2)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迢迢牵牛星》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
4.七夕指农历七月初七。
“鹊桥”引号作用:特殊含义,指使男女联姻的人或机构。
5.《牛郎织女》是民间故事,它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被誉为我国四大民间故事。
6.民间故事与神话故事的区别:主要线索以人间为主的为民间故事。
7.《牛郎织女》中的两位主人翁深受人们的同情,大家希望他们有个美好的未来,正如苏轼的一首词中写道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4、安塞腰鼓
1.《安塞腰鼓》是我国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抒情散文,课文为我们描述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台艺术,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2.课文按“鼓响之前—腰鼓表演—鼓声止息”的顺序呈现出“静—闹—静”的表演过程。
3.“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好在变幻的舞姿。
4.安塞腰鼓被誉为“天下第一鼓”。
5.第6和17自然段标点要注意,排比的修辞手法。
6.课后习题3:
(1)叠词的运用使语言富有韵味,写出了后生们的健壮、朴实与活力。
(2)“燥热”、“飞溅”写出了安塞腰鼓热烈、奔放的特点。
(3)“震撼”、“烧灼”、“威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安塞腰鼓所蕴含的强盛生命力。
“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4次,着力强调,充分感叹,从强烈与视觉感受,到声音的震撼,到舞蹈的动作,再到心灵的搏击,层层深入,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独特激情。
自然风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华山自古一条道。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补充)
土特产: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烟台的苹果,莱阳的梨,赶不上泰安的萝卜皮。(补充)
民风民俗:雁门关外有人家,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
秦岭山脉一条线,南吃大米,北吃面。(补充)
有关做人道理: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人要脸,树要皮。行家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2.课外俗语:
(1)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2)当家方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说一方话。
(4)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1.不屈不挠的青海高原柳。
2.本文作者陈忠实,作品有《百鹿原》,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3.有关“柳”的诗句:《咏柳》唐·贺知章
4.关于柳的俗语:柳絮扬,种高粱。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5.背诵边塞诗:《凉州词》、《从军行》、《出塞》
6.具有柳树品格的人:霍金、桑兰、张海迪、夏洛蒂
7.“巍巍然”、“撑立”写出了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强不屈的精神。
8.“九十九条死亡之路”——这株柳树生存环境恶劣。“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这株柳树有着顽强、令人生畏的生命力。
9.课后习题3:
(1)句中“神奇”是因为:这株柳树挺立在高原之上,并形成了一方壮丽的风景,它生命力及其顽强,不仅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而且枝繁叶茂,生机盎然。令人“望而生畏”是因为柳树不抱怨、不畏怯,坚持抗争,顽强生存使作者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2)这句话不仅仅写的柳树,也在写人,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能创造奇迹。
9.课后习题4:
作者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边的柳,起到衬托的作用,更加突出了青海高原这株柳让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16、草原(散文)
1.一碧千里、风景如画的草原。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
2.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作品有话剧《龙须沟》、《茶馆》,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3.几个比喻:
草原——绿毯;羊群——白色大花;线条柔美的小丘——中国画;
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样子——彩虹
4.蒙古族习俗:蒙古族以肉食、奶食为主,传统吃法有“手扒肉”、“烤全羊”。每年七八月间,草原上都要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摔跤”是“那大慕”的主要内容。
5.背诵描写草原的诗句:《敕勒歌》、《赋得古原草送别》。
6.表示“绿”的词语:一碧千里、青翠欲滴、绿意盎然、郁郁葱葱
7.课后习题3:
(1)“嗯,刚吃过。(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这句中的“回味”指吃过东西以后,留在口腔中的余味。
(2)“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支,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句中的“回味”指对经历或接触过的事情重体味。
8.课后习题4: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何:哪里;“忍”是忍心;天涯碧草:指大草原;话:倾诉;斜阳:傍晚时西斜的太阳。这句话的意思是: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很深,不忍分别,在夕阳下,大家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
9.《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生动地描写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
17、麋鹿
1.《麋鹿》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
2.珍贵的国家保护动物还有: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丹顶鹤、中华鲟、白鳍豚等。
3.最大的麋鹿保护区: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县。
