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鲸

学诗当走香菱路,没有教材找霍金


  自年4月1日起,到年7月16日止,历时天,我们完成了大唐五律正宗(王维)精读首、大唐五律名家选读首、大唐七律正宗(杜甫)精读首、大唐七律名家选读首、大唐七绝正宗(李白+王昌龄)精读首、大唐七绝名家选读首共计6个系列首诗的学习。回首前尘,恍然若梦;一路行来,殊为不易。今日草作小结,与陪伴太极读书风雨兼程两度春秋的朋友们共飨些许诗外余韵,并为后面的行程略作规划。

  太极喵七、八岁时,先后背诵了四、五百首诗词。一天,她忽然对我说:“我觉得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这几个人的诗特别好背。”我听了很奇怪;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怎么一下子就把唐朝最棒的几位大诗人全给挑出来啦?她背诗的时候我既没有给她讲解过诗的涵义,也没有给她普及过任何文学常识呀!细问之下,太极喵说:“他们的诗背着特别顺溜。”

  这让我十分感慨。原来,李杜王白的文字,居然高妙到如此地步,一个不谙世事的低年级小学生都能在对比中感觉出他们的好,遑论他人?真是“文章千古事,得失‘童’心知”啊。

  太极喵最初背诵诗词选用的教材是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研究所编订的《唐诗选》和《宋词选》。这两本书的优点是选取的都是适合儿童诵读的经典之作,印刷字体大,且配有音频;缺点是只简单地按照诗(词)人生活年代的先后顺序排列作品,且体裁不一,罗列无序,五律后可能接七绝,五绝后又可能接歌行,不便于孩子进行深入、系统地学习。但出于对诗歌尤其是唐诗的热爱,太极喵还是坚持把这两本书背完了。之后,我曾想给她换读久负盛名的《唐诗三百首》,但终觉不够理想而放弃。

  个人认为,理想的儿童唐诗启蒙读本至少应符合三个条件:首先是选作要经典,书中每首诗都值得让孩子品味一生;其次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能搭起一条由阅读到写作的阶梯。为了找到这样一本书,我跑遍了省图、市图,搜索了各家网上书店,真可谓“众里寻她千百度”,频频回首,却不知合适的书在何处。

  一日闲翻红楼,忽然读到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香菱学诗一节:

  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黛玉听说,便命紫娟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又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香菱是《红楼梦》中第一个出场的薄命女儿。她五岁时由于家人看护不当,遭人贩子拐骗,离开父母的怀抱,辗转七八年时间,受了多少磨难,难以想象。后来人贩子将她先卖与小乡绅之子冯渊,又偷卖与薛家,意欲卷了两家的银子逃走,但没有走脱,被两家拿住打了个臭死。两个买家都不肯收银,只要领人。薛家公子、荣国府二老爷贾政的外甥薛蟠喝令手下人将冯公子打了个稀烂,抬回家去三日便死了。冯家告到官府,偏生应天府尹是刚刚凭借贾府之力得以起复的贾雨村。在得知两家所争的香菱就是自己昔日恩人甄士隐被拐的女儿英莲后,贾雨村背恩负义,为讨好贾家、加官进爵,将一起人命官司草草了结,只胡乱判薛家赔了冯家些烧埋银子,为薛蟠平了此事。扬长而去的薛蟠带着香菱与母亲、妹妹薛宝钗一同到京城荣国府住下。侯门一入深如海,香菱自此便永远失去了和父母团圆的机会。后来她做了薛蟠的侍妾,在被折磨致死之前,命运之神漏下一缕阳光,让她有机会进入大观园拜黛玉为师,开始学习艳羡已久的作诗。

  面对身份卑微、连学也不曾上过的苦命女子香菱来求教时,身为“主子”、有咏絮之才的林黛玉既没有半点歧视,也没有囿于礼节而推托,而是兴致勃勃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她首先鼓励香菱树立信心:学诗“什么难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受到鼓舞,香菱自然上了劲,从而有信心有兴趣地学下去。林黛玉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她讲述“课程”提纲挈领,高屋建瓴,道规律,明要旨,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过告诫香菱不要学“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类浅近的诗,使香菱懂得了“取法乎上”的重要性。黛玉积极引导香菱循序渐进,重视积累和感悟。且看她的教法:

