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虎鲸 > 虎鲸的形状 > 重温历史与细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事
当前位置: 虎鲸 > 虎鲸的形状 > 重温历史与细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事
重温经典,致敬逝者!
课文历史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文/谭士珍
我国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是世界一大奇迹。这个奇迹的创造者就是袁隆平。
袁隆平,祖籍江西德安,年出生于北京。
年秋,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偏远的湖南安江农校,开始了他从事农业科学技术教育和研究的生涯。
50年代末,学校派他带学生到黔阳县劳动锻炼。那正是过苦日子的时期。穷困,就像秋天阴蒙蒙的雨雾,笼罩在他的头上。
他住在农民向福财的家里。
有天傍晚,向福财背着一口袋谷子回来。
他问:“这谷子哪里来的?”
向福财答:“是从八面山换来的谷种。”
“啥种?”
“南特号。”向福财叹了口气,“袁老师,你们学堂里的先生是顶上有灵光的圣人,种田人盼的就是有个好种子呀!”
听了向福财的话,袁隆平心情很沉重。他是教农作物栽培学和遗传育种学的,但没有培育出适合山民种植的好稻种来。向福财为换良种,饿着肚子爬高高的八面山,一个来回就是四十公里啊!
怎样才能使人们不挨饿呢?袁隆平为此深深思索和不安了。
袁隆平回到学校,借书买书,读书抄书,开始了他的科学试验。
他先从旱粮作物起步,研究来研究去,收效甚微。从年起,他转向研究水稻。因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稻国之一,水稻种植面积为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水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四十。从国际上看,全世界约有一半人口以大米为主要粮食,有九十多个国家种植水稻。这就是说,进行水稻的科学研究还具有世界意义。
袁隆平提出了一个世界性的大课题杂交水稻。
其实,这一重大课题在国外早已进行研究。年,美国科学家琼斯最先报道了水稻杂交的优势现象。年,印度一位科学家进一步提出了水稻下一代杂种优势在生产上应用的设想。然而,水稻是一种花器很小的自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十分不易,这使得国际上许多有此设想的研究人员先后丧失信心,放弃或中断了研究。而袁隆平选中了这个大课题,前进的道路该是何等的曲折和艰难啊!
经过反复学习和思索,袁隆平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第一步,应该找到雄性不育的植株,培育出水稻雄性不育系。其特点是雄蕊退化,而雌蕊则是正常的,即通常说的“母禾”。
第二步,再找一种特殊的水稻品种作父本,给母禾授粉,使它养育出来的后代,全部保持雄性不育的特性,这就是保持系。有了保持系,不育系才能代代相传并大量繁殖。
第三步,还要找一种稻种和雄性不育系杂交,使杂交的后代恢复生育能力,这叫恢复系。有了恢复系,就可以大量生产杂交种子了。
袁隆平提出的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他披挂上阵,尚未站稳脚跟,冷言冷语便扑面而来。但袁隆平既不争,也不辩,仍然矢志不移地搞他的科学试验。
年袁隆平迈出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步。可是不久,“文化大革命”便开始了。
袁隆平所有搞试验的坛坛钵钵全被砸得稀巴烂,心爱的秧苗不是被折成几截,就是与湿泥污水搅拌成一团。面对这种惨景,他落下了伤心的泪……
所幸的是,他的两个忠实支持者藏了四钵试验秧苗。这劫后余生的四钵秧苗,袁隆平倍加珍惜,到8年,已发展到四分秧田了。
为了照顾这得来不易的“秧宝宝”,袁隆平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然而,就是他视为生命的四分秧田,在一个星期天的早上,还是被扫荡一空。
袁隆平来到试验田边,像疯了似的在狭窄的田埂上走过来,又走过去,狂奔乱跑。当走到一口深井旁,像发现了什么,把衣服一脱,“扑通”一声跳了下去,原来他发现那里面有几棵秧苗。
在党的亲切关怀和全国大力协作下,三系配套成功了!袁隆平为之奋斗九年的希望终于实现了!只有三系配套成功,才能生产出大量杂交种子。这是古今中外都未能解决的重大科研课题。
袁隆平还得继续再战,因为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兵不解甲,袁隆平又带领人马投入再越优势关和攻克制种关的战斗。年冬,仅湖南便组织了一万多人横渡琼州海峡;接着,各省又组织了二万多人奔赴海南。袁隆平被任命为海南制种大军总顾问。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育成水稻品种五百多个;然而,没有哪个良种像杂交水稻推广得这么快,效果这么好。年全国种植杂交水稻二百零八万亩,到年就增到近两亿亩。十三年来,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十二点五六亿亩,增产粮食约一千亿公斤,增收近三百亿元。根据农业部统计,全国水稻平均亩产三百五十七公斤,而杂交水稻是四百四十一公斤,每亩增产八十四公斤。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还以迅猛之势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年3月15日,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斯博士在巴黎向袁隆平颁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时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全世界带来了福音!”
