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鲸

朱熹与客家他和霍金一样对宇宙好奇探究,却


3月14日霍金先生升入星辰,物理水平不一的全中国人民开始刷屏   朱熹晚年居住、讲学之地——考亭书院

年朱熹筑室居考亭,后因四方来学的人多,进一步改造为“竹林精舍”,后改名“沧州精舍”。朱熹在此授徒讲学八年,著述甚丰,完成了理学思想的最后体系。宋理宗时,程朱理学倍受重视,诏为书院,御书“考亭书院”匾额。

庆元六年三月初九,71岁的朱熹在血雨腥风的“庆元党禁”运动中去世。四方道学信徒决定在十一月聚集在信州举行大规模的会葬,这又吓坏了反道学的当权者。朱熹即将下葬之时,就有右正言施康年进言:“四方伪徒聚于信上,欲送伪师之葬。会聚之间,非妄谈时人短长,则谬议时政得失。望令守臣约束。”(引自《纲鉴易知录》)

庆元六年(年)十一月,朱熹葬于建阳县黄坑大林谷,尽管党禁严酷,路近的学生都来奔丧,路远的则私相祭吊。据说参加会葬者仍然有近千人之多。辛弃疾哀痛,千里迢迢前赴送葬,写祭文说:“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7

“存天理,灭人欲”?

“伪学”冤案在朱熹死后九年(年)得以昭雪,朝廷为朱熹恢复名誉,追赠中大夫、宝谟阁学士。朱熹理学作为官方学说,成为声誉隆盛的显学,流传数百年而不衰。

朱子行书瀚文稿

客名君看了好多恶毒地骂朱子的文章,包括某些篇篇10万+的老年公知或著名教授写的,他们的依据主要是上述野史和沈继祖的弹劾奏章,现如今攻击朱老先生人格的,无不是捡洪迈和沈继祖的桃色牙喙,没有几位真正读过朱子的书。在中国,因为不少人不爱读书、看不懂文言文,并且习惯道听途说,所以朱子仍然在继续被黑之中,与国外将朱子学说深入分析的汉学研究形成鲜明对比。

客名君于是想看看朱子原著到底怎么说的,翻了翻《朱子语类》,发现这是一个和弟子天天讨论天文学、抽象哲学和科学问题的宗师,那个被人鞭挞的“存天理,灭人欲”字眼迟迟没有在我眼前出现。我只好借助机器,用kindle全文检索了一下朱子的《近思录》、《朱子语类》、《四书章句集注》等著作中“存天理、灭人欲”这个关键字出现的频率。结果发现,完全匹配的条目为0,也就是说,朱子根本没有说过“存天理,灭人欲”这六个字!

在Kindle中以六字全文检索《朱子语类》的匹配结果

按照批判者的逻辑,朱子应通篇反复强调这六字。然而,《朱子语类》里面,朱子并没有这么说。为什么往后八百年,大家一有什么欲望不畅达、或者夫妻生活不和谐,或者批判女性缠足,就把黑锅往朱子或程朱理学头上一扔,一句话,“因为朱子的‘存天理,灭人欲’学说禁锢了中国人的思想”,甚至无视明清有《金瓶梅》这种作品。

朱子所背负的这种逻辑不通的因果关系或者相关关系是如何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产生的,又怎样以讹传讹、众口铄金的,不甚清楚。但Kindle的结果显示——朱子并没有强调这个,也没有这样完全匹配六个字的说法。

这六字近似匹配的文句只有1条,来自《朱子语类》卷十二:“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学问”;《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8

愚者见石,智者见泉

字面上的“天理”、“人欲”,一般人太容易望文生义,这个概念不是朱子发明的。

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

学生问朱子: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

朱子回答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为满足正常生活所需的食欲是天理,要求过度奢侈的山珍海味,就是人欲。不节制过度的欲望,是要像西门庆一样年轻轻就把自己搞垮的。

而且他说:“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那些说理学家把天理和人欲对立的,可以洗洗睡了。

