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类型的著作里,“科普书”可能是写作和阅读门槛最高的一个。
只有科学家能够真正写好科普著作,但科普著作的读者却不是科学家。面对可能是毫无科学素养的小白,如何把艰深繁复的定理、与现实毫无关联的科学基础猜想讲清楚,不比发明一种理论简单到哪里去。
科普,写起来心累,读起来更心累。
斯蒂芬·霍金在写作《时间简史》时,编辑曾告诫他:“不要在书里写公式了!书里面每多一个公式,销量就会少一半”。
最后唯一剩下的公式是:E=mc2
最终,《时间简史》里只剩下了一个公式,但它还是成为了一本绝大多数人都看不懂的“天书”。
或许是《时间简史》的天启,一股“科普书,要尽可能地通俗直白,别有公式,最好用段子手风格讲科学知识”的春风,刮出了大量“段子式科普”、“半小时讲透○○○”,或者干脆是“科学家爷爷说....”这种即便是作为儿童科普都让人觉得未免有些过于蔑视儿童智商的句子。
科学的真理生来是严谨与理性的,我相信任何一个有基本判断力的人,都不会相信,依靠段子和戏谑的漫画,就能培养出理性思维与科学认识。
有没有一本书,既严谨又有趣?深奥却好读?有复杂的公式推导,搞笑梗却也层出不穷,不是刻意写给某一群人看,所有人都能在里面找到适合自己思考体悟的篇章。
这似乎是一个如“五彩斑斓的透明黑”一般的悖论,强行要求两种绝对相斥的概念融合在一起。
但所谓科学,不就是在未知的黑暗里照出可见的光,在不可能处造出一切可能的艺术吗?
今天想要推荐给你们的这本书《从一到无穷大》,就是这样一部堪称“创造不可能”的科普神作。
1.
《从一到无穷大》的作者是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宇宙学家乔治·伽莫夫,是一位真正通晓科学本质的通才型学者。
他的核物理研究,奠定了现代核裂变与核聚变理论的基础,他依靠研究预言了宇宙微波辐射的存在、提出了化学元素起源理论,DNA遗传密码的设想。而这一切,都在其后数十年间被科学所证明
伽莫夫曾经提出过一个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理论——宇宙大爆炸。
在超越人类想象认知的永恒过去,时间和空间都只是一个拥有无限密度、无限温度的奇点。亿年前的某一天,奇点像爆炸一般不断膨胀,最终形成了原子、分子…,它们凝聚成星云,星云孕育出无数的恒星和星系。
一个奇点,变成了无穷大的宇宙。
不过,我更希望你了解的是,他也许是全世界最畅销的科普作家之一,他先后写了18部科普著作,每一部都风靡全球。
《物理世界奇遇记》、《太阳的诞生与死亡》、《地球小传》……他笔下那位漫游科学世界的汤普金斯先生几乎是一代西方人记忆里“科普”与“科学”的象征。
在写作完几本物理、数学著作后,伽莫夫发觉,要想让普通人真正领会科学之美,必须要写一本能够真正涵盖“科学”所有范畴的包罗万象之作!于是便有了这本从一粒原子到无穷宇宙的《从一到无穷大》。
如伽莫夫所想的,年《从一到无穷大》刚一出版,便立刻成为了整个西方世界最畅销的一本科普著作,但直到30年后,这本书才第一次进入中国。
2.
年,《从一到无穷大》发行了中文版,著名科学史研究者,清华大学教授刘兵当时正在北大物理系读一年级,一位教微积分的数学老师认真地向他们推荐了《从一到无穷大》,回忆起当时,刘兵说:“拿到书后,在一个晚上就手不释卷地一口气将此书匆匆地读了一遍,没有想到一本科普书竟会如此吸引人,几乎就像是在读侦探小说一般。”
在那个真理终于露出曙光的年代,《从一到无穷大》鼓舞了无数像刘兵这样的年轻人,如今几乎每个活跃在当下学术界的名人,当初都曾经读过这本书。
腾讯原副总裁吴军博士在他的著作《数学之美》里这样总结道:“我在初中时就读了《从一到无穷大》,作者G·伽莫夫(GeorgeGamow)是美籍俄裔著名物理学家,他花了很多时间创作科普读物,影响了一代人。”
吴军
中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淼说:“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科普书,应该是伽莫夫的《从一到无穷大》。”
李淼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何帆、《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吴国盛……如果要列举一个曾被《从一到无穷大》激励的名人清单,恐怕会写很长很长。
年,清华大学的每位新生在收到录取通知书时,都得到了一本来自校长邱勇的礼物——《从一到无穷大》,在随书的信上,邱勇这样写道:
《从一到无穷大》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科普经典名著之一。作者乔治·伽莫夫是世界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在书中他用生动的语言将数学、物理和生物学等内容巧妙融合,并以一种通俗易懂、充满趣味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让读者徜徉在科学的殿堂之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启迪科学的梦想。
3.