年4月,袁隆平应国际水稻研究所的邀请,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参加学术会议。
讲坛上,袁隆平操着流利的英语宣读了论文《中国杂交水稻育种》,并就大会提出的问题进行答辩。与会人员对袁隆平精彩的学术报告和答辩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袁隆平讲演结束以后,幻灯映出“杂交水稻之父”的字幕和他的头像,全场为之欢呼,掌声经久不息。
美国一家电影公司特地为杂交水稻拍摄了一部题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花园里》的彩色纪录片。影片称赞说,杂交水稻这一科研成果解决了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
袁隆平多次赴国外讲学和传授制种技术。他的足迹遍布五大洲四大洋。
中国杂交水稻之花在世界各地结出丰硕之果,产量最高的比当地品种增产百分之五十,一般增产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
杂交水稻的出现,是世界一大奇迹。有人甚至说杂交水稻是中国继指南针、火药、纸张、印刷术“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大贡献。
鉴于杂交水稻研究的技术难度、理论高度及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国际影响,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对这项重大发明进行了评审,并报国务院批准,决定授予以袁隆平为首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特等发明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颁发的特等发明奖。
接着,袁隆平又连获三个国际性大奖,即年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发明奖;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年英国皇家让克奖。
格言精神
1.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
.荣誉是对我们成绩的肯定,但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袁隆平)
3.只要是大方向是对的,不是死胡同,你只要坚持下去,就会达到光明的彼岸的。(袁隆平)
4.人身上最值钱的东西是脑袋里的知识,钱够用就行了,多了是包袱。(袁隆平)
5.成功没有捷径。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袁隆平)
6.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
7.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袁隆平)
8.浪费不但可耻更是犯罪。(袁隆平)
9.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袁隆平)
10.尽管天上有一颗以我的名字命名的行星,地上到处有我的画像,名字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但我绝对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因为我童心未泯,不喜欢古板,不喜欢一本正经。(袁隆平)
11.书本和电脑很重要,但是书本和电脑种不出水稻!(袁隆平)
1.我是70多岁的年龄,50多岁的身体,30多岁的心态,更有0多岁的肌肉弹性。(袁隆平)
事迹细节
躬耕农田第一线
在上个世纪动荡的年代,年幼的袁隆平目睹了一个国家最饥饿、最贫穷的场面,深切体会到粮食的重要性,他在心底许下一个愿望:我要让大家都吃饱。带着信念,他顶着全国几亿人的质疑,吞下外国人看笑话的冷漠,躬耕在农田第一线。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通过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国际班,已经为近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目前,全球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每年种植面积达到了万公顷,普遍比当地水稻增产0%以上。在非洲,杂交水稻已经种到了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并在当地不断创造出高产纪录,原来每公顷3吨的产量,目前已经刷新到了10.8吨。
