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常海/摄
红豆杉下的守望者
文/尹红芳
人们常说,在红豆杉树下静静聆听,会听到不一样的声音。
——题记
千年古县蔡伦故里耒阳市西南角,有一片如画风景常常吸引外来者驻足,盛夏尤盛。放眼望去,无垠的翠绿“层峦叠嶂”,星星点点的红瓦白墙点缀其间,错落有致,明丽精巧。风一起,远处那白色的巨大的叶片缓缓转动,近处树梢枝头如红宝石般娇艳欲滴的红豆飘落风中,将一片秀丽的世界融入烂漫的童话。
这片风景,处长坪乡潭湖村。近些年,潭湖村的村民,一个个从外地返乡,修建新房,种植蔬果和红豆杉,过起了不离家的舒适小日子。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盛夏的一天,潭湖村刚从省外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欧阳,举着一小杯红豆杉酒,给一个青年人敬酒,情不自禁吟起这首诗来,他充满感激地对面前的青年人说:“王总,谢谢您!我原以为要远离年迈的父母,才能谋得一份称心的工作,未曾想在家门口,也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眼前的这位青年人,连连点头,他眼神睿智,棱角分明,有着一张看起来几分坚毅又几分沧桑的脸。
这位青年人,名叫王仁子,长坪乡潭湖村党总支书记,看着大学生欧阳,他似乎看到了那年刚离校的自己,他的思绪,随着这醇醇的红豆杉酒香,飘向远方……
酷爱思考的“拓荒者”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农村,家家户户大部分都很简陋,三五成群结伴玩耍是孩子们感到最幸福的事情,对小王仁子看来,还有更幸福的事,那便是看书。小学时,王仁子就能独自阅读《三字经》《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中华传统文化读本了。对这些书,王仁子爱不释手,翻了一遍又一遍,当时那些书都是线装手抄本,因为翻阅太多,书页松了,书角断了,小王仁子又将他们小心翼翼地缝起来,粘起来,继续阅读。那个时候,乡下人有老人过世,村里流行唱夜歌,歌曲内容大部分是关于做人做事的道理,小王仁子常常听得津津有味。这些点滴积累,是对他最原始的文化熏陶。
初中时,因为离家较远,父亲每天给王仁子两毛钱作为中午的饭票钱。王仁子舍不得吃,常常饿着肚子,省下来买杂志字典。到下午时,少年正长身体的他,饿得肚子咕咕叫,也只能狠狠忍着。如今的他胃不好,就是当时忍出来的。
从小学到初中,王仁子的成绩都很好,那时,古今中外的故事,成为王仁子的酷爱。因为家里穷,王仁子买不起书,就自己摘抄。他摘抄厚厚的《西游记》,连成语典故,也摘抄了六本。家中的墙壁,只要是他能够得着的地方,都被他的摘抄贴得满满当当的。
初三那一年,王仁子迷上了课外书,下课看,不过瘾,上课也偷偷看。中专考试时,一向成绩优秀的王仁子仅差一分,“落榜”了。不甘心的王仁子继续求学,直到高中毕业。
上世纪90年代,沿海地区进入改革开放新节点,几千万人涌向广东、福建等沿海城市打工,形成一股打工潮。一心想改变家人贫穷命运的王仁子也在其中。他和堂弟几人随同打工大潮,走进了热火朝天的工地建设。
有一天,王仁子和堂弟及远亲三人接到一个活,三人将生石灰从船上挑下河并送到工地。一船生石灰太多,路途又远,三人咬着牙,汗流浃背,从中午到深夜,才挑完。50块的工钱!王仁子打工来第一次拿到这么高的工钱,这可是相当于当时三四天的工资了。同在附近打工的亲戚朋友听说王仁子赚了一笔“不菲”的钱,吵着嚷着来要他请客,第二天,王仁子醒来,发现辛辛苦苦“卖命”赚来的工钱不翼而飞了。王仁子一阵心酸,他心里想:如此辛苦,也就赚这个辛苦钱,钱丢了,就又什么都没了。他突然很想回家,可是,一想到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家人,“不菲”的路费让他有着生活不能承受之重。很长一段时间,一种思乡的情绪像魔咒一样缠绕着他,半夜时,他悄悄地抹了抹流下的泪。