朱子早年是学佛的,所以他可能认为人家一定懂这个过度与否的临界点。这个临界点不同境地下不同,只有一生坚持不懈地明明德、格物致知,才能做到。然而,大概很少人真正懂,也会去做。

所以这就是儒学的难度。也是备受诟病之处。希望靠人自身修行来自我觉醒。然而早年学佛的朱子,明知道人性刚强难化,却知其不可而为之,推行教化,进谏君主,弹劾贪官,著书立说。

儒字怎么写,人之需也。联系孔子所处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朱子所处的那个偷安腐败的王朝,掌握资源的人的欲望没有任何限制,在那些时代,要么通过战争获取更多资源,要么,在马斯洛低层次的欲望中醉生梦死,战乱频仍,君王寿夭,王朝更迭。

在那种时代,人之需是什么?节制低层次的欲望,做到有度,从而实现可持续化,把精力用渐次实现马斯洛的高层次欲望中。如为天地立心等横渠四句。如修齐治平。如“仁”。

儒,人之需。孔子尝试提出了what(仁),孟子和荀子尝试提出why(因为性善或者性恶),而朱熹尝试提出了how(格物致知)。后续王阳明和曾国藩也延续探究朱子的how。

举个例子,“明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通过格物致知,让良善的、符合天道的心性义理发显出来(明天理),让邪恶的、过度的欲望“人欲”减少并渐次消除(灭人欲)。理学认为“心本合理而增损出人慾,故人当格物以致知穷尽天下万物之理,反哺己心。”

朱子肯定正常的物质需求,并非要扼杀人的所有需求,而是认为应该有一个度,人欲就是过度的超越常理的物质欲望。

尽管如此,这个要求太高了!人往往善恶兼有,天理和人欲共存一体,而且,人人都有“自私的基因”。去恶从善,主观自觉必须辅以科学制度。好比分蛋糕,如果你让人人都像孔融让梨那样自觉,不如安排一个制度:负责分蛋糕的人最后一个吃。

孔子和朱子不是当权者,他建议的分蛋糕的科学制度,能给人民整体福祉帕累托改进,但是会触动分蛋糕者的利益,所以当权者不听。所以只好通过倡导自觉。而人在这个自觉修行的过程中,智慧提升,整体福祉也会改进。

相当于要求“君子”修行,抵抗各种诱惑,不越界。这是高级的智慧,也是高级的德行。朱熹自己做到了,他的很多弟子也做到了,但是对于掌握资源者和一般人、非读书人,是很难的,因为掌握资源者的越界成本或寻租成本太低,而非读书人或一般人不经教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界。

后世的明朝清朝,又往往把懂得这个界的人杀光了,把约束这个界的机制(如丞相制)改了。有好也有不好。但是不好的这个锅,又让朱子背了。

位于武夷山的朱子故居——紫阳楼

朱子15岁起在此楼堂住了近50年

其实朱子说的这些话,根本不是给普通人看的。考察朱熹关于天理和人欲的论述对象,可发现朱熹针对的不是针对平民大众,而为了警醒“学者”、“君子”、“皇上”,掌握国家资源的上层统治者,最有条件或有可能沉迷于自己的欲望,而忘了天理。他在延和奏事中,建议统治者“深求天下敦厚诚实、刚明公正、之贤以为辅相”。在《庚子应诏封事》中,朱熹又提出“正君心”、“立纲纪”的问题,曰:“天下之大务,莫大于恤民,恤民之本,又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纲纪。”

朱子的论述是基于南宋的时代为统治者建言。作为深谙《易经》的哲人,他的思想有着十分抽象深奥的哲学成分,一般人是不容易理解的。写到这里,客名君举个例子,现在的区块链,实质上是在按照朱子所希望的“明天理、灭人欲”去重构生产关系。

市场经济,像看不见的手,存在客观的“天理”,必须信息对称,必须信誉对称,才能长久。区块链以客观的分布式记录机制,保证符合市场经济“天理”的交易会发生,而因为记录的客观、加密、去中心化,所以那些试图通过信息不对称或者集中垄断资源满足过度“人欲”的交易则将遁形,不复存在。这种情况下,就不用那种难以控制的“克己复礼”,而是自然而然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成帕累托最优,实现大众福利的最大化。