袁隆平说英语
在长沙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袁隆平献上了一段英文致辞。致辞中,他表示自己正致力于研究超级杂交水稻,非常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
这段并不算特别流利的英文致辞,顿时火遍全网,赢得无数点赞。不少人表示,看得出来袁老真的老了,说一句话要停顿一下,然后喘口气,再继续。都快90了却还在忙碌,让人不由得泪目。当记者再次提及此事,袁老却谦虚地表示,“我的英文就是破碎的英语。”
无冕的世界首富
早在十年前,福布斯排行榜显示袁隆平身价亿,而袁隆平坦言:不错,我身价值亿,可我真的有那么多钱吗?没有。我现在就是靠每个月多元的工资生活,已经很满足了。对金钱我不会挥霍浪费,但该花的还是要花。至于我获奖得的奖金都放到基金会里边了。我今天穿的衣服就50块钱,但我喜欢的还是昨天穿的那件15块的衬衫,穿着很精神呢。我的表60元,鞋子多块。要说一点名利思想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但要淡薄名利,对物质别要求太高。
袁隆平的梦想
袁隆平接受央视专访,谈及他的两个梦想,他说一个是“覆盖全球梦”,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而另一个就是“禾下乘凉梦,高产不封顶”。因为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大,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
除了水稻,袁老也有许多的爱好,他会拉小提琴、下象棋、打排球,游泳也曾获得过冠军,甚至报名参加过空军。只是这所有的爱好都抵不过他口中那个“简单的梦想”,一个简单的却解决了全球数万乃至数亿人口吃饭问题的梦想。
真正的顶流明星
1月9日晚,ID名为“袁隆平中华拓荒人”的账号在抖音悄然开通,当晚涨粉万。接下来,虽一条消息未发,但袁隆平抖音粉丝已超千万,也瞬间登上了全网热搜,甚至还惊动了央视新闻,第二天一早,央视新闻便发布了一篇名为“这,就是‘顶流’!”的文章,表达了对袁隆平爷爷的称赞,和对他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做出的巨大贡献的倾佩和敬仰。虽然账号真假和开通者的身份一直存疑,但也说明了袁隆平的巨大感召力。
晋升为“90后梗王”
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这位九旬老者,屡屡成为刷屏的网红。谁能想象到,他看似一本正经,出口竟是一个个令人捧腹大笑的画面。年轻时老师评语:自由散漫。当90岁的他面对这个多年前的评语,仍是连连点头,“对对对,自由散漫。”你以为他是不苟言笑的杂交水稻之父,人家却是实实在在的“梗王”。那段曾经让许多人泪目的英文致辞,他严肃地表露着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也自信地说出会在不久的将来完成目标,却突然停顿了两秒,蹦出一个中文“完了”。当被人夸他流利的英文时,他丝毫没有掩住自己的哈哈大笑,“我那个英文就是brokenEnglish,用中文说就是破碎的英语。”让人忍不住笑出声的回答,也是这位老人最真诚的回应。他说,“这种场合有外宾来,用英文会好一点,这样就不用人家再翻译了。”
时评素材
袁隆平火了:追逐心中最亮的星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作者:鲁平
前不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线上线下都火了。先是袁老九十大寿的小视频,在网上点击量过亿,网友们纷纷送上生日祝福;紧接着,袁老在湖南农业大学演讲,学生们欢呼尖叫,上演“大型追星现场”。网友热烈的祝福、青年学子追星般的热捧,不仅是对袁隆平贡献的礼赞,更是致敬他对梦想的执着、初心的坚守。鲐背之年,袁老仍在“禾下乘凉梦”与“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中不知疲倦地探索耕耘。这样一种精神,引领无数科研工作者冲在一线拓荒、甘为人梯奉献,铸就中国的今时今日;激励着青年学子紧随榜样的步伐,在强国征程中不断筑梦圆梦。 新中国70华诞之际,授予4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表彰“最美奋斗者”,展现了关心英雄、珍爱英雄、尊崇英雄的国家态度,弘扬了爱国奋斗精神,把英雄模范的力量转化为新征程上的实干热情。这些对党和国家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各行各业代表人物受到社会的热捧,彰显了人们对科学的推崇、对劳动的尊重、对奉献的尊崇。这些科学之星、奋斗之星、奉献之星,是我们心中最亮的星。见贤思齐、争做先锋,亿万奋斗者必将逐梦绽芳华、建功新时代。