  第一步,把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先体会情景统一,进入诗情画意。

  第二步,读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进一步体会“真景物、真感情”,明白诗的功力。

  第三步,读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返璞归真”,培养诗的个性与想像力。

  大量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阅读文质兼美的佳作,则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文学趣味和提升写作水准非常必要。不仅如此,林黛玉在教学中强调自学,重视读说听写的综合训练;强调实践和探究,重视能力的培养。“共记得多少首?”“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你竟作一首来。”……林黛玉深谙教学的原理,做到及时检查反馈,交流讨论,订正总结,从而全面提高成绩。当香菱写出第一首诗时,林黛玉及时点拨:“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同时,帮助她找出失败的原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并积极引导香菱要敢于创新:“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当香菱拿来第二首诗作时,林黛玉虽然深感惋惜──“自然算难为他了”,但还是实事求是,严格要求:“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直至她最后写出“新巧有意趣”的好诗来。

  在这一回中,曹雪芹简直把诗的教学的过程写绝了,我们读“香菱学诗”一节,感到林黛玉不仅才华华横溢,更是一位有灵性、有耐性、有创造性、富有生机活力且循循善诱的良师。黛玉如此善教,香菱又乐学不疲,最后写出一首直追老杜的佳作自在情理之中。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根据不同的人物性格写出了不同风格的诗词,林黛玉的缠绵悱恻、薛宝钗的珍重和平、史湘云的豁达明朗,无不模拟得恰如其分、诗如其人。读者叹为观止之余,不得不赞叹作者高超的诗词创作水准。作为《全唐诗》的主编曹寅的孙子,我们可以推断曹雪芹早年受到过专业的诗词写作训练和家学熏陶。黛玉教导香菱学诗的过程,要么是曹雪芹学诗过程的情景再现,要么是他创作经验的精辟总结,或二者兼而有之。所以我就想,循着香菱学诗之路走走看,或许可以找到一条对文化基础要求不高的、适合孩子的学诗路径。

  于是,母女俩就在懵懂(měngdǒng)中踏上了学诗之路。为了督促自己坚持读下去,读诗伊始开设了“太极读书”   聪明人不能在一个坑边儿摔倒两次,我下决心不能再这么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了,这种读法对孩子太不负责任。恰在此时,我想起自己曾为提升诗歌鉴赏水平选修过浙江大学中文系的《唐诗经典》课程。于是,我以香菱学诗路径为基础,结合《唐诗经典》里讲授过的《唐诗品汇》一书着手拟定了一份比较具体的读诗大纲:

(一)第一阶段,五律、七律、七绝各读二百首,每体再分为正宗首、名家首。“正宗”、“名家”的概念,借用自明代高棅所编的《唐诗品汇》一书。书中所称“正宗”,可“使学者入门立志,取正于斯,庶无他歧之惑矣;所称“名家”,“皆宇宙山川英灵间气萃于时,以钟于人矣......学者溯正宗而下观此,足矣”。自然地,以王维为五律正宗,以杜甫为七律正宗。初以李白为七绝正宗,但后来发现李白流传到现在的七绝仅83首,无论如何做不到像林黛玉说的“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因此只能以李白和“七绝圣手”为王昌龄为双正宗。

  事实上,黛玉“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这句话也不太实在,杜甫的七律只有一百五十余首,而且不是首首都好,挑出首好诗来还有可能,想读到二百首恐怕比登天都难。

  或许,曹雪芹的本意是指要读够一定数量,小说中人语不能写得太啰嗦,故有此一说。因此,另选五七律和七绝佳作各百首作为王维、杜甫、李白及王昌龄有益的补充,我个人认为是非常必要的。

  打个比方,上面所说的“五律正宗”就是指在五律这门学科的考试中次次得A+的学霸王维同学,“五律名家”就指其他在五律考试中偶尔得A+的同学们。七律、七绝依此类推。“正宗”百首选自学霸们的个人作品集,“名家”百首则基本选自《唐诗品汇》一书。该书从明洪武十七年一直编到洪武三十一年,历时十五年之久,曾与真德秀所编《文章正宗》一起长期作为明代馆阁教习庶吉士的标准教材,其质量,绝对是明清两代群众信得过的。

(二)第二阶段,在读完基础的首唐诗之后,继续以《唐诗品汇》为蓝本,选取五绝、五古、七古、乐府等佳作首深入学习,进一步唐诗之美。

  (三)第三阶段,在读完首唐诗之后,再精读首其他朝代的诗歌,即黛玉所说的“把陶渊明、应玚(yīngyáng),谢、阮、庾(yǔ)、鲍(bào)等人的一看”。拓展思路,开阔胸襟,并通过尝试诗歌创作提升写作水平。

把写作练习调整到第三阶段的学习之后,是因为现代社会中很难找到黛玉那样高水平的良师对学诗者进行批评指正和有针对性启发引导,多数人只能靠自己的水平提升到一定程度之后自写自改、自我教育、自己成长了。

  年4月27日,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GMIC)在北京召开。著名科学家霍金在为大会做了主题演讲之后,回答了中国科技大咖、科学家、投资家和网友的8个问题。当他被问及“能不能推荐三本书让科技界的朋友们更好理解科学和未来”时,霍金竟然回答说:“他们应该去写书而不是读书,只有一个人关于某件事能写出一本书,才代表他完全理解这件事”。

  霍金的话,对我而言真可谓是一语点醒梦中人。我一直想找一本儿童学诗的好教材而不得,却从来没想到过其实自己可以写一本。此前囿于“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字空”古训,总觉得自己的水平距离写书还差得太远,却没想到过写作其实是一种绝佳的学习方式。大纲都有了,为什么不动手把它写成一本书呢?