这个道理,与中本聪最初设计区块链的体悟,大体相同吧。然而大部分人只是鞭挞古代圣贤的理论,不懂得应用。就像中国父母,从来都是骂孩子的缺点,不鼓励他的优势。要都像南宋王朝对待朱子那样对待贤者,像很多以讹传讹者、积毁销骨那样对待一个真正做学问的朱子,这种土壤根本不可能培育出霍金这样的天才。

理论归理论,主观性太强的理论,其应用和诠释又成了另一回事。骂的人就会追根溯源,让思想家背黑锅。客名君听过一位崇尚西方理论、生活在美国的人说,“儒家成了统治者的帮凶”。看来,他们一定有更完美的学说。但是,在批判之前,儒家的四书五经都读过了么?《朱子语类》和《近思录》都读过了么?

朱子说,“人人都想做贵人,不想做好人”。说的,是人性。

9

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

德国汉学家阿尔弗里德伏尔克所著的《中国哲学史》中,把以朱熹为代表的宋儒作为中国近代哲学的开端。他说朱熹掌握了他那个时代的全部知识,因此与亚里士多德、莱布尼茨相比毫不逊色。李约瑟则把朱熹的“理”看作是客观世界的秩序、模式和规律,称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

朱熹从事教育50多年,在宋代儒学中最为博学,广注典籍,对经、史、天文、地理、音乐乐律和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启发式,主张自己读书,探索道理,提出疑问,解决疑问。据说被称为”欧洲良心”的德国康德学问与朱子很有渊源。因为朱子,武夷山被列入世界文化及自然双重世界遗产。

李约瑟说:“朱熹是一位深入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人。”并对朱熹在解释雪花何以呈六角形时将雪花与太阴玄精石的比较予以高度评价,称之“预示了后来播云技术的发展”。李约瑟还认为“朱熹是第一个辨认出化石的人”,比西方早出四百多年。(《李约瑟文集》)

朱熹对周易研究的成果,特别是那张阴阳回互相抱的古太极图,极大地影响了莱布尼茨和波尔,引发了现代物理大师的创造灵感。

朱子门人和弟子很多,依据美国陈荣捷先生的考订,共得人。但根据《紫阳朱氏建安谱》等书记载的,超过人。朱熹的挚友、诗人陆游在为朱熹弟子方士繇撰写的《方士繇墓志铭》一文中说道:“朱公之徒数百千人”,这虽然只是一个约数,但朱熹门人之众,由此可知。

在中国文化史上,朱熹是著作最为丰硕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作家和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种著作,共多卷,其中:文集卷,撰书多卷,言论集卷,以及由他编次、注释、校刊的书多卷。还有多首诗词留存于世(一说多首,这个有待核查)。

朱熹的著述卷帙浩繁,真正体现了他复兴儒学,为往圣继绝学的决心。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续近思录》最后一句话“平生自知无用,修文字小补于天地”,足见朱子的苦涩之心。

若读《朱子语类》,可发现朱子的博学多识,先王正典、先秦诸子、佛学、诗词、历史、文学无所不窥,无所不晓。朱子全书有二十七册之巨,而理学的内容只占其中的少部分,朱子在史论、经学、诗文方面都有极为高深的造诣。

朱子在这些著作中建构起来的宏大的思想体系,达到了当时世界上哲学理论发展的最高水平。公元年,朝廷将朱熹的《四书集注》列为国学,他制定的《白鹿洞书院学规》颁发给太学遵照执行。明朝建立后(年)以朱熹的各种集注为宗,作为朝廷科举考试取士之书。

然而,在特殊的历史人群统治下,寻章摘句胜过了格物致知。这并不是朱子倡导的精神。

朱子的思想远播海外,深刻影响了日本、韩国、朝鲜、越南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文化。英国古代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说:“最现代化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归功于庄周、周敦颐和朱熹等人”。

网上一搜索,超过7成人是在







































北京白癜风治疗需要多少钱
白癜风疾病恢复的介绍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jingahj.com/aqxw/390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