4.麋鹿是鹿的一种,它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作“四不像”。我国古代小说《封神榜》中把它当作姜子牙的坐骑。
5.麋鹿的独特生活习性:它们常在水中站立、跋涉、潜游和觅食,甚至连隆冬季节也不例外。
6.表示生活不安定的成语:漂泊不定、四海为家、流离失所、浪迹天涯、颠沛流离。
7.课后习题2:
(1)“……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中的“放养”侧重于自然生态环境下的自由生长。“只有……乌邦寺动物园里饲养的18头麋鹿生长良好……”中的“饲养”是讲麋鹿在英国的一个私人庄园里接受人工喂养。
(2)“数十头麋鹿被陆续盗往欧洲”中的“陆续”在文中指麋鹿不断地被人盗往欧洲。“流落在国外的麋鹿大部分相继死去”在的“相继”指“麋鹿一个跟着一个死去”。
8.部分词语意思:
悄无声息:没有一点声音、动静。
销声匿迹:形容隐藏或不公开出现。课文中指麋鹿极少,几乎绝迹。
漂泊不定:比喻职业生活不固定,东奔西走。
颠沛游离:生活困苦,流落他乡。
9.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
练习5
1.朔风:北风。疾风:猛烈地风。劲(jìng)风
2.常见搭配:朔风吹,(林涛吼)寒风(凛冽)疾风(劲草)金风(送爽)
凉风(习习)和风(细雨)狂风(暴雨)暴风(骤雨)
2.背诵风速歌及《秋》。
仿写《秋》:
春:田野里,冒着青草一片,如一张绿毯,上面躺着春天。
夏:池塘里,撑着荷叶一片,如一把绿伞,上面站着夏天。
冬:大地上,铺着白雪一片,如一床棉被,下面躺着冬天。
3.电视栏目:《动物世界》、《百家讲坛》、《新闻联播》、《探索发现》等。
18、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
1.书信格式包括五个部分:称呼、正文、结尾(祝福语)、署名和日期。(“此致”空两格,“敬礼”顶格)
2.巴金原名李尧棠,又名李芾甘。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寒夜》、《萌芽》、《随想录》。文章有《海上日出》、《鸟的天堂》。
3.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像巴金这样著名的作家还有:郭沫若、茅盾、朱自清、闻一多、冰心、老舍、艾青。
4.形容时间的成语: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岁月如流、白驹过隙、时光荏苒。
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5.课文习题2:
(1)“终于”不能省掉,强调了巴金爷爷在提笔写字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坚持着给家乡孩子们回信,体现了巴金爷爷对家乡孩子的理解和关爱。
(2)“终于”强调了巴金爷爷对生命意义的感悟是经过种种努力,“思索”、“追求”之后得来的。
6.“生命开花结果”意思是:指为社会、为他人作处贡献。
“白吃干饭”意思是:指没有为社会、为他人作出贡献。
7.巴金爷爷的信给我们的启示:要谦虚、要乐于奉献、要珍惜时间。
8.*了解的内容*:作家卡片中《敬寿巴老百岁》诗
19、钱学森
1.忧国忧民、碧血丹心的钱学森。
2.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交响乐之父——海顿炸药之父——诺贝尔活字印刷术之父——毕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世界光纤之父——高锟
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两弹元勋——邓稼先几何之父——欧几里德圆舞曲之父——老约翰.施特劳斯
3.“中国导弹之父”引号作用——着重论述
4.“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在文中指中秋节。在诗句中指重阳节。
5.课后习题3:文中钱学森的话体现了钱学森的爱国之心。
6.课后习题4:
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课文第1自然段应放在放在第6自然段的后面,把它放在文章开头是一种倒叙的方法,这样写是为了引起读者兴趣,设置悬念,增强表达的效果。
7.表达思念的诗句:(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0、詹天佑
1.以身许国、碧血丹心、忧国忧民的詹天佑。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
2.京张铁路从北京到张家口,全长公里,是联系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
3.课文主要写了3件事,分别是: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赞扬了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和爱国精神。
4.居庸关: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八达岭:竖井开凿法。
青龙桥路段:设计“人”字形线路。要求会画示意图。
5.工作中的詹天佑——一丝不苟、严谨认真、身先士卒、不耻下问、同甘共苦。
6.“要挟”意思:利用对方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文中指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当时中国政府腐败无能,科技落后,缺乏人才的弱点,想争取铁路的修筑权,控制我国的北方。
“能再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这句话实际上是讽刺中国人没有能力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这是对中国的蔑视和嘲笑。
7.文中“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的原因——因为帝国主义者认为中国人不能自己修筑铁路,但中国人却自己修筑好铁路,并提前两年竣工,所以给了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文中写到“铜像”的作用——这是对詹天佑爱国精神和杰出才华的赞叹,表达了人们对詹天佑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8.课后习题2:
(1)“……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中的“争夺”是指争相夺取。在句子中是说各个帝国主义国家都想夺取铁路的修筑权。
(2)“帝国主义者谁也不肯让谁,事情争持了好久得不到解决。”这句中的“争持”指争论得相持不下。在句子中是说各帝国主义国家都想控制我们的北部,竞相强词夺理,让事情相持不下。
6.课后习题4:
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1)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依然接受了修筑铁路的重任。(爱国)
(2)修筑铁路的过程中,他排除万难,一心为国争光。(爱国)
(3)铁路提前两年竣工,给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爱国)
(4)还用自己的智慧和创新精神,通过巧妙的方法成功开凿隧道和设计线路体现了他杰出的水平。
21、鞋匠的儿子
1.宽容大度、坦诚、谦逊、仁爱正义的林肯。
2.有关“宽容”的名言。
(1)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宽容的。——屠格涅夫
(2)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雨果
3.林肯的名言:一个成大事的人,不能处处计较别人,消耗自己的时间去和别人争论。——林肯
