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人生境界的人物素材:
1.丰子恺: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我敬仰我的老师弘一大师,因为他是一个像人的人。”
做一个像人的人,这便是丰子恺一生的追求。
丰子恺自幼爱好美术,年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绘画和音乐。另一位对他有较大影响的老师则是夏丏尊,他称李叔同为“爸爸”,夏丏尊为“妈妈”,两位老师尤其是李叔同,对他的一生影响极大。
六集幅《护生画集》是丰子恺对弘一大师李叔同最厚重的回馈,是一个学生对老师最庄严的承诺,“世寿所许,定当遵嘱。”这个承诺在长达45年的岁月河流中激荡沉浮,即使是在他晚年被定为“反革命黑画家”,被斥骂、抄家、毒打、游街、关牛棚的时候,他依然没有任何抱怨,时刻不忘对恩师许下的承诺。他勉励自己“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诚如朱光潜先生对他的评价,“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在完成最后一百幅“护生画”两年后,老人与世长辞。“护生即护心”,就是去除残忍之心,养护慈善之念,号召人们用这种对待生命的悲悯之心来待人处事,让世界回归真善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相传是释迦牟尼诞生日,身为佛教居士的丰子恺总要在这一天去放生,买来螺狮蚬蚌鱼虾,带上子女一同去河边,将他的仁爱之心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他不仅追随他的恩师志在成为一个像人的人,他还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他的画作“在他之前,没有人画过,之后也没有人画过”。他不追求题材的恢宏博大,而是描绘现实生活的普通场景,表现的是人之常情,在看似普通的景物中寄予深刻的哲理。看那《一钩新月天如水》,几只茶杯,一卷帘笼,便是十分心情。寥寥几笔,意境全出。他的画作童趣盎然,诗意醇厚,让这个世界多了些温情,少了些冷酷;多了些恬静,少了些躁动;多了些纯真,少了些欺诈。丰子恺是个艺术全才,一生在文学、书法、绘画和音乐的多角地带游走自如,在他的精神后花园里流连忘返。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缘缘堂随笔》自然风趣,善于从身边的平凡琐事中,发现别人不曾发现的东西,体验别人不曾体验的乐趣。他的书法,是有思想的书法,其宏大气度,蕴含于毫芒之间,其烂漫气质又流露在造型结字之内。2.陶行知:用赤子之心改造中国“两千年前孔夫子,两千年后陶行知”,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用他滚烫的赤子之心,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石破天惊,给死气沉沉的中国旧教育燃起了一盏耀眼的明灯。更可贵的是,他以“甘当骆驼”的殉道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把目光投向中国广袤的农村和三万万农民。首倡招收女生,使“南京高师”成为中国第一所实行男女同学的高等学府;创办晓庄师范,推行“行知合一”的新教育,反对死读书,读死书,鼓励创造和创新,让教育回归社会与生活的本位。30年如一日,矢志不移,为人所同钦,世所共仰。陶行知毕生从事平民教育事业,提出“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的口号,并且真正做到身体力行,同贫苦学生同劳动、同甘苦。在晓庄师范的茅屋礼堂两旁有一副对联:“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梁菽麦黍稷下功夫。”“行”和“知”是他一生最完美的注脚。他是地地道道的人民教育家,为最底层的人民办最实在的教育。他还是一个民主斗士,在李公朴、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暗杀之后,陶行知被列为黑名单上的第三名。他作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牺牲准备,坚持斗争,视死如归,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风口浪尖。在陶行知那里,做学问不仅仅为增加一点个人幸福,而是要改造社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更要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他作为知识分子的人间情怀。在陶行知那里,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在陶行知那里,教师是最神圣的职业,他对教师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3.