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霍金作品阅读分享会在长沙图书馆2楼报告厅举行。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杨艳摄影张必闻长沙报道
人在世上,有两种人对自己的影响难以忘怀:一是以真挚的关切、温暖了你现实的世界;二是以智慧的光芒、照亮了你飘荡的灵魂,使你混沌的视野变得清晰。无关距离、无关时空,却从此在你的内心永驻。
霍金无疑属于后者。
人生给了他一个黑洞,他给了人类一片星空。当一个伟大的生命离去之后,我们该如何更好地纪念?《时间简史》的出版,让霍金这位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和湖南出版界结下了不解之缘,湖南出版人选择用作品致敬与缅怀。
4月15日,值此4.23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由湖南省出版工作者协会、湖南省图书编辑协会主办,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湖南省新华书店、长沙图书馆协办的霍金作品阅读分享会在长沙图书馆2楼报告厅举行。来自不同领域的三位“大咖”,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刘兵,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龚曙光,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首席编辑孙桂均以读者身份登台,讲述心中的霍金。
年,为纪念“第一推动丛书”出版25周年,湖南科技出版社再版了这套丛书,共推出包括宇宙系列、物理系列、生命系列、综合系列在内的49个品种,收录霍金及其他优秀科学家的名著。这些霍金的传世巨著,也在15日的分享会上再次集结与读者见面。湖南省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张天明、中南传媒监事会主席彭兆平、中南传媒总编辑刘清华等出席分享会。
世间再无霍金,时间永留简史。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首席编辑孙桂均。
孙桂均:仰望星空的人最终成为了星空
25年,49本图书。对于孙桂均来说,这是一场“寂寥而坚定的守望”。作为湖南科技出版社首席编辑,孙桂均在分享会现场讲述了该社“第一推动丛书”的出版历程。
年,湖南科技出版社编辑李永平等策划并推出“第一推动丛书”,“立意就是一套搜罗世界顶级科学家们撰写的前沿的、经典的、高端的科学知识普及读物。”孙桂均是“第一推动丛书”较早的参与者之一,而她所编辑的系列图书之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霍金的系列作品,包括《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大设计》,以及后来的《黑洞不是黑的》《我的简史》《乔治的宇宙大爆炸》等。
分享会上,孙桂均讲述了自己与霍金的两次见面。年3月,借参加伦敦国际书展的机会,孙桂均等4名访客前往剑桥大学拜访霍金。霍金表示,与湖南科技出版社的合作他很满意,决定以后所有著作的中文版都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
“老人抬起眼接受我们的问候。他小小的身子安静地蜷缩在轮椅上。”虽然在各种新闻版面上见过霍金的照片,但亲眼看到一个伟大的科学巨人经受着如此残酷的命运折磨时,孙桂均被深深地震撼了。两年后,两人第二次会面。当陪同的人告诉霍金,这是《时间简史》中文版的编辑时,霍金突然说,“我认识你。”孙桂均回忆,听到那句微弱的、用电子声合成的话时,她瞬间被感动了。
“第一推动丛书,从她诞生之日起,就注定是孤独的、寂寞的。虽然是面向普罗大众,力争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地介绍和普及各相关领域的科学知识,但真正愿意在午后温暖的阳光下,躺在沙发上静静地读它们的人却少而又少。”孙桂均回忆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套丛书的大多数品种首发征订数,往往只有几百本。霍金的中文版《时间简史》从默默无闻到洛阳纸贵,也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时间简史》突然成为广受欢迎的热销书,其背后的原因真有些不可思议和说不清道不明,我们更多地倾向于认为是读者对于霍金以及《时间简史》的好奇。《时间简史》的畅销只是第一推动丛书的一个特例。”令孙桂均感到高兴和鼓舞的是,因为25年的坚守,第一推动从书以她追求科学真谛的高贵品质,逐渐赢得越来越多的读者赏识和喜爱,现在每推出一本新书,增订数比以前都有很大的提高,大多数的书都成了长销品种,比如《综合系列》中的《皇帝新脑》,年出版至今10年重印16次;《生命系列》中的《生命是什么》,年推出至今重印18次;《物理系列》中的《量子之谜》,年出版到年已重印4次。
回顾霍金的一生,孙桂均感触最深的是,上帝把霍金绑在轮椅上数十年,但这位老人却像个孩子,一如既往地笑着面对一切,快乐地活着、工作着,不断向世人揭示宇宙的奥妙。如今,仰望星空的人,最终成了星空,继续引领大家继续前行、探索。
在湖南科技出版社已出版的17种霍金著作中,孙桂均建议9-12岁的孩子阅读《乔治的宇宙》,那是霍金和女儿露西合著的讲述乔治在宇宙中的冒险故事。一个10岁的孩子读了《乔治的宇宙》,说出过一句惊人的话:“即使身在沟渠,也要仰望星空”。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刘兵。
刘兵:霍金为科学与公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霍金的所有中译本,都有一个响亮的广告词——“读霍金,懂与不懂都是收获”。这是刘兵提出来的。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从这些“标签”就可看出,刘兵属于是霍金读者之中专业的一类。在他认为,解读霍金现象,也许人人读懂并不重要,收获与否也在其次,似懂非懂才是有趣的境界。
年,霍金第一次访华,在北京师范大学做了一场学术讲座。当时,刘兵还是一位科学史的研究生,跟随导师得以到现场聆听。不过,现在回想起来,刘兵用四个字总结那次听讲的感受,“完全不懂”。
“你们想一下,我本科在北大读物理学,研究学的是科学史,但那次讲座我都没听懂,可见霍金学说的深奥。”在刘兵看来,霍金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无论是他的科学研究,还是个人经历,霍金都表现出与常人的“天差地别”。
霍金离去后,众人参与讨论了“物理学家大排名”,其中有人将霍金与牛顿、爱因斯坦等顶级科学经并列,也有人认为霍金的学术成果不能与牛顿和爱因斯坦比肩。对此,刘兵认为,从科学史的角度来说,牛顿和爱因斯坦分别是第一次科学革命和第二次科学革命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伟大之处在于,提出并解决了力学和相对论等基本的物理学命题,并由此引领和推动科学革命的进程。相比之下,霍金则处在不同的科学革命之间,他的研究范围也是在前人的框架之下,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没有达到牛顿、爱因斯坦的高度,但在其所属的历史阶段,霍金同样是顶级科学家之列。而霍金关于外星人、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警示预言,体现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文关怀。
在分享会现场,刘兵特别带来了《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和《大设计》等三部霍金的作品。“这三本书被称作霍金‘三部曲’,它们为什么能够畅销?因为读者并不看重是否读懂,而是在参与和追求与霍金相关的文化潮流。”刘兵认为,霍金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科学的象征。他已经成为公众心目中科学家形象的经典,是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一座桥梁。很多人是通过霍金才开始后天的白癜风遗传吗白癜风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jingahj.com/aqms/2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