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杉

李威读诗第一期


你认为汗斑会遗传吗 http://www.bdfyy999.com/bdf/zhuanjiadayi/changjianwenda/m/40126.html

本期诗人:

迦南诗一首

《外套》

报信的人是骑马走的

他的外套挂在土墙的钉子上

她割草回来,脸伏于外套

她知道,他没有走远,他和灰马

可能正在河边饮水,或者

打量村庄的方向,向石头砌成的窗口注目

六月,禾苗向一个方向挺起胸脯

她也在风中起伏,朝拜某一个方向

雨水流过石头的鼻梁,大山闭着眼

报信的人是骑马走的。他穿黑色长衫

露出洁白的衬领。他在半坡上

回一次头,便策马飞奔。他的外套

留在村庄,留在她房间的土墙上

  李威读诗:只是人生图画的一个截面。报信人与她什么关系?报信人报的什么信?他为什么把外套留在她的墙上?没有交待,像一个谜面。谜面上留下了一系列动人的细节。此外,是宽广起伏的空间和万物。整个朗阔明净的空间中,一直充沛着他们相互之间目光和念想所产生强韧张力的牵扯。这多像我们人生的写照,信,或其它可见事相,犹如谜面,只为把我们的目光牵引向那无限广阔的人生,和潜藏于其中的起伏而无言的情感……

  这是我反复读而不厌爱不释手的一首诗!

舟自横渡诗一首

《父亲节》

歌颂和赞美

我不需要

孩子

你飞越彩虹的勇气

独立自由

胜过一万句空洞的祝福

  李威读诗:今天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期许,千万种具体的目标,归结为实质一条,就是将来能做一个不劳而获的人。为了这个,放弃独立、自由、“飞越彩虹的勇气”,根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我读这首诗,想到了 将军为儿子祈祷,所求的是——求主赐给他高山,和攀登的勇气。

曼青诗二首

《妈妈只是眼泪浅》

有一段时间,我疏远着妈妈,送行的永远是父亲

有一天,偷偷听到妈妈同别人说,她眼泪浅

有一天,爸爸同妈妈吵架,说他们之间不存在真心

她从来没像别的女人一样为男人送行

我哭了,告诉他,妈妈只是眼泪浅

  李威读诗:心理学研究得出,一个人说话的影响力,所说内容只占约30%,大多数影响力在于一个人说话的语气、语调、表情、姿态,等等。这首诗的感染力很大程度在于述说的孩子气:畏怯、犹疑、忧惧、以及,这一切难以裹藏和遮掩的对父母的爱。语气也是一首诗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首诗正是它的不严谨紧凑的孩子气,感动了我!