林语堂:顺乎天性,就是身在天堂。林语堂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活在一团矛盾之中,他曾经在两种文化之间激烈摇摆,当他用西方人的脑袋思考中国,觉得中国应该全盘欧化;当他用东方人的心灵观察西方世界,他又觉得西方应该向中国学习;直到他发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他站在中国文化这一边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认同和融合,他把苏东坡引为“隔代知音”。他在一团矛盾中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智慧的人生态度:“顺乎天性,就是身在天堂。”表现在学问上,就是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他师从文学大师白璧德,他却站在老师的论敌一边;受恩于北大校长胡适,他又一次站在老师的论敌一边。表现在做人上,就是要忠实于自己的心灵,率性而为。表现在爱情上,他以为爱情只是点心,不能当饭吃,他与初恋分手之后,在旧式婚姻里又找到别样的幸福。他主张“生活艺术化”,晚年的他和孙辈们一道做游戏躲猫猫,一派天真烂漫。4.嵇康:让生命像烟花般绽放他的眼里容不得一点沙粒。贵公子钟会香车宝马,招摇而至,他视而不见,依旧赤膊抡锤,只待对方怏怏而去,他才缓缓递上一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山巨源的拉拢,吕巽的不伦不孝,嵇康愤然绝交,向世人袒露他与三闾大夫一样的人生准则: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然而两封绝交书竟将他一步一步拉向断头台。三千太学生慷慨激扬,没有改变刽子手屠杀正义的决心。夕阳下,嵇康将一代名士的最后风流注入一首名叫《广陵散》的古曲,琴音依旧,群鸦乱飞,曲终人不散,苍凉一句“《广陵散》于今绝矣”,三千太学生泪雨滂沱。历史在那一刻凝固,他完成了人生最后一场壮丽的生命之舞。5.勾践:用苦胆和柴薪砥砺人生“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一个震古烁今的历史人物出现在蒲松龄的对联里。他站在田里,举起锄头,奋力耕耘着,豆大的汗珠顺着他的额头流过他俊美的脸庞,滴落在田地里。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农夫,他是勾践。他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还要亲自做夫差的马前卒。在吴王夫差病重之时,亲自为其尝粪来检测他的病情,其“忠心”终于赢得夫差的信任。回到会稽他就亲自耕种,做到非其亲种则不食,非其妻所织则不穿。吃着粗陋的饭食,还要舔尝苦胆;躺在柴草铺上休息时,还在思考着招揽八方的人才。他一刻也不懈怠。他为什么要这样折磨自己?国亡了,他可以逃走,可以隐居,可以平静地终老一生,然而他没有!他没有忘记国君的责任,没有忘记亡国的耻辱!“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他唯恐安逸的生活会磨钝他的意志,会麻醉他的神经。于是他让臣子每天对着他大喊:“你忘了会稽之耻吗?”在他的心底,铭记着他向夫差俯首称臣那一刻的心痛,铭记着他的子民迎他回到会稽时满眼的泪水!这铭记,使他可以忍受苦胆之苦,柴薪之硬!6.周恩来:纯洁与忠诚的象征在一个没有神的年代,在一个不再有救世主的年代,在一个怀疑一切也盲信一切的时代,周恩来这位名扬四海的伟人像一部不朽的传奇,时刻都在感召着那些渴望能够向他们揭示人生真谛的英雄的人们。周恩来,他的才干与风度,勤勉与忠诚;他忍辱负重,唾面自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无论对信仰和“爱人同志”都从一而终;他无子嗣,却收养了一群革命烈士的遗孤……周恩来这个名字,叫了一百多年,周总理这个称呼,呼唤了将近半个世纪,中华民族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共和国半个世纪的艰辛探索,和这个名字相伴,和这个称呼相随。他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布尔什维克,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所深爱的祖国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身后没有一座坟茔,没有一抔黄土,没有一块墓碑,但他永远活在中国的崇山峻岭和江河大川中,活在他所深爱的祖国和人民的心中。在这个日益喧嚣的社会,在这个容易浮躁的年代,年轻的我们有着太多无法解释的困惑和无法摆脱的迷惘,我们需要一种精神,一种能够给我们以方向和力量的精神。周恩来,集中华民族广博的智慧于一身,扬炎黄子孙完美的魅力于中外,成为值得我们世代学习的楷模。