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鲸

国家失去了院士,我们失去了什么


5月22日,几乎所有人的朋友圈,都被“共和国痛失两院士”的新闻刷屏了,满眼都是人们对院士陨落的哀悼。

有网友感叹:霍金去世了,有些人其实不懂时空!金庸去世了,有些人其实不看武侠!可是谁都知道,无论什么样的人,也要吃饭!

这番话充分说明了袁隆平的贡献之巨,惠及全民,所以全国人民不论男女老幼、身处何地、从事何职、性格脾气怎样、兴趣爱好如何,皆自发为其哀悼。然而,这番话也说明了另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中的大多数,对这些逝去巨匠所研究的领域其实并不了解,只是基于朴素的情感跟随大多数人感叹而已。

六年前,文学大师杨绛去世,朋友圈被各种哀悼她的图文链接刷屏,大批网友如失至亲。然而这些人当中,真正爱好文学和翻译的人其实很少,读过杨绛作品的恐怕就更少了。致哀的人群中,恐怕有不少都只是跟风感慨,个别人甚至只是装作懂行,只为借着热度在朋友圈拔高自己形象。

这一现象在袁隆平身上也是一样的——虽然举国哀悼,但我们当中并没有几人真正懂得院士多年来研究和培育的技术到底是什么,“杂交水稻”四个字在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眼里只有字面意思而已,除了知道这东西高产且能吃,我们对其背后的科学原理、研发历程皆一无所知。

这就是我们与大师、院士的差距,我们只是普通人,学识知识有限,思辨能力有限,我们的确有满腔钦佩、满腹感激,然而我们能做的也只是跟着大家转转新闻、感慨一番,鲜有人能把他们的研究领域和卓著贡献说出个所以然来,就像电视剧里的张飞,只能跟在关公身后憨憨地说一句“俺也一样”。

甚至我们当中的一些人,还借着热度不懂装懂、给自己脸上贴金,其实连大师所从事行业的皮毛都不了解。

所以,他们成了大师、院士,国士无双,泽及万民,而我们只能做朋友圈里的旁观者,仰之弥高,只剩下感叹的份儿了。

然而现实就是这样,我们当中的大多数注定平庸,成不了顶尖人物,站不到业界巅峰,面对巨擘人物只能感叹仰望,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成为一个优秀的普通人。

院士去世,我们不要感叹完功绩就被打回原形,该刷手机刷手机该追剧追剧,继续心安理得地虚度时光。如果我们真的对他们有那么一点点发自内心的敬仰,那就应该在感慨致哀之余,了解一下他们的研究领域、生平事迹,学习一下他们的严谨专注、自律坚守,努力向他们靠拢。即使他们的学识太精深、成就太卓著,我们学不来、做不到,但哪怕学得一点皮毛,也是终身受益的。

就像金庸短篇作品《越女剑》里与阿青过招的八十名越国士兵,虽然学不会阿青的剑法,但却亲眼见到了“神剑的影子”。把这一丝一忽勉强琢磨到的影子传给别人,越国士兵的剑术就已经无敌于天下。

这些道理,我们小时候就懂,莫要越到中年,却越不长进。国士辞世,举国哀叹,然而除了发圈,我们能否从他们身上,学到那一丝“神剑的影子”呢?

聪辩君

心聪笔辩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jingahj.com/aqwh/841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