《鞘》

身体是一把剑最完美的——

李威读诗:这样凝练而透着寒光的诗句,只能出自一个浑身剑气的诗人!有的人是用一生把剑气凝铸为宝剑的人,有的人是用一生把本就细若游丝的几缕剑气消化进肉身的人。

陈傻子诗一首

《致那些与我失去联系的朋友们》

昨天还在

一夜风吹

你就不在了

昨天

我们还在把心灵呈现

谈理想

谈现在

谈未来

一夜风吹

许多碧绿的树叶落下

你就不在了

天空常常

多云转阴

阴转雨

小雨转大雨

大雨转暴雨

然后

云开日出

还没过两天

大雪纷纷扬扬

冰冷刺骨

我好想

有一颗心灵

与我共同取暖

我好想

有一个灵魂

与我相依相偎

我好想

有一个生命

与我一路结伴往前走

我好想

有一个温暖的声音说

天很冷

你还在写作吗

表达思想

这是我们做人的意义

你千万不要放弃

有思考

有信念

有追求

这才是我们做人的价值

我在犹豫彷徨的时刻

看到你

依然在说话

依然在直言

依然在表达自己的爱和憎

你没有沉默

没有去寺庙修行

没有逃避

我就不觉得孤单

我的彷徨瞬间消失

力量又重新回到我的身体

可是

有多少人知道你的软弱

你的胆怯

你的徘徊

你常常在深夜说

今天

我又流泪了

不是为我自己

而是为我的孩子

为我的父母

可是

第二天

又见到了你明亮的眼睛

已见不到

一丝泪痕

你微笑着和我打招呼

早上好

你依然在写文章

在说话

你没有退缩

没有沉默

字字句句

依然有爱有痛有思有忧有喜有虑

有你在

道路上就不觉得空阔

有你在

心灵上就不觉得孤单

有你在

再冷的风也不觉得冷

有你在

黑夜里的黑会褪去一点点

有你在

天空似乎又升高了一点点

想念你

我的朋友

愿你一切安好

愿你的脚步没有停止

愿你的嗓子没有结冰

愿你的手指没有麻木

哭过之后

眼泪会变成火焰

火焰会相互传染

力量会相互传递

信心会相互坚定

我的朋友

期待我们

早日相逢

一万次想念你

  李威读诗:当年罗曼.罗兰为史上巨人立传,写下《呼吸英雄的气息》,就是为了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伟大灵魂的呼吸连接在一起,让时人和后世的人能呼吸英雄的气息,感受英雄的脉动,在孤独、苦难、和逼迫中,从同道身上得到能量和温暖。这首诗特别令我感动之处还在于,陈傻子提到了坚持前行者的软弱。人说到底都是软弱的,只是程度差别而已,伟大的力量只能来自信仰和真理。我不由再次想起圣保罗的话:我为基督的缘故,就以软弱,凌辱,急难,逼迫,困苦为可喜乐的,因我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

缘圆诗二首

《黑》

石油,煤炭,夜

光照不到的地方都适合沉淀

适合建兵工厂或加油站

  李威读诗:黑着,被忽略着,被忘记着。被人忘记着,就是被人放心着。但忘记它们的人忘记了,黑中有物,在沉淀着。沉淀的是光,是会轰然炸射的光;沉淀的是声音,会訇然炸响的声音。我想起了鲁迅先生命名的——地火。

《白》

出生是白,死亡也是白

一样的白骨下面

压着,不一样的颜色

  李威读诗:我又想起电影《拯救大兵瑞恩》里最残酷的一幕:德国兵用身体压下匕首,慢慢刺进美国兵的胸膛,德国兵一边压一边对 抵抗的美国兵说:一会就好了。一会之后,就不会痛和恐惧了。就和没出生之前一样了。从没有到没有,从白到白——一切都好了。有人就是这样看 的惨痛的:一会儿,就好了。只是,从白到白之间,压着的整个过程,却是全部的疼痛、抗争、希望、绝望……一个人 的一生中全部活鲜鲜的颜色!

一面镜子诗一首

《夏至》

对于之前的,我

有话要说,有事要做

太匆匆,你留一下脚步

那个流泪人还在葬花

春天的花语我还没有翻译完

李威读诗:在专心流泪和葬花、无视季节从身边疾步而过的人面前,我们常常会有一种对映中的警醒:我这么匆匆干嘛?葬花的人,再专心一会,下一个春天就要来了——我们咋咋呼呼地跟着转了一圈又要来了。来了,花又开了,葬花人还是会流泪。有葬花之心的人,即便在花团锦簇中,也会意识到离别的必然。

神青赶诗一首

《黑雪花》

一只苍蝇

落在佛像的头上

佛像眼睛上

佛像嘴唇上

佛像大腿上

它想落哪就落哪

真正的雪花

在最寒冷的时候

只能落在

庙宇之外

  李威读诗:世间法则即如此。如何面对这样的难题。有人选择去做了黑雪花。有人仍然做洁白的雪,但心中充满困惑。我这样看,上天让雪花成为雪花而不是苍蝇,就是对雪花 的厚爱。

金陵倦客诗一首

《囚徒》

白发剔出来编成栅栏

一颗心被圈养着四季平安

这半生,一直迷迷糊糊

像戴着眼罩的驴

围着一台老石磨

麻木地打转

一些莫名其妙的思想

无法解脱的枷锁

  李威读诗:我们中年已至的人,有这样感受的不在少数。由此想到余华当年面对记者问及他最喜爱自己写的哪一个角色时,他答:许三观。虽然许三观卑微、贫穷、没文化,但他在余华创作的众多各样身份(大多身份比许三观强得多)的人物中,是一个在生命中自己做出选择的人。

荣润生诗一首

《我与父亲的三次接触》

我还不知道父亲是什么

我从母亲的扣箱里

翻出十几枚五角星奖章

全部捌在胸前

母亲从大街上将我抓回臭揍

一颗星一颗星摘下

整整齐齐捌在一块绒布上

为扣箱加锁

第二次

我终于从黑白照片里找到父亲

我看着照片

听母亲讲父亲生前的故事

此后街上每有孩子问我谁是你爹时

我就拉着他去看照片

直到十九岁

母亲从扣箱底翻出一件奖字背心说

你长大成人了

把这件背心穿上吧

第三次

爷爷过世了

我和姐姐在一条土沟的水渠边

挖出父亲的骨尘

姐姐从土坑里举着骷髅头说

这是咱老子的脑袋

然后又从土里翻出胳膊腿

手指和脚趾找不全了

再入殓时乡亲找不到枕头

抱了一块土圪垃说

冬玉哥枕一圪塔土圪垃吧

  李威读诗:特别喜欢这样的诗,喜欢这份节制和内敛,万千情感涵容在平静与从容之下。这与诗人与其父的三次接触贯穿着已有人生有关。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无形中、甚至在我们自己也不感觉中,对我们的影响往往是决定性的。《圣经》一直强调:那看得见的,不能承受那看不见的。我们每个人,谁能断言是什么决定性地塑造了我们自己,在冥冥之中……

