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5774579.html作者介绍:长林,爱思辨创始人,炉火会(StoveFireClub)发起者,人学思想家,人学国际基金会理事。知名企业战略和投资顾问,资深软件工程师,曾经就职于互联网企业、投行和智库。《长林的诗:经书之国》、《人的教育》、《互联网思想启示》和《格局观》作者。
霍金的格局批判
哲学到底死了还是没死
大部分写格局或格局观的文章,都把格局等同于境界,无法脱离鸡汤的嫌疑,既没有启示性也没有构建性,看完无法提高自己的境界,还弄得一头雾水。本文打算写得硬核一点。
高瓴资本张磊在其书《价值》里说“与伟大格局观者同行”。张磊在书中坦言无法用语言勾勒伟大格局观者群像,但他粗略总结了三点:拥有长期主义理念,拥有深刻的洞察力,以及拥有专注的执行力。张磊提出了一个好命题,我们都能感受到格局观的重要性。实际上,不仅有个人的格局观,文化的格局观,思想理论的格局观,还有制度的格局观等。我们发现,人事物最终的宿命,由其格局观决定。
讨论格局观之前,有必要先研究一下,何谓格局?不同层面,格局有不同的定义,这里给出边界最大的定义,格局是关系的艺术。一切东西事物都可以分成两大类,即对象和关系。对象容易理解,因为不少对象是看得见摸得着,而关系就抽象了,关系看不见摸不着,人的外感官无法进行把握。对对象的把握,运用的是人的知性,对关系把握则需要人的更深层次的能力。知性对象的把握原则和关系的把握原则,是非常不一样的。人们用形式逻辑作为基本原则把我知性对象,但关系原则把握,至今尚未有成熟的逻辑构建。
如果你请一位风水师到你家里看风水,风水师会在屋子里边走边观察边思考几圈,大都会告诉你,家里的电器家具摆放,要重优化一下格局。家里东西没变,但重新处理家具电器和房子的空间关系,就是格局的改变。如果把故宫房子拆成几堆木头和瓦片,故宫就不再是故宫,这些木头和瓦片的组合关系,才是故宫的灵魂。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心智格局,即万事万物的抽象对象在人的心智里的组织关系,这种组织关系系统,就是格局观。可以先有组织关系再有组织对象,也可以先有对象,再形成组织关系。古代智者知识和信息不多,但是可以有非常宏大的格局观,比如老子和庄子,他们的格局观整合现代的知识和信息很容易。格局观,是心中的山水,胸中的丘壑。
一个人最难的是格局观突破,甚至可以说,我们学习、经历和奋斗的量变积累,都是为了完成质变的突破,质变——即格局观突破。
心学创始人王阳明,是一位天赋异禀、家世显赫(父亲是状元)、从小就立志当圣人的人,也在经历诸般求索(出入老释),出生入死(刘瑾追杀)与千辛万苦(贬为驿丞),在贵州龙场那个乌烟瘴气与人迹罕至的地方——龙场——证悟了“知行合一”,完成格局观突破,才奠定心学的核心基础。可见,格局观突破和建立是极其困难的事情,也是一个极其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
霍金的格局观
世界级科学家霍金在他的书《大设计》指出:“哲学跟不上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现代发展的步伐。我们在探索知识的旅程中,科学家已成为火炬手。”霍金因此提出著名的结论“哲学已死”。霍金这句话可能有指向意义,但从格局观层面,如何评价霍金“哲学已死”的格局呢,或者“哲学已死”与“哲学没死”谁更有格局?
“哲学已死”这个判断把人类所有的知识缩小到科学的世界观范围,但人类的知识远不仅有科学世界观的知识,还有价值的知识,心灵的知识与道德的知识。科学并不擅长处理这些领域的知识和信息,如果宣布“哲学已死”,等于把自己的耳朵捂起来,对这些领域的知识和信息视而不见,成为自闭症患者。“哲学已死”显然缩小了人类的视野,因此霍金的“哲学已死”相对于“哲学没死”,其格局观不是扩大了,而是缩小了。
我这里不仅是在说霍金的格局观,其实也在说科学的格局观。科学现在已经取得辉煌的成就,甚至已经获得人类思想的至尊地位,但科学的格局依然比较狭窄,科学聚焦和擅长的领域,依然只是物理时空,对价值观和心灵道德等领域非常蹩脚。因此,在我们构建科学系统时候,千万别被科学的格局遮蔽,人类已知和未知的知识格局,还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迷信科学将作茧自缚,会造成严重后果。
霍金这样绝顶聪明的人,都掉进了格局观的陷阱里,更何况广大的主流吃瓜群众。格局观陷阱,不仅限制个人,还会限制文化,让一个民族掉在坑里几千年。
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观
中国有悠久的传统文化,但人类现代文明主要是由西方文化创造的,从公司管理到经济制度,从法律体系到共和制度,从科学技术到人文主义,都是西方文化打下的基础,并引领潮流。英国学者李约瑟对此提出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李约瑟难题,有很多答案和辩驳,从格局观层面看这个问题,会有什么新发现。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一脉相承,我们的古人很早就对很多命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并记录成文本流传下来。但文化对一个民族,既有引领性,同时也有遮蔽性。中国文化在自己的圈子里,长期打转转,有传承但无突破,掉入文化的格局观陷阱里,无法自拔,直到19世纪末,列强用大炮轰开满清的大门,在外力的鞭挞和退拽下,才强行拉出来。
其次,中国古代文化的格局是什么?稍微梳理一下,就会发现“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最高格局,中国传统文化一路发展而来,始终没有突破天人合一的思想格局,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花板。
最后,找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格局天花板,还需要找到与和李约瑟难题的关系。天人合一的含义,按庄子的说法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按陆九渊的说法是“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天人合一看起来是天与人合一,实际上已把人置于“天”之下。并且,在制度上,古代只有皇帝才能“天人合一”,皇帝因此叫“天子”。天人合一实际上是一种“自然主义”思想,天人合一把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限制在自然格局里,无法展开人的无限可能性潜力和更大的主观创造性,而科学是超越自然的,自然界不存在的元素和粒子,科学照样可以搞出来。因此,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文化和思想格局,导致了科学和工业革命无法在中国产生。
上面是从宏观叙事层面初步认识了格局观,格局观和个人日常有什么关系?
格局观与教育成长
小时候看道德经,每个字都认识,但就是看不懂,这也是很多人的经历。现在我们知道看不懂的原因,是因为格局不够,没达到一定格局层次,是无法看懂道德经的。同样,学习任何知识和思想都是如此,没有建立起必要的格局都会学得很痛苦,一旦格局突破,学起来就会轻松愉快。当今的教育注重知识的积累,忽略格局的建立和提高,这导致各阶段学生的学习,又慢又痛苦。
学生按照学科分科储备知识,像在房间里乱扔一堆东西,没有形成格局,越多越乱。如果把人比作电脑,学生只是往硬盘里塞一堆东西,没有形成自己的智能。这种往脑子里乱扔东西,不仅不能让人智力开化,可能还会越来越蠢。
学习任何知识,其目的都是为了突破认知格局。从学习方法角度,最好是先建立认知格局,再去学习分科知识,这样学习才会有效率,才会保持愉快的心情。格局观的建立,可以从零到整的拼凑,但分科拼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无数年也拼凑不出整体格局来。
建立格局观,应该让哲学出马,哲学天然是提升格局观的有效路径,哲学是在更高格局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jingahj.com/aqjj/8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