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科学技术简史是我大二上学期的选修课程。中间有两次写学后感的作业,每篇要求达到字即可。以下是我写的两篇这两篇“课程小论文”。
第一篇哥白尼对我的科学启蒙
——《近代科学的诞生》章节观后感
我小的时候并不知道科学是什么,更不知道哪些人是科学家,纵使在哥白尼之前我就耳闻爱因斯坦、牛顿、霍金等大佬的名字,但第一个让我把科学家与之挂钩的人是哥白尼。
小学时期,科学课上我第一次知道了哥白尼的名字,那时候的印象是:推翻地心说,创立日心说(地动说);后来,哥白尼出现在我语文的作文素材中,我的说法是:不够勇敢的创新者;再后来,看了一些哥白尼相关的文章,我的想法是:哥白尼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而在看完此次的教学视频后,我更愿意说:哥白尼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我在这次视频中,体会到了哥白尼面对权威的一种尊重但不拘泥,面对科学坚信真理却又敢于想象,面对人生敢于辩驳而又懂得安逸的态度。他的《天体运行论》,固然是引领“古今未有之大变革”的著作,但我们也要知道,他的“现世说法”更多的是解除了人们思想的桎梏,与他后继者的牛顿,开普勒,爱因斯坦等人进行的更深的科学探索相比,并非更优越。但哥白尼最影响到我的,是随着对他更多的认识,我的科学观在不断跟进。
最开始我认为科学就是“搞发明”,后来我认为科学是“探索发现与创造”,而在当下,我认为科学是“有道理,我不完全信”。也许最后的结果并非对一个人的科学观完全有利,但让我更愿意探索真理,确又敢于去推翻真理。(虽然能力尚未到说这种大话的地步,但科学让我相信未来可期)
正如视频中所说,与其说哥白尼是近代科学的第一位科学家,不如说他是古代科学最后的一位科学家。我们呢,与其说是新一时代的创立者,不如说是活在当下却又展望未来的现代人。
出篇后审:语言有些繁琐,有点是为了凑字数而写的感觉。但整篇文章皆是我对哥白尼认知的真情实感,表以此文,不成敬意。
第二篇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对我科学追求的启发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章节观后感
以前很多外国所谓的学者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技术,但通过这次的学习让我有很多理由去辩驳这一观点。
实际在人类历史上,封建科学文化的最高成就是由中国创造的。无论是早远的陶瓷工艺技术、青铜器工艺技术,农业生产技术,还是后来的建筑技术、制药技术、冷兵器制造等,中国都是领先于古代的世界的。犹记得以前所知的祖冲之精确度领先于世界年的圆周率,现代人都还无法复原的张衡浑天仪、地动仪等等也都是非常超前的高度。
可以说,中国人对科学的探索是非常伟大的。但外国人片面的说法也并非是完全的诋毁,中国古代以对科学理论的阐述和普及的确也存在问题。
根据课程中老师的分析,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是“上等人的玩意”,那时中下层的人,生就是为了谋生,而哪怕是追求精神文化的人,也大多的研习在文学、政治、经商、武学等其他领域,古中国也几乎没有对“科学家”的厚待,故而古代科学并没有相对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许多用到实处的科学技术,更多的成为了匠人的工艺,熟而生巧罢了,而那时看起来没有实处的技术,却更多的被忽略掉了。
我个人在面对一些有科学理论性的东西时,也是不愿更多的去挖掘,最后留给我的只有当下浮于表面的使用方法,而对其中道理,对其日后可用前景却是一概不知,导致很多时候在实际生活中需要运用这些知识时,我显得极其愚昧。而还有很多时候,对一些知识我却能理解得很好,有时候还能做出更多延伸,但很多时候当有人请教我时,我却很少能让其他人也理解,要不然是说得太专,让基础薄弱的人听不懂,要不然是说得的简单,显得概念模糊,难以理解……所以在做这类科学阐述的时候也是麻烦重重,究其原因,不是我心中无货,便是他人心中无货(也有可能是语文不好)。
以上,这也让我感觉到了科学高质量发展对人们的科学阐述水平和科学理解水平的要求之高。中国古代科学方面就存在这样的问题,现在不少人也还存在同样的问题,当然,世界上所有地方也皆是如此,只不过前两个世纪,他们那些所谓“上等人”要多些。
培根说过“万物皆是如此,这便不是问题,而是通性,无法改变”,所以我们也没必要将科学理念互通的这些上纲上线,但我们还是应该努力追求改善这种“通性”,人之间在所有方面都是难以互通的,但可以无限的优化这种沟通。通过这次课,我们应该知道,我们仍需努力追求在很多科学方面做好科学阐述,便于后来者更好的理解,在平常中我们仍需追求多做些对科学理念的阅读理解,这有利于科学文化的传播。
出篇后审:这篇文章很多都是考据课程中的内容和观点以及百度得到的语言。这段的学习也让我更加全面的认知到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但就课程的学习而言,我的收获还是非常多的。
这篇文章属于学习文稿的一个收藏记录,如果看到有所感悟,欢迎献出您的赞,如果能够转发或者点击在看,就是您对创作者最大的支持!谢谢观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jingahj.com/aqms/8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