风闲舟自横诗一首

《猜火车》

你猜猜,一列火车装满

多少盏橘黄色的灯火

车上的人,在何处上车

又在哪一站离别

那些相爱的人,依偎车窗

静静地欣赏沿途的风景

十二月的隧道那么漫长

火车拉响汽笛,喘着气

犁开前方的积雪,驶往远方

从一开始,我们就知道了结局

你无须再猜。许多答案

就藏在铁轨中,泛出锈迹

而无法忍住的忧伤,由车轮

慢慢地擦亮——

  李威读诗:或许人生,就是一段慢慢擦亮忧伤的行程。那么,答案也被擦亮了吗?擦亮了的答案,却正是另一个谜题的谜面——与爱有关、与生命有关的 谜题的谜面。凡是猜过火车的人,都因猜中答案,而成为了那 谜题的谜面的组成部分。

沙漠诗一首

《倒车,请注意》

谁说车轮总是滚滚向前

谁说

车轮总是

滚滚

向前!

  李威读诗:我想起一个流沙河讲的故事,他童年时,家乡金堂县城厢镇有一个疯子,每天准时在街上游走,悲切呼喊:“钟国兵,来点名,沟边桥边有事情”。时人当做说笑的谈资。后来卢沟桥事变发生,人们才意识到他喊的可能是谶语,他喊的钟国兵,原来是中国兵。后来镇政府还对这个疯子给予了表彰。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话,保不定其中就有对我们的警示。在这个与时俱进的美好时代,并不是没有一些人体内潜伏着逆行暗流,我们当警醒之!

严建国诗一首

《种子》

树,有高大挺拔的

有低矮弯曲的

花,有倾国倾城的

有毫不起眼的

稻谷,有粒粒饱满,香糯可口的

有颗粒细小,又硬又涩的

其实,它们的种子都是小小的

一个颗粒。外壳的里面

各自包着一个大千世界

  李威读诗:原都是小小的一个颗粒,后来却有如此之大的差别。源于小小外壳内裹藏的内涵不一样——裹藏的一个、一个完整的世界,是如此不同。还因为,每一个小小的、完整的世界,在生长的过程中,所遇的世界、和与之互动的方式大不一样。你看那大树的苍郁遒劲,那不是树的形状,那是抵抗与反抗的形状。

心灵独舞诗一首

《我以为》

我以为这世上

只有两条路

不是和你同行

便是与你背道而驰

其实还可以有

另外一条路走

那便是

你走你的路

我走我的路

有时候偶尔在岔路口

意外相遇

  李威读诗:小诗简单,但却清新地显明了一个对于我们至关重要的道理。记得有人说过,“在意见不能统一时,及时闭嘴,是中国人从小最缺乏的家教”。我们的家教中缺乏多元化意识,而这一意识的稀缺乃是对个体人格、和个人不同价值取向的选择缺乏起码的尊重所致。不是一致,就是相反;非友,即敌;由此衍生出朋友的敌人即是敌人,敌人的敌人即是朋友……二元化的是非观、价值观、伦理观,导致的不仅是生命的匮乏和认识的局限,最主要的,是在狭隘呆板单一的思维模式下,新生事物存活的艰难,以及由此导致的创造力低下。

包尘诗一首

《不好比》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关键骆驼都成了一堆白骨

马还在不停地跑

  李威读诗:马虽小于骆驼,但它活着。但对另一种价值取向来说,则不然。活着算什么,关键是要大,大,就是一切。为了大,做行尸走肉,又何所惧哉。

双鱼诗一首

《班主任》

他出门时,她还没醒

她睡熟了,他还没下班

她就抱怨,说她

嫁给了一个隐形人

有一次,小孙女起夜

迷迷糊糊中,她说

爷爷,你多像霍……霍金啊

那时,他刚到家

正闭着眼,歪在沙发上

  李威读诗:这是我读到歌颂老师中最美好的一首诗。它来自鲜活的生活和孩子鲜活的感受,它是“套路诗”的反动,它是真诗!之所以说它美好,还因为残疾的霍金独特的形象,不仅代表睿智和卓越,而且让人联想到宇宙的无限和深邃……是啊,那一瞬的班主任,像夜空一样博大,像星空一样沉静,像星辉一样安详而美好!

