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鲸

好小说的第一百零一种读法


好小说的第一百零一种读法

张莉

原文刊于《解放日报》,经作者授权转载

《小说课》 是作家毕飞宇的第一部小说讲稿,其中收录的文字曾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深受读者喜爱。此书所选择的作品也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聊斋志异》、《水浒传》、《红楼梦》、《故乡》,以及莫泊桑、海明威、奈保尔等人的作品。选择这些作品,首先意味着难度。因为以往对这些作品的分析文字已经不计其数。不过,毕飞宇到底是不负期待、不走寻常路的小说家——如果说这世界上已经有了一百种对经典小说的阅读法,《小说课》所致力于寻找的则是那第一百零一种。

  

站在小说家角度解读是《小说课》最显著的特征。这在讲稿《“走”与“走”——小说内部的逻辑与反逻辑》中体现得极为明显。在关于“小说内部的逻辑”分析中,他带领读者看到林冲的一路走来,“由白虎堂、野猪林、牢城营、草料场,雪、风、石头、逃亡的失败,再到柴进指路,林冲一步一步地按照小说的内部逻辑,自己‘走’到梁山上去了”。通常的阅读中,我们只是看到林冲一路怎样被逼迫,而毕飞宇则引领我们看到林冲的行走。他拨开故事内部的重重屏障而直接引领我们看到施耐庵为林冲设计的那条道路,这条路上有种种凶险同时又充满了各种变数与命数,这出于施耐庵对林冲性格的体察与认知,也是小说家对现实逻辑的遵从。透过这样的路线还原,我们不只是看到了林冲性格与身份的复杂性,我们更看到了施耐庵作为小说家的心思缜密。   

在《红楼梦》中,毕飞宇引领我们读到的是“小说内部的反逻辑”。看望病重的秦可卿后,曹雪芹写道:“凤姐儿正看院中的景致,一步步行来赞赏。”从病人房中出来的女人,如此行来的确“反常”,这一细节凸显了《红楼梦》的另一种力量。那也是曹雪芹制造的“飞白”。普通读者读不到这层自然是没有关系的,但如果读到这个层面,小说本身的“山重水复”便会显现。这是把《红楼梦》读厚、读长、读深了的读者,他顺着当年曹雪芹的思路和视线琢磨。曹雪芹怎样安排人物路向,怎样设计、理解人物性格与命运,这是毕飞宇阅读时的思考。这样的思考如此切近文本,读者不得不认识到,原来小说文本的疆域是如此之宽阔。甚至,读者也不得不对自我的阅读产生怀疑:我们之前读的那本就是毕飞宇读的这本吗,为什么我们没有看到小说内部的奥妙?透过毕飞宇敏锐的分析解读,那些沉睡在时间深处的经典得以重回我们身边:这一本即是那一本;这一本又不只是那一本,它变得如此美妙可感,新如朝露。作为读者,我们身体内部的文学感受力就这样被他的解读重新激发。   

《项链》是出现在中学课本的小说,已经被解读了无数次,给予解读者的空间少之又少。那么,为什么《小说课》要对这部小说进行重新解读?因为小说中的某个问题牢牢地吸引着他。自然是我们最为熟悉的那句话:“那一串项链是假的。”一如毕飞宇所说,这句话是小说内部的惊雷,震惊了主人公以及读者。而支撑毕飞宇进一步解读的问题是,“‘假’在什么条件下使人吃惊”,或者说,“如果环境里头到处充斥着‘假’”呢?这是他解读这部小说令人惊艳的起点。小说家从此处带领我们思考:如果一位中国作家在今天写《项链》,这部作品还是否经得起推敲?这一问题使《项链》的解读发生了惊人的“反转”,这无异于解读小说的另一个“惊雷”。也是由此出发,毕飞宇使我们反观我们时代的诡异。他既了解写作本身,也了解小说本身的生长,了解它在不同的时间里的命运,它如何复活,何以复活。   