向袁隆平学习什么
来源:科技日报
袁隆平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参加工作50多年来,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先世界,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我国及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学习袁隆平,就要学习他热爱祖国、一心为民的坚定信念。袁隆平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自年轻时他就立志献身杂交水稻事业,并为之不懈拼搏、顽强奋斗,始终把为国家解决好“民以食为天”问题当作自己的重大责任和崇高使命,50多年如一日,意志坚定、锲而不舍。学习袁隆平,就要学习他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研作风。“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充分体现了他潜心实干的本色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这曾经是世界经典著作中的“金科玉律”。袁隆平不迷信权威和书本,0世纪60年代初,他从对“鹤立鸡群”稻株的观察中悟出天然杂交水稻的道理,从而勇敢承担起杂交水稻研究的课题,不畏艰难,反复试验,终于研究成功三系杂交水稻。袁隆平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不断创新,带领我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又研究成功两系法杂交水稻,使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一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学习袁隆平,就要学习他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崇高品德。上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相关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实现。上世纪80年代,他带领“”项目组开展攻关,提倡团结协作,很快获得了成果。他没有把政府拨给的数千万元作为自己的研究专款,而是组织起全国的协作单位共同研究、共同分享。他还将所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和世界粮食奖等奖金全部捐献出来,设立奖励基金,奖给为科研做出贡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们。袁隆平不仅倾心解决中国粮食问题,而且长期 近日,一篇公号文章《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让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朋友圈获得了一波“新流量”。文章努力想说明这样几个问题: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名不副实;“给我们米饭吃”的人,除了袁隆平还大有人在;袁隆平的成就被“过度放大”,应该被“暂时遗忘”,把“舞台”留给其他科学家。(8月1日《科技日报》)这篇号召大家“遗忘袁隆平”的文章,如自媒体运营者所愿,很快就成了阅读量10万+的爆款文章。但是当公号运营者得意洋洋地宣布这一成绩的时候,或许也意味着当下自媒体的“爆款逻辑”又一次被坐实。而这种逻辑的背后,则充斥着种种令人不安的问题,比如哗众取宠;比如标题党;比如为了流量不顾其他等等。如果这种现象不能得到遏制与规范,那么自媒体时代的自媒体生态,将进一步受到破坏,真相、良知、公信等等,都将离我们越来越远。
当这篇自媒体文章成为爆款的同时,也受到了主流权威媒体以及相关专家学者的一致质疑与批评。首先来说袁隆平的成就问题。其一,利用不育系培育杂交水稻并非我国首创,但最早在生产上实现这一技术的是中国。而这一技术能在中国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和亿万百姓饭碗里的粮食,关键人物就是袁隆平。其二,袁隆平虽然每天像一位农民一样在田间劳作,但是他毕竟不是一位种地的农民,而是一位科学家,而科学家最伟大的贡献,在于思想。袁隆平的三系杂交育种最伟大的贡献,是解决了“思想问题”。他用自己的研究结果告诉大家,杂交水稻研究是否值得做。正是从这个时候,我们才开始了真正的杂交水稻的研究。这意味着,其他科学家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建立在袁隆平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其三,即便从“吃饭”的角度来看,根据“国家水稻数据中心”数据,我国推广面积前三的杂交组合品种“汕优63”、“汕优64”和“威优64”,都为三系杂交稻。这三大品种的亲本,都来源于“野败”。“野败”(野生稻雄性败育株)为何物?它是袁隆平团队首次在海南发现并原创性利用其与栽培稻杂交、回交获得的第一个三系不育系。所以说,全国农民种植的也许不是袁隆直接培育的品种,但是这不代表这些品种里没有“袁氏基因”。