伊农之秋诗一首

《一只小小的幼鸟》

一只小鸟

它娇弱的羽毛

至今还在心空纷扰

不时会啄碎平静

云遮心境,往事难以随风

我曾用一只幼鸟的生命

换取了两岁外孙的笑声

却漠视了鸟妈妈

在院中的树枝上焦躁的嚎叫

这声音,已刻印我的灵魂

也不知有多少次

我向无辜可怜的小鸟悔过

但懊悔的伤口

未曾在流逝的岁月里愈合

  李威读诗:这样的行为,如今还在被千千万万的家长延续着。这样干代价太大。孩子的行为模式都是幼年时被我们缔造的,不仅如此,当你愤慨于那些极度狭隘封闭、对己身之外的生命的一切毫无感知、像畜生一样活一天就是不择手段地为己谋利一天的人时,当你痛斥他们时,先想想自己当父母时,有没有将孩子的灵魂禁锢在他(她)封闭的个体快乐中。这样的禁锢,只需幼时几年,却终身难以解放。

芳藤诗一首

《养父与狗狗漏划的生死奇缘》

(一)

养父捡了条野狗

到派出所申请落户

派出所说养狗不用办证了*

养不养是老百姓的自由

养父说这狗日政策好

我给狗儿取名叫漏划

我叫漏划感谢你们

漏划兴高彩烈地摇尾巴

立志做一条 好狗

除了站岗放哨尽责尽职

看见主人在洗脚

还会把肮脏的鞋子叨走

把干净的鞋子叨来

(二)

狗狗入职 天

伙食团丢了两只?鸡

工人们互相猜疑

派出所来了又走了

眼看文攻就要升级成武斗

漏划一声嘶鸣

从厨房的后院里叨出了

那条惹事生非的大蛇

另外,漏划还有三次报警

一次是小偷翻墙

一次是天然气泄漏

一次是养父的烟头

点燃了铺草

(三)

漏划不幸生病了

养父给牠做鸡蛋炒饭

狗狗心烦得很

对美食爱理不理

养父赶快加点味精

加了还是不吃

养父气不过就自己吃了

吃了后背着漏划

医院

医生说老爷子

你是不是走错地点了啊

养父说一点没错

我就是信不过兽医

(四)

打狗队来了

养父说养狗是我的自由

打狗队说现在要收回自由

养父说漏划是条看厂的好狗

打狗队说任何好狗

也替代不了我们

养父说再历害的你们

也跑不过一条好狗

打狗队勃然大怒

非要打死漏划不可

养父好说歹说

派出所才收了罚金

又吩咐买几根狗爪爪

交到打狗队

作为漏划的替生

*注:年我们这儿养狗不需办证,按规定注射狂犬疫苗就可以了。这个政策没过多久又变了。

李威读诗:欣慰的是这只狗逃过一劫。应该注意到,如果不是养父的执着,这只狗是难逃一死的。动物命运,与一个地域的人的文明程度密切相关。人们对弱小生命手握生杀予夺大权的时候,最能检验出人的质地。

青女诗一首

《活雕》

一棵树

低头看着胸前的这个男人

看着他手中的刻刀

在自己被剖开的胸膛上

精雕细琢

一个孩子

满眼惊恐地说

叔叔,你看

树疼得在发抖

男人撩了一下长发

温和地说

孩子,这是艺术

叫活雕

李威读诗:这首诗里有个关键词:艺术。艺术是经验的传递和交融,而非智识。经验的传递有赖于将心比心。显然,诗中小孩做到了这一点,他才是艺术的家眷。而那潇洒地“撩了一下长发”,以不失艺术家的温雅说话的男人,封闭在自我感受中,不仅在行为之初不能感受己身之外生命的感受,而且在孩子提醒后依然锁闭于自身。这样的人是艺术的反面,是离艺术比常人更远的人,却在这世上常以艺术家的名义大行其道。艺术是回归上帝的通途,而上帝就是爱。我有时真的觉得好奇,那些良知和爱已经沦亡的人,却相信自己在从事艺术,这份自信来于何处?

李威诗一首

《火锅》

他看看店家端上的鸭肠,说:

拿去换了,我要生抠的

生抠,就是从活鸭屁眼

活生生抠出鸭肠

据说这种肠烫吃特别脆嫰

店家一看这位是内行

一声不吭,端回去了

我知道,此刻,厨房

最残忍的一幕上演了

我注视这个中年男人

你们知道我的结论吗?

你们知道我一眼就判断出

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吗?

这是个在领导面前唯唯诺诺

在同事间笑容可掬

在社会生活中随大流

在个人生活中从不越雷池一步

在邻里中获众口一词好评的

好职员、好市民、好丈夫、好父亲

  李威谈诗:诗中这个虐食者不是生活中的恶人和坏人,只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平庸之人。这才是这首诗的意义所在!上世纪中叶,汉娜.阿伦特在调查纳粹灭绝方案设计者艾希曼的受审时,提出“反抗平庸之恶”,其积极意义日益彰显。人们逐渐认识到,众人的平庸,可怕程度不亚于极少数大奸大恶者,甚至,更加可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jingahj.com/aqjj/652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