4.“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希望这个房子塌下去”,“我所希望的是它结束分裂,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这句话中“裂开的房子”就是指当时美国正处于南北两种制度并存的局面。“完整的整体”指一个统一的国家。这句话表达了林肯希望国家结束分裂,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的愿望。
5.课后习题2::第一个“永远”体现了林肯的宽容大度;第二个“永远”表达了林肯为自己是鞋匠的儿子而自豪;第三个“永远”表达了他对父亲的尊敬、爱戴和感激。
6.课后习题3:
参议人员对林肯的态度由尴尬——羞辱——大笑——静默——赞叹,宽容是一种力量,因为林肯的宽容、谦逊、坦诚、正义赢得了大家的感动和掌声,所以态度有这么大的变化。
7.*了解的内容*:林肯——被公认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年4月15日遇刺身亡,人们称赞他为“新时代国家统治者的楷模”。
练习6
1.意思相同:演讲——讲演样式——式样代替——替代相互——互相寂静——静寂感情——情感积累——累积适合——合适
3.《大风歌》是西汉刘邦所作,表现了他重新统一国家的雄心壮志。
4.口语交际:我喜欢的一句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要点:(1)你喜欢哪句名言?(2)这句名言给了你哪些启发和教益?
22、古诗两首
1.《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是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小儿子子聿。这首诗阐述了知与行之间的关系。这首诗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习的人。
《观书有感》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的作品。这首诗以暗喻的手法,借半亩方塘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体会。用方塘来比喻人的心智。这首诗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2.有关读书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举一二反三,闻一而知十。——朱熹
3.含有哲理的诗句:(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哲理——什么都阻挡不了新生事物向前发展,它总会冲破阻力,向前发展。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哲理——看问题要全面。
4.“知”与“行”的关系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告诉我们学习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读书后的感想——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5.渠:相当于“它”,诗中指方塘。为:因为。清如许:这样的清澈。
示:指示,训示。绝:表程度,极,最的意思;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亲自。
23、学与问
1.《学与问》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2.有关勤学好问的名言警句: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论衡·实知篇》
3.形容有学问的成语: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博古通今、博学多才。
4.哥白尼事例告诉我们:要学会发现问题,多多提出问题。
沈括事例告诉我们:要善于将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解决问题。
5.背诵《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其中的“尽”凋谢,“始”才。这首诗的后两句是: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6.哥白尼:波兰天文天学家,创立“日心说”,巨著《天体运行论》
沈括:北宋科学家,著有《梦溪笔谈》。西方人称他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7.课后习题2:
要想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不但要在学中问,在问中学,还要将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不断思考,不断探求,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4、大自然的文字
1.《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中分别从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两个方面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星星、云朵、石灰石、花岗石,告诉我们从中获得的信息:星星——辨别方向,云朵——观察气象,石灰石和花岗石——了解地质变化。
2.作者伊林:苏联著名科普作家,科学著作有《十万个为什么》、《几点钟》。
3.理解“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的含义:只有走进大自然,才能读懂——要走进自然、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善于请教。
4.大自然的各种文字(农谚):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蜻蜓成群绕天空,不过三日雨蒙蒙。
关于“看云”识天气:(1)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6.课后习题3:
燕子南飞,告诉我们冬天快来了。蚂蚁忙着搬家,告诉我们出门要带雨伞。
鱼鳞上的圈圈,告诉我们一圈就是一岁。树桩上的圈圈,告诉我们一圈就是一年。
25、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1.*了解的内容*:《养成读报的好习惯》这是一篇说明文,介绍读报的方法,主要讲读报的
好处,以及如何读报,希望人们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2.*了解的内容*:读报的方法: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讲精读和略读结合起来。此外,读报时还要讲究文明,即爱护报纸、卫生读报。
练习7
1.煮书:读书时要反复诵读品味,直到把书读熟透为止。
2.背诵鲁迅的四则谈读书的名言。
(1)关于博览群书(2)关于读书要与联系生活实际。
3.背诵古今贤文(读书篇)。
4.口语交际:推荐一本书。
称呼,你喜欢读的是哪本书?为什么喜欢读这本书?
学和做
1.关心国家大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不关心国家大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2.新词及其意义
炒股、资讯、打非、曝光等
3.一句话新闻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hujingahj.com/aqjj/5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