重温周恩来,绝不仅是一种缅怀。我们提起的,是一个毫不褪色的人格话题;我们将透过随着时代巨变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的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观念,去触摸一种跨越时空的人格精神,感受作为一个中华儿女的自豪。作为生活在新世纪的人,我们不相信灵魂的存在,但我们却坚定地认为,总理一直在以慈父般的宽容注视着我们。总理在等待,等待我们走出浮躁与迷惘,以一个后辈学人的身份,带着一颗不染世俗风气的心,与他进行灵魂深处的对话。我们永远需要这种爱,我们的民族永远需要这种精神——周恩来像一本厚厚的书,读懂他,将使我们看到自己心灵深处的卑微,直面繁杂的人生;周恩来像一盏高悬的明灯,光芒穿越时空,照耀着我们前行!7.霍金:人生的斗士、智慧的英雄“心,乃是你动用的天地,你可以把地狱变成天堂,亦可以把天堂变成地狱。”霍金正是这句话最完美的诠释。“我是谁?”——这是斯蒂芬?霍金从剑桥大学学院的方形楼梯上跌下来时发出的一问。以后的几十年间,霍金不断地重复质问自己同样的问题。肌肉萎缩侧面硬化病使他丧失了语言和行动的能力,但是他不仅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活了下来,更以自己艺术的、富有激情的方式,为我们解释着神秘的、茫茫无边的宇宙世界。霍金,这位杰出科学大师的脸上永远露着宁静的笑容。世人推崇霍金,不仅仅因为他是智慧的英雄,更因为他还是一位人生的斗士。当一位年轻的女记者面对这位在轮椅里生活了三十余年的科学巨匠,深深景仰之余,又不无悲悯地问:“霍金先生,卢伽雷病已将你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这个问题显然有些突兀和尖锐,报告厅内顿时鸦雀无声,一片肃谧。霍金的脸庞却依然充满恬静的微笑,他用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于是,随着合成器发出的标准伦敦音,宽大的投影屏上缓慢然而醒目地显示出如下一段文字: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心灵的震颤之后,掌声雷动。人们纷纷涌向台前,簇拥着这位非凡的科学家,向他表示由衷的敬意。人们深受感动的,并不是因为他曾经遭受的苦难,而是他直面苦难时的坚守、乐观和勇气。人生如花开花谢、潮涨潮落,有得便有失,有苦也有乐;如果谁总自以为失去的太多,总受到这个意念的折磨,谁才是最不幸的人。高尔基说过:“在自然剥夺了人类用四肢走路的本领时,它就给予他一根拐杖,那就是理想。”而霍金无疑为这句话做了最完美的诠释。对霍金而言,“人生的斗士、智慧的英雄”这些绝不是什么溢美之词,他以瘦弱之躯挑战生理极限的勇气以及霍金式的顽皮笑容都向世人证明了:他赢了!8.特蕾莎:用伟大的爱来做生活中每一件最平凡的事她就是特蕾莎修女,她的一生都在追寻着这样一个真理:我们都不是最伟大的人,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来做生活中每一件最平凡的事。特蕾莎修女一生的使命既简单又直接,就是服侍穷人中的穷人。她认为人最大的贫穷不是物质上的缺乏,乃是不被需要与没有人爱。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感觉自己没有人要,是人类所经验到最糟糕的一种疾病。”因为别的病有药可医,惟独“不被需要”,除了一双愿意服侍的手与一颗充满爱的心肠外,再没有一帖药可医治。特蕾莎的一生,都在带领仁爱修女会一起服侍世人。她并没有达官显要在背后作为支持,修女会也没有获得社会名流的积极赞助,她只是单纯地依靠她那份几乎是无限的、但却是坚韧的爱。在特蕾莎修女朴素的装束下,隐藏着一个高贵的灵魂。她确实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特殊的人物,也是最令人景仰的女性中的一个。她靠着无限的爱去服务穷人中的穷人,以她的一生,实际彰显伟大的爱。9.庄子:超然的心态逍遥的人生生有所息是一种超脱一种自然,这不仅仅是休息,更是灵魂的自由与憩息,正如那平原上的大河,是遍历风尘的安详地徜徉。那槁首黄馘的庄周,汉水垂钓的庄周,在夕阳西下中隐去了的他的身影。我看见他的心有如秋日的湖水一般的清澈,在那悠悠的岁月深处,远方的大哲用一生换取山林川泽中灵性的解脱。于是我开始懂得,生有所息,不是简单的休整上路,而是一种无上的境界。“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持竿垂钓的庄子,有人劝他涉世为官,他漠然视之;宁愿曳尾涂中,逍遥游于尘世;不作庙堂祭供,贪图浮名虚荣。他孤傲的心灵走不进浑浊的仕途。他出乎其外,超然尘世,视楚国相位而不顾,跳出浑浊秽气的世俗;他又入乎其内,独善其身,甘做一棵在清风中独立看守月亮的大树,把持着那洁白的美德,“享受”着逍遥的人生。庄子知入知出,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月明。他面对一池澄清秋水,背对功名利禄,九万里的情怀荡漾于三千濮水之上,一颗赤子之心流连于苍穹和山林之间。他的心就如同身边流淌的溪水一样清澈,洁净。他超然的心态注定他与仕途无缘,但正是他“出入”和谐的心态,才成就了他逍遥的一生。庄子的可爱在于,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洞穿人生和宇宙;更有鸽子的温厚仁爱,捍卫灵魂的自由和孤傲。四、关于人生境界的文章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风物长宜放眼量