  有了这个想法,当选读的唐诗非常好却找不到前人现成的赏析时,我就自己动手写。出乎意料的是,这些原创的赏析居然比那些现成的赏析点击率更高,这让我深受鼓舞。于是我决定自己动手把读诗的感受慢慢写出来,争取在三年之内,写出一本受小朋友们喜爱的学诗工具书。也争取在有生之年,避免把诗写成“昨日竹报平安夜,大会开得很好嘛”之类的“老干部体”。

  目前,第一阶段的首唐诗已“揣摩透熟”,即初步赏析完毕。太极读书将按计划开启第二、三阶段的学习。因太极喵同学将从今年9月起在一所寄宿制中学开始初中生活,故今后的诗歌学习内容改为每周一发布一次。

  在所有的文字中,诗歌无疑是最美的,它有着黄金般的质地。但生活在滚滚红尘中的我们,不可能整天带着黄金去逛街买东西。我们需要现金,需要世俗的智慧,而这,却不是诗歌所能给予我们的。

  毕竟,生活嘛,除了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因此,太极读书计划以阅读《资治通鉴》为干,以参阅《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两唐书等6部史书为枝,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审视他人,观照自己。共读内容将从年10月1日起,逢周三发布。

  此外,尽管当前逆全球化暗流涌动,但资本国际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加速交流与合作是大势所趋。在树立文化自信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对世界各国文化有一全景式了解,从而能够拥有一个可以对本国文化进行宏观鸟瞰(kàn)的制高点。为此,我们计划以木心先生的《文学回忆录》为指南,沿着先生曾经走过的路,开启一场波澜壮阔的旅行。这条路先生和弟子们走了五年,实在是有点儿远,不能说走就走,得好好准备准备,因此学习内容计划从年1月1日起,逢周五发布。

之所以这样安排今后的阅读计划,是因为:

  最真挚的感情在诗歌里,

  最高妙的智慧在历史里,

  最透辟的思想在哲学里,

  而最深刻的人性,

  在小说和戏剧中。

  熟读木心先生作品的朋友们应该知道,其实中国历史和包括唐诗在内的诗歌也是包含在《文学回忆录》的框架之内的。太极读书之所以把这两类作品单拿出来进行专题阅读,一是因为诗歌之于心灵和历史之于头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因为唐诗和国史是我们作为中国人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人区别于外国人的标志。

  世界变化越来越快,作为家长,确实不知道怎么给孩子支招儿以应对未来。但有两点我可以确定,孩子未来的幸福需要两个基础:一是保持健康,二是终身成长。我的人生经验是:太极拳(剑)是性价比和自由度最高的锻炼方式,而阅读则是最经济、最自由的成长方式。后者,正如巴菲特的黄金搭档、著名投资家芒格先生所言:“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芒格先生还有一句名言,可以为太极读书的史书阅读计划做一个脚注:“就确定未来而言,没有比历史更好的老师……一本30美元的历史书里隐藏着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答案。”

  前期有不少朋友询问为什么关于太极的内容发的那么少,现在统一回复大家:“太极十年不出门”,太极喵和我现在练习太极拳的水平还很低,写不出什么关于太极的原创文章,只能偶尔转载一些学习资料。朋友们有爱好太极的,我们的良心建议是:找个好老师,坚持天天练。说别的,净是扯。

  太极喵及爸爸妈妈自从跟随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原河北武警总队武术队队长兼教练孙金星老师和武术名家张淑珍老师学习太极拳、剑以来,受益匪浅。不但身体好,而且很快乐。渴望学习正宗陈氏、吴式太极的朋友可以长按下图并选择“识别图中   一生计身心自在,两件事太极读书。最后,

  衷心感谢太极喵尊敬的启蒙恩师、一直鼓励和赞赏太极喵坚持读诗的崔雪丽老师!

  衷心感谢我的唐诗启蒙恩师、曾多次为我答疑解惑的浙江大学中文系胡可先教授、陶然教授!

  衷心感谢与太极读书一路相伴的朋友们,期待与大家继续携手同行!

田素君

年7月17日于石家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jingahj.com/aqly/755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