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辞世,话题从他的身体、思想一直延伸至他那部神奇的轮椅。据说,霍金后期不能动、不能说话,只能转一下眼球或动一动脸部肌肉,全凭他轮椅上的各种高科技才能写作和交流。
所以有人说,霍金的轮椅才是当今科技的巅峰。
那么,在这部高达百万美金的“全世界最贵的轮椅”里,究竟隐藏了哪些黑科技?
轮椅1.0:从“眼神交流”到“手指操控”
年,21岁的霍金不幸被诊断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患病之后,他全身只有三根手指和两只眼睛可以活动,并且只能用极其微弱、难以识别的语言交谈。在年因患肺炎而做气管切开手术后,霍金更是被彻底剥夺了说话的能力。
智能手指操控器
在传记电影《万物理论》中有个片段——霍金尝试用拼字板与别人交流,他需要利用眼神选定区域、再确定颜色,最后挑挑眉毛表示确认。于是,研究人员将注意力放在了手指上。他们给霍金的轮椅加上了一台装了专门软件的电脑和显示屏,有了这套系统,霍金便可以手握操控器,每分钟至少能拼出15~20个单词。
文字转换语音处理器
恢复写作的同时,“发声”也是关键。研究人员改造了一台原本用于电话自动应答系统的设备,并用上了当时最好的文字转换语音处理器。这个名为“平等器”的电脑程序,其中的文本文件是Word。它可以让霍金从屏幕上选择词汇,只要他按动手中的开关选择词汇后,就会转入语音合成器,发出声音来。这台设备经由不断改进,使霍金“说话”的速度大大加快,每分钟还可以“说”出15个词。
正是借助轮椅上的软件和发声器,霍金在这个时期里出版了震惊世界的《时间简史》。
轮椅2.0:从“检测肌肉”到“追踪眼球”
霍金的病情依旧在恶化,年之后,原本仅剩能活动的三个手指也失去了行动能力。到了年,霍金全身只剩下一块右脸的肌肉能动。
红外线监测技术
为了让霍金继续与世界对话,研究人员为他设计了一个特殊的眼镜,眼镜上配备了名为“cheekswitch(脸颊开关)”的装置,可以通过霍金面部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来激活辅助系统,并用眼球控制红外线发射器,选定在屏幕中轮流出现的英文字母。虽然仍能进行写作,但用脸打字的效率降成了每分钟5~6个单词。
眼球追踪技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连这脸上唯一能动的肌肉也在逐渐僵硬。霍金曾一度花了足足20分钟才“说”出了30个左右的词。于是研究人员曾考虑用当时最新的眼球追踪技术来替代旧系统。若用眼深当光标,比起现在手眼结合用鼠标控制屏幕光标,还要精准、快速、方便。只可惜当时由于霍金的病情导致眼睑下垂严重,眼球追踪技术无法准确地锁定他的目光,所以这项技术被迫放弃。
智能文字预测技术
我们熟悉的“智能输入法”,其实早就在霍金的轮椅上出现。为提高霍金的打字速度,研究人员采集了他的大量文档,分析词频以及上下文关联,在霍金输入时会给出最合适的预测词。
依靠这项人工智能预测技术,霍金仅需要输入15%~20%的字母,软件就能预测出剩下的内容,还能够在每输入一个单词后,预测出下一个可能的单词。这套新软件还添加了很多便捷操作,譬如说一键静音、全屏幕任意位置的点击、快速搜索、收发电子邮件等。利用升级后的软件,霍金的输入速度至少提高了一倍,也就是每分钟输入3~4个单词。
远程遥控技术
在霍金轮椅上的平板电脑上拥有Corei7处理器。这个“万用遥控器”是一个红外线装置,除了可以控制轮椅上所有的电子系统,还能用来操控霍金的办公室和家里的所有智能设备,包括电视、音响、灯光等等,甚至可以用来开门、关门。我们如今所谓的智能家居生活,其实霍金早就在体验。
轮椅3.0:从“人机交互”到“脑机接口”
当轮椅版本提升至2.0后,霍金的身体状况开始每况愈下,然而科技永远不会停下脚步,3.0版本的智能轮椅一直在研究人员的酝酿中。或许,这并非只是为霍金一个人而设计的,所有重度残障人都有可能受益于此。
“人-机界面”技术
“人机交互技术”不仅能让残障人自主控制电动轮椅,还能将思想传送到语音合成器,让后者代为“说话”。最新版的智能轮椅基于喉部肌肉发音时的收缩和舒张来设计,软件能够通过“读懂”喉咙肌肉群的运动,来判断要说出的词句,传输到语音合成器上后,就能形成人的话语。霍金生前已尝试过这种技术,但由于他的健康状况,以及技术水平尚未成熟,当时并未启用。
“脑机接口”技术
在未来科技的支持下,大脑不仅能帮助“发声”,还可以直接控制不能运动的四肢。这种更高级的“脑机接口”智能技术,是将名为“神经生命”的芯片植入脑部,然后使它通过连接器与电脑相连。如果想用思想控制轮椅的运动,就必须在大脑中枢植入芯片,然而霍金还不愿意在自己的大脑中植入芯片。
“最强轮椅”:是真实存在还是虚构?
随着霍金的离世,它的“座驾”轮椅便成了一些科技大佬争抢研究的对象。据BBC媒体爆料,霍金座椅将被英国皇家博物馆永久收藏。然而对于霍金轮椅上的黑科技,也存在某些质疑的声音,认为当今的科技水平根本不可能造就如此“神器”。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的黄翰教授。
“‘用脸打字’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眼球追踪技术也可以做到,至少可以实现眼球控制光标和触发光标选择等等。”黄教授告诉记者,对于行动不方便的人士或者需要无声非接触的场合,眼动控制确实一种非常适合的方法。
这项技术要进入日常应用,主要是解决传感器的感应精确度和人体使用副作用问题。不久前,北大就有一位“渐冻人”博士利用类似技术,实现用眼球转动来发云南治疗儿童白癜风白癜风吃什么药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jingahj.com/aqwh/4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