但《从一到无穷大》并不是一本科学工作者或者爱好者才会欣然阅读、为之鼓舞的“圣经”,假如它本身没有超强的“打破次元壁”能力,它也不会是一本连续畅销70年的公认神作了。
在可能是整个互联网圈里对读书最挑剔的豆瓣网,十几年前的版本页面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评论:
“如果我在儿时读到这本经典,是否我的人生轨迹会大大不同呢?”
“万分可惜啊!多么希望自己在高中时就看过这本书来满足我自己的好奇心,而不是在高中抱着中学的数理化感觉吃不饱。”
“希望早点接触的一本书,这本书给我的想法就是,是不是有些知识不应该割裂开来。我们的知识体系里数理化是割裂的独立的存在,当我看到他们能那么自然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人类的整个大的图景的时候,我觉得就是“哇——”
多条评论里,几乎每隔一两条就有读者在扼腕叹息,恨读到这本书实在太晚:
如果能再更早的时候读到这本书,可能就不会把数理化视作畏途、可能就会更理性地看待这个世界,可能思维会更敏锐一点,可能人生的格局不至于这般狭小……
为什么《从一到无穷大》有这样的“魔力”?
这本书写的是一粒原子到无穷宇宙,它用数学的发展和公式的演进为线索,从数学的诞生写到生命的起源、宇宙的开始,它汇集了人类认识世界、探索宇宙的方方面面:数论、世界线、相对论、量子力学、核物理、遗传学……
在伽莫夫的整理与叙述下,复杂的科学演进过程变得无限直观。
伽莫夫本身是个极会讲故事的人,比如在讲述如何理解光速时,他会说:
假定一个人乘坐近似光速的飞船到距离我们9光年的行星上去,人们大概会认为,往返一趟至少要18年。事实上,如果飞船的速度达到光速的99.%,你的手表、心脏、呼吸、消化和思维都将减慢7万倍,因此往返一趟所花费的18年(从地球上的人看来),在你看来只不过是几小时而已。如果你吃过早饭便从地球出发,那么当降落在目的地星球表面的时候,正好可以吃午饭。吃过午饭后马上返航,就可以赶回地球吃晚饭。而你到家时,你的亲友们已经自顾自地吃过顿晚饭了。
《从一到无穷大》果麦文化,.9
更何况,除了特别会讲故事,伽莫夫还是一个“灵魂画手”,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他总会手绘出一副带着一点美式冷幽默的插画,比如下面这幅用来说明“如何将三维物体展现在二维空间”的画。
如果你是一个刚接触成体系的数理化知识,但是还没有真正地感受到科学之美的中学生,这本书涵盖了初中到高中所有能被称为“基础体系”的内容,数学是物理的基础,量子物理和相对论作为现代物理的两个分支,分别是现代化学和现代天文学的基础,而现代化学又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础。读完这本书,你会有一种仿佛打通任督二脉的通透与恍然大悟。
如果你是一位已经离开教室很久(可能数理化成绩还不太好)的上班族,这本书对你的价值是用一种妙趣横生的方式,展现出如何应用最简单原理解决看上去高深莫测问题的推理过程,它仿佛一个梯子,你攀登的时候可能并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当你攀登了一段时间,转身下望,你会发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已经不自觉地到了常人所不能及的高度了。
毕竟,当你的眼界随着书扩展到宏大的宇宙与微观的原子时,身边的小事、小角色,可能就不太会再让你放在心上了。
最后,当然不能忘记科普头号受众—儿童,毕竟作者在扉页上也写着,这本书一开始是写给自己的儿子的。这本书的意义,我想还要多一层潜移默化,就像这段话说的: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为我的骨头和肉。”
对于他们来说,这本书的意义不在于读过之后还记得多少“定理定律”,而在于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世界观和科学观,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对科学产生兴趣。
4.
最后一个问题,既然这本书已经风靡了30多年,甚至有了一个销售了十几年的长销版本,为什么还要向你们推荐这个新版呢?
因为,你现在看到的这本《从一到无穷大》,可能是目前市面上最完备、也是最完整、精准的一版。
《从一到无穷大》毕竟是一本写作于40年代的科普著作,限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书里还是会有很多疏漏,甚至在现在看来是错误的地方。
比如,伽莫夫认为质子中子都是不可分的,但根据现在的科学研究,其实它们还可以分解成更基本的单元——夸克(Quark)
为了弥补这一缺憾,这版《从一到无穷大》,在年维京出版社(VikingPress)作者修订版的基础上,邀请数理专家审校,依托最新科学发现新增数十条译注,以注释的形式修正了书中所有的疏漏
其次,伽莫夫为这本书曾经绘制了副手绘插图,我们对这副图做了精心的修复,并且还首度收录了过去中文版本中从未面世的全索引。
为了,让读者们更好地读懂这本书,我们精心地用双色标注了处内容重点,并且还特意制作了一份独立的《从一到无穷大》重点笔记,随书携带,帮助理解。
最后,还有一个小彩蛋,我们为这一版《从一到无穷大》制作了一张特别纪念海报,在这条斐波那契螺线里,环绕着科学所有的诗性与浪漫。
从一粒原子,到无穷宇宙。
一,二,三……快进入无穷大的科学世界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jingahj.com/aqms/10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