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形物语》
6.2分
1.汽车大师:8分
电影撰稿人。
德尔·托罗越来越像geek加强版的斯皮尔伯格,情感表达、主旨点明上常有过犹不及的倾向,但那些流动感极强的镜头运用和饱溢色彩在大银幕上端的是美不胜收。
2.西帕克:8分
影评人,电影网站主编。
一个背景设置在艰难时代的纯爱故事,德尔·托罗将水与性相联系,颇有些蔡明亮的感觉。另外,奥斯卡无疑也欠道格·琼斯一个提名。
3.风间隼:8分
影评人。
种族、性向、人兽、冷战、歌舞、迷影……将西方文化新世纪以来的“他者转向”表述得淋漓尽致,以至让人忍不住想让人同情那个据说代表了昔日主流价值观的“白人男性特工”,那么多人怼他一个,太欺负人了!但无论对影片的价值观有多少争议,一个真正的影迷也不会错过它的美,每一秒钟都饱满欲滴,好久没看到这么有电影感的电影了,在大银幕上看更是享受(这也让“小黑裙”显得更加可恶)。减分处是人物过于脸谱化,缺乏深度和复杂性,而且我讨厌转向他者。
4.郑秉泓:8分
影评人,著有《台湾电影爱与死》。
我其实一直游移要给这部杰出的政治童话几分。吉尔莫·德尔·托罗拍出了自《剪刀手爱德华》之后最性感、单纯、凄美的奇幻爱情故事,而莎莉·霍金斯优秀的演绎,为这个爱上异类的哑女提供了最动人的可信度。唯一问题在于,如果你在戏院里看到的不是“完整”版本,那给几分似乎都不重要了。
5.刘起:7分
电影研究者,电影杂志编辑。
电影《水形物语》采用了一种微妙的叙事策略,既简单又复杂,既天真又世故,既单纯又野心勃勃。陀螺用童话这种人类最原初的叙事改造类型电影,也是既保守又创新的做法。简单的是善恶对立的童话模式,复杂的是陀螺对经典童话模式的精确改写与移置——将被拯救的公主-邪恶的怪物-勇敢的王子,变形为公主(被囚禁的人鱼怪物)-怪物(邪恶的男性实验室主管)-王子(柔弱的哑女清洁工)。天真的是跨物种的唯美爱情,世故的是他将种族、女性、同性恋、阶级、残障等各种社会议题加入童话。女主角哑女清洁工(残障+女性+社会底层)、邻居好友(失业+老年+同性恋)、同事(黑人+女性+肥胖)、男主角人鱼怪物(非人类+南美原始部落)、科学家(苏联间谍),都是保守、压抑的六十年代受到主流社会歧视和排斥的边缘群体。单纯的是陀螺一直迷恋从未改变的怪物情结,野心的是糅杂与融合各种古典类型——幻想片(怪兽片)、爱情片、间谍片、歌舞片的元素,被流畅地混合在一起。
6.闵思嘉:7分
影评人。
影片营造了一个完整的幻想世界,在哑女和鱼人之间拥有童话原型的多种置换,“王子”与“灰姑娘”,“被施魔法的公主/王子”和“解开魔法的公主/王子”,“被爱情启蒙的恋人”。哑女和水怪不能说话的身份成为了一种比语言更为高级的表达与交流,也是对默片在一定程度上的致敬。华彩部分在于最后的歌舞,败笔也在于最后的歌舞,这个歌舞段落和“发声”,最终又打破了影片原本要建立起来的“无声”比“有声”更纯粹更高级的对比关系。对于喜欢幻梦的人而言,它足够美好;对于陀螺来说,它又不够深邃。
7.时代映画社:7分
媒体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jingahj.com/aqwh/7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