这句引言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政治家欧阳修的文章:“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未有学其小而能至其大者也。”欧阳修原句是在说学习《易经》的法则,要先懂得周易大道理,再分析卦象小模块。推而广之,人生亦然。明确大道规律,能把握趋势发展中的具体步骤,却不能舍本逐末、反向行之,只陷进细微处便难得大方向。在中国文化的思维里,始终存有一种大处着眼的意识。中国主流文化一直反对“机关算计”,——战略战术不是打小算盘、抖小机灵,而是要建立一种放眼大局的价值观念,不提倡人生陷入到只看眼前、只论得失、只计自我、只较小道的思维方式里。所以儒家文化提倡的是集体主义精神,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天下忧乐放在个人悲喜之前,是因为儒家知识分子知道,个人就是集体里的一份子,能够大家庭都得幸福,便可家庭成员享幸福。所以杜甫在草庐陋室里蜗居时,许下的愿望居然并不是自己得华厦阔宅,他殷殷期盼的竟然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天下俱欢颜,则有你有我。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志,忧心的绝不仅仅是自我贫富,放眼的是天下穷达。所以中国出塞诗的描写,永远都是一边在戍客思归、于边关苦寒中思念家园,又是一边在保家卫国、于孤城万仞下守卫家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大漠风寒、英雄不老的边塞诗,就是为确保“大家”安定而终得“小家”平安的典型代表。确立高远目标、着眼广大范围,这种追寻梦想、实现理想的路径,看似是路远迢迢,实则是道路更稳、利益更久。就像,用空气清新剂改善室内环境,不如植树种林改善整体环境;就像,用重金购买个人防御体系,不如用慈善提升社会安全系数;就像,用黑名单屏蔽层出不穷的恶言恶语,不如从整体上号召网络善语良言;就像,投机取巧投资各种股票彩票妄想一夜暴富,不如投资给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增长从而实现厚积薄发,让自我本身就是财富。“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国家梦想的实现,往往就是个人梦想的达成;群体利益的实现,往往就是个人利益的获得;目标理想的实现,往往也是现实条件的改善。这种超越眼下、远观大局的胸怀抱负、眼光气量,习近平主席在接受《华尔街日报》时也引用了毛泽东七律诗中的一句来表达:“风物长宜放眼量。”分析中国经济,要看这艘大船方向是否正确,动力是否强劲,潜力是否充沛。在大海上航行,再大的船也会有一时的颠簸。只要投资者全面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近期中国为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制定的战略以及中国经济各项数据和趋势,就会作出正确判断。“风物长宜放眼量”,高瞻远瞩、才不畏浮云遮望眼;步步算计、才往往是步履维艰。当我们抱怨眼前琐事、诸多不满时,不妨看看远方目标、想想理想所在,就可超越情绪化、琐碎化的局限;当我们困扰当下纷争、陷入纠葛时,不妨丈量大势所需、考量时代所盼,就可超越私利化、局部化的狭隘。“风物长宜放眼量”“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放眼量、得其大,这是一种提醒,提醒人生之中、国家之间:大气才有大器玉成,阔步才得海阔天空。学会与自己相处
被誉为“南非国父”的曼德拉,曾历经长达27年的牢狱生涯。出狱后有人问他:是什么力量使您在孤独中充满活力?曼德拉回答:博爱的精神加上强健的体魄。可见,精神的支撑至为重要,能让人在孤寂困厄中顽强挺立。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但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要面对如何与自己相处。哲学家芝诺曾被问及:“谁是你的朋友?”他说:“另一个自我。”学会与自己相处,其实就是找到另一个自己——把脚步放慢,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去思考,成为一个能够充满智慧的人。现实中,有些人习惯于觥筹交错、熙来攘往,一旦一个人就变得快要窒息、难以忍受;一些人有时也想安静下来给自己“充充电”,沉思工作或人生方面的问题,但总是挡不住喧嚣与世俗的诱惑,像旋转的陀螺一般总也停不下来。