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湿疹中医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lx/210412/8839619.html问诊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咋回事儿?
现实生活中,胆囊息肉很常见,有症状的有,终生没有症状的也有,癌变的也不少。
人们常常困惑不已,啥样的会癌变?啥样的可以不用手术?啥样的又需要如何注意,下面我们就请来专家为大家一一解惑,问诊胆囊息肉。
01
为什么会得胆囊息肉
可能与中国人饮食结构和饮食规律发生变化及生活环境等不详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包括高胆固醇饮食、刺激性饮食、饮食规律紊乱等,也有人指出:农药化肥的普遍使用、食品添加剂泛滥、电离辐射等与胆囊息肉的形成可能有关系。
胆囊息肉一般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少数患者有上腹部不适,可伴有腹痛,少数可伴有向右肩背放射痛,位于胆囊颈部可出现绞痛。
02
恶性息肉拖不得
大部分息肉是良性的,只有少部分息肉会癌变。但一旦癌变,愈后较差。在临床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胆固醇性息肉
约占60%,又称为假性息肉。目前理论上认为此类息肉是不会癌变的。它外观呈桑葚状,脆而易碎,蒂细如棉线,极易脱落,多在10毫米以内,以多发为主,多位于胆囊体部。
大多数胆固醇性息肉病人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轻微,胆囊功能良好。
同时该疾病主要与饮食有关,建议:饮食要规律、要吃早餐排泄胆汁、选择低胆固醇饮食。对于1厘米以下的胆固醇息肉可以每6个月到一年定期B超复查,观察其大小、形态、数量的变化。
非胆固醇性良性息肉
约占30%,又称为真性息肉。主要是指:胆囊腺瘤、腺肌症、炎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其中炎性息肉是长期胆囊结石刺激合并慢性胆囊炎形成的。胆囊腺瘤就是一种良性肿瘤,是癌前病变,癌变率在30%左右。腺肌增生症、腺瘤样增生也有癌变危险。此类型患者药物治疗无效,不建议保胆及药物治疗,建议胆囊切除手术。
息肉型早期胆囊腺癌
约占5-10%,其实这种类型严格意义来讲已经不是我们所说的胆囊息肉的范畴了。目前对于混杂在胆囊息肉中的息肉型早期胆囊癌有时仅靠B超难以鉴别,必要时要做薄层增强CT或MRI增强扫描。癌性息肉的B超特征为:约80%以上大于10毫米且单发;约70%位于胆囊颈部;约有一半伴有胆囊结石。一旦怀疑此种病变应尽早手术治疗。
03
什么情况下的胆囊息肉要做手术
◆短时间生长迅速的息肉;
◆大于1厘米的单发或多发;
◆广基底胆囊息肉;
◆伴有胆囊壁局部或整个增厚;
◆合并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
B超、CT及核磁不除外癌变可能,通常建议手术。
从临床经验上来看,一般而言多发的息肉可能比单发的好,多发息肉多数是良性胆固醇息肉;而如果是单发的反倒要高度警惕。
如果是多发小于1厘米,建议病人观察,但不是就不管它了。大约半年做次B超,观察期间改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这是最重要的。若有不舒服症状可以试试服用一些药物缓解症状,一般认为直径小于1厘米的多发胆囊息肉可以暂不手术。
胆囊息肉的手术治疗有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为了防止癌变或癌的漏诊,这主要是指前面提到的后两种息肉类型。另一方面是针对症状,若不舒服症状用药不缓解,继发慢性胆囊炎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且可以除外胃病等其他因素引起可以考虑胆囊切除。
04
胆囊切除后对身体健康有影响吗
胆囊切除患者的年龄从十几岁到80岁不等,胆囊切除术已成为常见的腹部手术。有些人切除胆囊后短期内有轻度腹泻和腹胀,特别是进食大量油腻、高脂食物后易发生,这种现象可逐渐通过肝脏分泌和胆总管扩张来代偿胆囊缺失的功能,多数腹泻腹胀可在手术后几个月减弱或消失。
目前循证医学还没有明确证据证明胆囊切除后可引起人体其他疾病,目前医学水平认为切除胆囊并不会对人体造成大的影响。
普外二科
(肝胆胰外科)
肝胆胰外科是成都市重点学科、院重点学科,始于年,是成都市创建最早的肝胆胰专科。年率先在川内开展了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随即在全国率先开展腹腔镜胆总管探查、胆道镜取石、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胆管缝合术(该技术经专家评审曾达世界先进水平),开启了肝胆胰手术的“微创”之门。
目前我科已施行近十万余例腹腔镜手术,手术量居全国前茅。其中年龄最小者仅6岁,最高龄者达95岁,并为合并有心、肺、肝、肾、脑等重要脏器并发症的患者施行腹腔镜手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以手术量大、技术难度高、并发症少闻名省内外。在肝脏肿瘤、胰腺肿瘤及胆道肿瘤的手术治疗、胰管结石和复杂性肝内外胆管结石手术治疗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曾荣获四川省及成都市科技进步奖、四川省及成都市医学科技奖等奖项。
-
编辑:李劲松
文字来源:普外二科(肝胆胰)
图片来源:千库网
预约挂号请长按识别
医院小程序
预约挂号电话
-(庆云院区)
-(草市分部)
门诊咨询及投诉电话
(工作时段)
24小时投诉回访中心电话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jingahj.com/aqms/9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