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时代真是多事之秋,每天都有劲爆的新闻炸出来。昨天沸沸扬扬的蓝红之战,顷刻间湮灭在在人们的神经系统中。而更为惊人的重磅新闻,又成功夺得新闻榜第一名。
霍金死了,不知是怎么死的,反正是死了。享年76岁,这位受苦受难的曾被誉为现今活着的世界最具盛名的科学家,也死了。网上到处是悼念的文章,每篇都在说他的生辰,他的得病史,他是怎么艰苦奋斗对抗病魔的。你想看个综艺八卦还要划很久,不过话说回来,霍金的死,又怎么不是一个八卦呢?
毕竟他在娱乐圈活了大半辈子,已经圈粉无数了啊!
今天社里老而弥坚的培之居士第一时间告诉我霍金的死讯,我平淡的回了一句:“原来他76岁了啊。”平时还真看不出,这个中年男人都这么大岁数了,事实上,他的形象一直定型在大家脑海里,每想到霍金的名字,都会浮现出一个各国文字都不能比画面感更好呈现在你眼前的耷拉脑袋病怏怏男人的样子。
今天下午,一位大学的朋友给我发了条短信:《时间简史》我还没看呢。我说,你不用看了,书里的内容在各种科普作品文学作品中都有借鉴,你基本都了解它的知识了。他问:比如说呢?我说:《三体》就能大部分解释近一百年来的基础科学发展水平,然后再进一步的拓展思维。其实理论科学与硬科幻又有多大区别呢?
我想很多人都会知道他是残疾人,而甚少有人会说出,他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是什么,也许娱乐大咖的身份真最适合他了,因为他和王俊凯对话了,因为他参与了“生活大爆炸”的拍摄,成为跨界艺人的典范,因为他会提醒你们不要和外星人主动打招呼,这是和称为“黑暗森林”系统意见相一致的宇宙社会学的观点之一,思想大腕,和方舟子一样。他是身残志坚的残疾人,和很多明星拍戏不要命一样,成为社会励志的典范。所以方舟子和张海迪的合体就是霍金。其他有啥没啥的跟我也无关啊。
大家都在星际穿越里了解了黑洞,觉着马斯克去火星的计划很牛逼,不过这个科学的东西,离我们生活太遥远了,也就电影看看吧。柴米油盐跑男好声音才是主旋律,大家关于霍金的认知,就像大妈们知道有罗纳尔多这个外星人,仅此而已。
绝大多数人对这样怪异颜色的落日会无动于衷,这张照片是在火星上拍的日落时分。
所以霍金之死在娱乐界泛起的水花,与多年前马龙白兰度之死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是佝偻着身体的丑陋坚强聪明男人之死,一个是强壮健美霸气雄性的男人之死。而时间是冲淡忧伤最好的药剂,可喜的是,时间的药效来得特别快,第二天应该就会很少有文章说起霍金了吧。
那我就从第二天开始,开始悼念他吧。
因为他是许多人科学的启蒙老师。虽然很多人说他的成就不如杨振宁,其间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但是管他呢,霍金是科学界的代言人无疑,而且,他开创了普及前沿科学知识与大众的方式。随后很多科学家,不再禁闭在光亮但是隔音效果很好的实验室里,他们乐于走进人们的视线,把人类发展四百年到现在的各种听着玄乎的科学理论用最简单的语言和比喻呈现给你。
我们知道的《星际穿越》有着极其严谨的科学理论支撑,而它的科学顾问,是大名鼎鼎的吉普·索恩,你们肯定对引力波不了解,最多是一知半解,但索恩是获得去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三人其中之一,就知道他的名头多响了,他是现在世界上黑洞科学领域最前沿的科学家,几乎没有之一。而他也参与了泛娱乐化的电影中,让大家在娱乐的同时了解真正硬碰硬的真知识。
再谈起《三体》,这个回锅了无数次的肉片,是在娘子关电厂默默无闻的刘工程师精心烘培下给大家呈现的美味大餐。而其中很多的脑洞,都是有科学理论依据而扩充出来的认知与猜想。虽然说是科幻小说,但不像凡尔纳那样空穴来风,或者很多末世论者无缘无故预计地球的毁灭那样产生逻辑断层。比如智子,是学着“弦”理论联想出来的物质,它的产生与运用达到了科幻的层面,但是,“弦”理论作为公认的科学理论,它本身也是被联想出来的。
这里忍不住插播两条科学界诡异的事情。一个就是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理论相冲突,众所周知的量子理论和广义相对论,两者的说法是不能在一个物理世界相通的;另一个你不知道的事情是,一般来说,地球上的事用牛顿定律就能说得通了,而量子和相对论的知识,地球是很难承受起的,举个例子就是通过量子发明了原子弹和氢弹。而一到宇宙中,广义相对论就起作用了,GPS卫星因为速度快了点而使时间变化的现象,在地球上还是很难出现的。
某些时候,科学与科幻压根没有界限。
爱因斯坦当时认为引力波存在,并且是能证明是空可以弯曲的现象,而过了一百多年这个猜测才被认定成现实。
在美国有一个剧集系列,叫《与摩根弗里曼一起探索虫洞》,我看过的是1-4季总共40集,每一系讲一个主题,比如:上帝真的存在吗?时间是什么?外星人如何思考?
在电视里,黑老头摩根弗里曼作为旁白讲者,邀请世界上每个领域的顶尖科学家讨论一些观点,而科学家们虽然看着一个个理工男的样子,说话讲解还是很逗的,尽量用浅显的文字与类比将复杂的科学理论简化说出来。都这么简单直白了,你还看不明白,非要看那些综艺吗?!
用打篮球的活动来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剧集里有无数这样的类比。
“第一推动”原来是描写寻找科学最本初的原动力,如今,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丛书,取名就叫《第一推动》,选取的书籍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家写的最通俗易懂的科学读物。
科学家的存在,一直以来都是靠单纯的好奇心在研究未知领域,而在资本社会,似乎逐利成为很多人的存在价值,这是本末颠倒的价值观。钱只是人类社会搭建起来进行价值流通的筹码,而筹码从来不能成为价值本身。
我们是否应该再重新拾起我们的好奇心,就像马斯克一样,把从小在书本上看到的那颗红色星球作为自己退休的落脚点?
今天是霍金死去了,索恩也是老头子,很快也要死了。不知道在当时牛顿死去、爱因斯坦死去时,人们对科学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倘若像今天一样没有多些或者少些,那这些科学家的存在价值,已经少了大半了。
泛娱乐化的社会,把科学家当娱乐明星来咀嚼,您的牙齿不会硌得慌?人的好奇心,真的已经减弱了吗?世界会因为霍金的死亡,重新拾起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吗?人的价值观会多少有些改变吗?
拿一句“kindle电子书库”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jingahj.com/aqms/6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