长此以往,只会使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工作业绩陷入“双低谷循环”。学会与自己相处,不是追求寂寞、封闭自我,更不是对自身的交往能力设限,而是让自己的心灵变得祥和安宁,心境变得清澈如水,在沉潜中默默提升自己的境界。这份沉静,无论是对于涵养个人的人生智慧,还是培育理性的民族精神,都是十分有益的。回溯历史,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27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用了34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用了27年,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40年。如果缺乏耐得住寂寞的定力,没有独处时的思考,这些成就是很难取得的。如今,在一些发达国家,不少年轻人会选择给自己安排一个“间隔年”,以便在一段相对安静的生活中思索人生、规划未来。因此,我们在学习与社会打交道的同时,也应学会自己与自己相处,葆有享受独处的积极心态。人生之路,精彩也罢,平淡也罢,总要路过一段段不同的风景。善于与自己独处,可以说是一种思想境界、能力素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格局。然而,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并非天然可以习得,仰赖于有针对性地勤加磨砺,不断锻造个人的意志品质。与自己相处,前提是保持高尚的价值追求。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选择,应当自觉校准人生坐标,培养自省、敬畏、慎独意识,通过对生命的深邃思考,排除外界纷扰对内心的侵袭。提升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关键在于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知识是提升修养的精神食粮,应当善于把零星的时间“焊接”起来,以永不满足的态度去对待学习,不断用新知识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用知识的力量抵御精神空虚、意志消沉。激发与自己相处的智慧,贵在增强直面现实的思辨能力。与自己相处并非与世隔绝、离群索居,而是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应当以哲学的眼光看待和分析事物,瞄准现实问题,努力获得更多规律性认识。一个民族,总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学会与自己相处、享受与自己相处,是接近星空的有益尝试。我们与其在喧嚣中消耗光阴,不如借助与自己相处延伸生命、蓄积力量。人生最曼妙风景,是内心淡定与从容
有人说,生命是渺小的,像沙漠上一粒金黄的细沙,一点也不起眼。可其实,如果没有每一粒沙的积累,怎会有那浩瀚的沙漠。有人说,生命是渺小的,像百花园中的一朵小花,一点也不出色。可其实,如果没有每一朵花的绽放,又怎会有百花园中的姹紫嫣红。所以呢?我们不必以渺小为借口,把碌碌无为当做平凡可贵,更不能在妄自菲薄中悲观失望,只要我们能够活出自己的一种姿态,那自己就是独一无二的。可能,越是在突发的状况面前,每一个人所发挥的作用就会越发凸显。这次疫情之战打响之后,可以说是全民动员。身边有很多人都在默默地为这次抗“疫”战争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小区中大部分居民都安静地待在自己的家中,能不出去就不出去。给我印象最深的当属那些社区工作者,只有一个口罩是他们全部的装备,他们却担负起了整个小区居民的安全防护工作。与一个社区工作者的朋友聊天时说起,他们每天所做的事情很是繁琐。下户,打电话,报表,发出入证……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一点也不简单,这需要极度的热心耐心和细心。肃然起敬!他们已经把自己对工作生活的态度,润物细无声到每一件小事上。可能他们自己不知道,他们上门登记服务,低头填表的样子,真的很美。可能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的姿态坚韧而挺拔,绝不逊色于百花园中的任何一朵花。总觉得,聚光灯在指向冲锋在前的最美医护人员、最美警察的同时,也该向下汇聚。我们除了欠那些敬业的社区工作者一个赞,可能相关部门还需要在生活、心理等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与转载请注明:http://www.hujingahj.com/aqms/8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