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鲸

从同济到皇艺,我用了五年


高考之后我选了物理专业,学着学着就觉得不对劲,然后申请了转专业。又上了一年大一...

现在我已经收到皇艺的offer了,还在等阿尔托的消息。我觉得这次的专业是真爱了,不会再重读一年研一,哈哈哈哈。

本期分享人:L同学

《中外申研双向同步培养专项》20届学员

本科同济大学数字媒体与传达专业

获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信息体验设计MA

拉夫堡创新设计MA/MSc

剑桥艺术学院视觉传达MAoffer

01

放弃同济的保研,因为我和同济太熟了

因为一直没有想好到底要保研还是留学,所以我就在同时准备。后来距离保研成功还有一步的时候我知道了,我还是想留学。然后字没签,也就自动放弃了保研资格。

同济真的很好,不管是排名还是设计专业都很厉害。只不过我在这里太久了,我太熟悉这里了。我了解这里的一草一木,清楚食堂里哪道菜比较合胃口。同样的,我也了解每个老师的喜好、对于作品的要求等等。

在同济这些讯息可能对于很多申请者来说是好事儿,因为可以根据老师的口味去做个项目,博得老师的好感。我不清楚这样的做法好不好,只是我想换一个稍微陌生点的环境,体验一下不同的氛围和风格。毕竟,设计本身就是个很多元的东西。加上我其实是一个很理想主义的人,院校的排名对我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所以虽然现在已经拿到了世界第一的皇艺,我还是很期待阿尔托能给我发来橄榄枝。迷信许愿,阿尔托“到”了!主要是因为芬兰是一个比较小众的留学国家,我觉得英美这种留学大国已经把留学产业化了。虽然他们的教育质量很高,但是节奏也很快,不太适合我这种想要换个氛围的初衷,因为在国内学习的这些年也一直处在类似的高压环境里。所以,我比较建议大家在择校的时候也多一些理智,院校排名当然可以作为一个择校的标准,但它不应该是你选择一个学校的唯一理由。毕竟你要跟它相处很久,排名是一个很表面的东西,大家还是要多找一些自己和院校在更深层次的共鸣才好。比如我在申请皇艺的时候,也表达了我为什么跟IED比较契合。首先,皇艺的IED不是一个纯视传的专业,有一点点偏交互。我能申请到的原因估计也跟我作品集里的项目比较多样化,呈现方式脱离了传统的2D有关。大多数项目的互动性很强,能够增强传达性和观者的体验,比较贴合这个专业。我的一些创作过程尤其在小视频里面讲了我转专业的故事,告诉他们我为什么会从一个学物理的学生,变成一个学艺术的学生。中间穿插的介绍了我做的项目,把我做的东西和我的个人经历整合了起来作为视频内容。我觉得这样不仅能让他们认识我,让他们知道我是真心希望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也从侧面暗示他们这些东西真的是我做的,跟我本人息息相关。皇艺官方说不需要过度剪辑,不用技术这这那那的。不过大家还是要尽可能的在视频里面制造一些记忆点,可以是技术层面的也可以是有关个人信息的,反正就是让考官记住你。不然他每天看那么多视频,早就忘了你是谁了。02我觉得,选机构很像点外卖我念大学在上海,老家在成都,这两个地方有大量的留学和作品集机构,跟选择目标院校一样,我选机构的时候也没有选择那种看上去很光鲜的机构。哈哈哈,倒不是说汉艺不光鲜啦。只是当在搜索引擎上搜机构的时候,很难发现汉艺,甚至直接搜汉艺都找不到...上海校区的小伙伴们我觉得选机构跟点外卖差不多,每当我到了一个新的环境,我都会问问在这里待了一阵子的人,附近哪家比较好吃。我不太相信网上的评价,因为刷好评和恶意差评的情况太常见了。与之相比,我更愿意相信身边朝夕相处的同学。所以我当时找机构的时候也是,来汉艺的最主要原因是,我们半个班的同学都在这儿...还有一个的原因可能是汉艺的体量没有那么大,感觉更亲切。我也有去其它机构咨询过,感觉他们没在平视我们,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在汉艺感觉很平等,老师也没有那种我求着他辅导我的感觉。每个专业的老师都会来自习区溜达,问问你进度怎么样,不管你是不是他负责的学生。我和同济保研的小伙伴在汉艺而且汉艺在上海的校区比较新,我觉得应该处于一个在打造口碑的阶段,总不能坑人吧,不然岂不是刚开张就关门大吉了吗,哈哈哈。当时跟我一起在汉艺的同学,他们有的保研成功了,有的跟我一样拿到了皇艺的offer。美滋滋。不过保研的消息出的很早,所以我还在做作品集的时候,他们的心就已经落地了。我看他们好快乐啊...不过我也有在努力的消解我的焦虑情绪,就是让自己忙起来。我去年八月到现在一直在实习,之前在甲方现在在乙方。比较明显的感觉是体量越大公司,束缚会越多。如果大家非常渴望拥有“创造权”,去小一点的工作室可能比较容易得到满足。03在作品集之前,有个很重要的事其实我做作品集的时候没有感觉特别紧张或者焦虑,即使是放弃了保研只剩下留学一条路之后。因为,我觉得我和毛毛老师一起努力了那么久,不会一张offer都没有的,哈哈哈。而且,我真的好喜欢视传我觉得考官一定能从我的作品里读到。我其实在同济一开始是学物理的,因为我觉得物理好浪漫。我记得我小时候看霍金的书,他说星星的尘埃,其实和你是同样的物质构成的(大意,我记不清了,如果说错了我道歉,哈哈哈)。但是学习了一年之后我发现,单纯的去学习物理是接触不到浪漫的物理的,所以学设计也算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吧。然后我就申请转专业,在同济读了视传,从大一开始。后来跟毛毛老师学作品集,感觉跟之前学的设计差别蛮大的,主要是以往的作品匠气挺重的,没有放得很开,也没有什么个性。说起来,我作品集里还有一个项目主题,看上去挺没个性的,那就是——疫情。毛毛老师看到相关的信息就会第一时间分享给我今年申请的同学可能有很多人都在做疫情项目,我其实一开始自己也担心,大家都在做的话对比会变得特别明显。毛毛老师也说,不是不能做,但是你必须要做的特别特别好才有机会。我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我觉得我亲身经历了这些,也恰好是在疫情阶段准备的作品集,也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它变成了一个我没有办法绕过去的东西,我也会觉得如果我不做,我的作品集就会缺掉一块。为了避免趋同我在切入点和最终的呈现形式上都比较特别,所以没有被大众化的选题所难住。我知道这几年流行跨界,我自己也在做。但是大家切记自己的本专业是什么不要本末倒置,比如申请视传方向的同学,不论跟哪个专业跨界合作,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要回到视传本身上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jingahj.com/aqwh/680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