为了把钱省下来,王仁子一年到头没有回家,等到春节,他才回来。没过几日,又匆匆离家。“自己和哥哥姐姐常年在外,只有年迈的父母在家,这样的家,四分五裂的,久而久之,亲情淡薄,有啥意思?”王仁子叹了叹气:这样的生活太没保障,在外赚钱也是一时的,只有在家稳当做事,才能过好一辈子啊!他陷入了沉思。
王仁子开始寻找机会。
一天,王仁子去堂兄家串门,看见一张刊头为“湖南科技报”的报纸,爱好阅读的他饶有兴致地读起来。突然间,一个醒目的标题吸引了他的注意,定睛一看,“种植红平菇何愁不致富?”十个大字赫赫显现于眼前。王仁子一口气把文章看完,连连叫好。他把文章里的故事讲给堂兄听。原来,故事讲的是广西宾阳县一家农户种植红平菇轻松致富的故事。王仁子兴致勃勃地对堂兄弟说:我想尝试一下!他的眼里,闪着亮光。
当时的王仁子,打工赚的钱差不多只能负担自己的生活,给父母一点零花钱,加上来来回回的车票钱,身上几乎没有多余的钱了。可决定的事情,就一定会果断去做,这是王仁子从小就培养的习惯。
王仁子想方设法,找在信用社工作的同班同学贷款50元,25元用来买书籍参加培训,另外的买种蘑菇的原材料。
学习完毕,王仁子便开始做实验。他用箩筐装一些稻草,用铡刀将他们砍碎,加石灰消毒,并用麦子做菌,一切准备就绪,将其置于地窖中。一个月后,王仁子走近一看,菇子竟如雨后春笋般,争先恐后地冒出来了,王仁子大喜。他兴奋地挑着些,准备拿到圩上卖。要么“埋”在书中、要么默默地“潜伏”在人群中打工、从没抛头露面的王仁子,第一次挑东西在大庭广众下“叫卖”,突然觉得自己“好丢人”。
王仁子断断续续地“叫卖”几声便不想再发声了,他心想:能卖多少算多少吧!令他惊喜的是,这些白如凝脂、色泽鲜艳的菇子,很快就被顾客“抢购”光了。
正是这一次次“好丢人”的经历,让王仁子变得更强大,更成熟了。
将一拨蘑菇培育好后的王仁子又回到了广州打工,此时的他,半夜醒来常常会想起家中的蘑菇。年十二月初一,正值王仁子父亲六十大寿,王仁子思考了一番:回乡里老家给父亲办生日后,得迅速返程回广州,还没做几天工,又得回乡过年了。想了想,王仁子带着未婚妻索性辞工回家,他决定专心专意地琢磨蘑菇生意。
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遍大地。王仁子正是沐浴着时代进步和潮流发展的阳光,不断成长着。新事物的不断出现,也给喜欢思考的王仁子带来新的启蒙。
年,全国新一轮经济转型浪潮袭来,中国从计划经济迈向了市场经济,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博学多才的王仁子敏锐地“嗅”到了市场经济蕴藏的机遇,开启了新的人生挑战。
为了种出鲜美的好菇,王仁子建起了专业的菇房,他和未婚妻每天悉心为菇子配制养料,消毒杀菌,接种覆土。最后一环出菇管理是种蘑菇最关键的一步,直接影响到蘑菇的产出情况,王仁子钻研了很久,研究出了菇子的最佳出菇温度和水分状态,他发现,浇水要特别有讲究,要少量多次,少浇勤浇。
努力就是光,成功就是影,对于王仁子来说,年这一年,光影相随。这一年,凭着这一框框鲜美的菇子,王仁子很快就赚了两万。王仁子说,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桶金,是改变他命运的起点。
他终于可以如愿以偿,回到家乡,不再“断断续续”做事,而自己可以做主做持续发展的事了。
也就在这一年,王仁子开始了扎根家乡。
勤劳致富的“先行者”
播种蘑菇取得“不菲”收入的王仁子引起了村里乡亲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jingahj.com/aqms/11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