对鲁迅《故乡》的分析中,毕飞宇则由一些词语和比喻进入文本:鲁迅为何以“豆腐西施”和“圆规”比喻杨二嫂;闰土那“分明的叫道”,鲁迅对闰土那句“那时是孩子,不懂事”的敏感;闰土与杨二嫂对于碗碟、香炉以及烛台的关心……这些语词有如路标,我们得以窥见历史与时代表象之下的冰山。“忘掉表面的生动与生活的形似,剩下来可提供的是一种更深刻的乐趣,对人类价值观的敏锐辨别。”这是伍尔夫对优秀小说的看法,用来评价毕飞宇的解读也是恰切的。   

我以为,《小说课》里藏有毕飞宇作为批评家的一面,从中能看到他穿透文本表象,直抵文本核心的读解本领。当然,我们也会了解,他是那种“用心灵,用脑筋,敏感的脊椎骨进行阅读”(纳博科夫语)的优秀读者。他拥有由小切口进入的有如疱丁解牛一般的解读法,因此,他的解读才深入浅出,妙趣横生,同时又别有思考,别有情怀,别有魅力所在。事实上,我们阅读《小说课》的过程也很美妙,有时候会心一笑,有时候则感叹:原来小说是可以这样读的,原来读小说这么有意思,这么生趣盎然——《小说课》不仅让我们重新热爱小说,也重新生发出对解读小说这一行为本身的热爱。   

什么是优秀读者与优秀小说之间最理想的关系呢?恐怕是“相看两不厌”。好读者对好小说自然是深爱的,与此同时,好小说遇到旗鼓相当的解读对手自然也会重新焕发生机。“在那无路可循的山坡上攀援的是艺术大师,只是他登上山顶,当风而立。你猜他在那里遇见了谁?是气喘吁吁却又兴高采烈的读者。两人自然而然拥抱起来了。如果这本书永垂不朽,他们就永不分离。”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里向往过优秀读者与优秀小说家相遇的美妙场景,我想,《小说课》与它所分析的作品之间正在抵达这样的刹那。

张莉:河北保定人。-年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曾在南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现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阅读点击下方标题即可阅读

毕飞宇:假如莫泊桑的《项链》发生在当代中国

毕飞宇:不读红楼,就不能理解中国的“人情社会”

毕飞宇:读汪曾祺《受戒》

毕飞宇解读鲁迅《故乡》:故乡的流氓与奴隶

毕飞宇:李商隐的太阳,李商隐的雨

清华演讲全稿

毕飞宇:我渴望我这本书可以抵达文学的千分之一

毕飞宇《小说课》

我深深地爱上了苔丝,“想”她

毕飞宇:这字的才华,足以比肩《红楼梦》与《离骚》

毕飞宇╳张莉:写作是阅读的儿子

毕飞宇在《朗读者》朗诵《推拿》送给双目失明的父亲

毕飞宇:读汪曾祺《受戒》

毕飞宇的首部文学讲稿

《小说课》

精装

毕飞宇

人民文学出版社

本书辑录了作家毕飞宇在南京大学等高校课堂上与学生谈小说的讲稿。毕飞宇所谈论的小说皆为古今中外名著,既有《聊斋志异》《水浒传》《红楼梦》,也有海明威、奈保尔、哈代乃至霍金等人的作品。身为小说家的作者有意识地避免了学院派的读法,而是用极具代入感的语调向读者传达每一部小说的魅力。

毕飞宇,年1月生于江苏兴化,现为南京大学教授。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哺乳期的女人》《地球上的王家庄》,中篇小说《青衣》《玉米》,长篇小说《平原》《推拿》,文学讲稿《小说课》。

《哺乳期的女人》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玉米》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ThreeSisters(《玉米》《玉秀》《玉秧》英文版)获第四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平原》获法国《世界报》文学奖,《推拿》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毕飞宇在人民文学出版社-

—点击查看大图—

题图:GrabTheMon

赞赏

长按







































环孢素软胶囊说明书有没有说用药禁忌
儿童白癜风饮食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jingahj.com/aqly/49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