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唐忠敏
来源
视听界
年10月1日,国内首个上星超高清电视频道央视CCTV-4K超高清频道正式开播,4K超高清技术为观众呈现了清晰度更高、色彩更饱和、动态范围更广的精美画质,也带来了更为震撼的环绕声听觉享受。开播当日,《中国网球公开赛》超高清直播让人们在家体验到了竞技比赛的爆发力与冲击力,《航拍中国》《丛林星球》等超高清纪录片也让大家真切体会到在场感与沉浸感。
4K超高清频道的开播不仅是电视制作技术的提升,也是传统电视进一步在内容制播与供给、接收终端、用户运营等方面进行改革的成果体现。电视不再只是内容生产和供给平台,还是用户参与体验、进行社会交往、享受生活服务便利的应用系统。电视受众不只是接受者、使用者,也是智能电视应用系统的用户。依托智能技术,电视的传播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将进一步提升,也将会在与网络视听平台的竞争中获取更多的网络流量、用户注意力和忠诚度。本文试图从智能化技术发展的角度,对电视内容创新、电视用户运营以及相关的伦理风险等方面分析流量时代传统电视媒体智能化生存的实践机制。
流量争夺与智能化技术的运用
从年开始,“流量”一词开始成为网络热词,与之相关的词语如“流量明星”“流量花旦”等随处可见。在以即时信息通讯、即时搜索和即时社交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传播环境之下,网络流量成为衡量平台价值的重要指标。各平台为了吸引用户注意力,纷纷对用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计算,并以个性化的推荐机制作为争夺网络流量的有效工具。一时间,“流量时代”一词成为当下网络传播生态的代名词。无论网络流量分析涉及的是独立用户、总体用户、网页浏览量,还是用户在网站的平均停留时间,它总体上都指向用户的时间和注意力。因此,网络流量争夺赛的根本是用户的时间和注意力的争夺。
在内容充裕的网络传播环境下,用户的能动力、注意力、黏着力以及媒介内容的生产、分发和消费方式是衡量市场消费结构的重要指标。然而,用户的时间和注意力是极为有限的,用户难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喜好,而只能“追求实现目的之最低要求”。“最低要求”的实现,一方面依靠用户个人的习惯和偏好,另一方面也需要依靠人性化的媒介技术来实现。用户的习惯和偏好可能源自以往的媒介使用习惯,也可能是搜索引擎、个性化推荐机制或社交媒体上的好友推送共同“培养”的结果。
保罗·莱文森认为媒介技术的进化趋势是功能更加聚合和人性,更加满足人们的交流和生活需要,“媒介的人性化趋势进化可以被描述为一场媒介从最小化编码和最大化解码向最大化编码和最小化解码靠近的运动——也就是说,随着媒介越来越先进,它们所传递的信息需要感知者进行越来越少的解码,相应,则需要制作者进行越来越多的编码”。移动互联网、移动设备、定位系统、虚拟现实、微博、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jingahj.com/aqly/8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