我们当然也应该记住其他科学家的名字,感念于他们的贡献,但是这不应该以“遗忘袁隆平”为代价的,何况袁隆平的存在,也没有妨碍这些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与个人发展,公号把两者置于对立位置,反而有挑拨离间之嫌了。自媒体时代的网友,也应该多些理性,少些跟风,多些自己的思考与求证,不要人云亦云,让自己的情绪被别人左右,最终成为了别人追求10万+,然后变现的工具。
留言送别
01
功在社稷,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新华社0
“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郎艳独绝,世无其二,感恩有您!03
袁老是看着我们吃完中饭才走的!04
禾下乘凉梦,送别袁隆平。——中央电视台05
他是中国最著名的农民,中国农民的最佳代言人。
06
稻菽已是千重浪,却送英雄下夕烟。
07
那个笑着说自己是九零后的老人,就这样突然走了。
08
真希望老天再借袁老年!
09
就觉得吧,他一直是活在课本里的那个爷爷,但没想过,我在长大的同时,爷爷也在变老……
10
有的人代表的就是一个时代,真的感觉又一个时代结束了!
11
节约每一粒粮食,就是对袁老最好的纪念和哀悼!
1
功在当代,惠泽千秋。神农归位,袁公不朽。
13
最是风流袁隆平!
14
日月与同在,国士世无双。
今日天地泣,苍生忆稻粱。
15
读高中时,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吃不饱,而现在,是生怕吃得太饱。幸福日子的开启,有赖于您!16
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粒种子改变世界。17
爷爷就该活成一个神仙,天天开着他的小小车穿梭在田间,管他一百年还是两百年,带着他的小猫守着他的田。
——一名大学生
18
他进入了一个梦乡,那里的稻穗比梧桐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他戴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19
霍金去世了,但我不懂时空;金庸去世了,但我不看武侠;可是我知道,再笨的人,也要吃饭。0
我们都是您喂养大的,以后我都乖乖把饭吃完。袁隆平——从泥土中来,到白云中去(多角度作文素材倾情汇编)01年5月日13时07分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
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00:7
今天下午,大批长医院,送袁老最后一程,他们高喊着“袁爷爷,一路走好!”从长沙芙蓉路到营盘路,市民鸣笛送别。一、他是个“恒志者”
在《袁隆平口述自传》一书中,袁隆平提到:
"小时候亲眼目睹了中国饱受日寇的欺凌,我深深感到中国应该强大起来。特别是新中国诞生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们也要做一番事业,为中国人争一口气,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这是最大的心愿。所以,我感到自己肩上应该有担子。"
"你们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饥荒,不知道粮食的重要性,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袁隆平曾在采访里,提到自己研究水稻的初心。
二、他是个“乐活者”
除了杂交水稻,袁隆平最爱的就是音乐,而且特别喜欢小提琴。他称之为“最能触及灵魂深处的声音”。
小提琴是公认的最难学的乐器之一,科研之余,他依旧会遵循自己的爱好,抽出空闲来练习。除了这些,他还会打排球,会跳踢踏舞……
袁隆平的小提琴独奏,虽然不像专业演奏家演奏得那么娴熟自如,优美动听,却赢得了现场观众的一片喝彩和经久不息的掌声。电视机前的笔者一家人,也都情不自禁地击掌叫好。
之所以叫好,是因为这很特别,很新鲜。不仅让人领略到著名农业专家工作之外的业余爱好和生活情趣,而且让人看到了晚会策划者独具匠心的创意。
当年袁隆平从重庆的大学毕业,要分配到偏远的山村,母亲心疼地说,孩子,到了那里,你是要吃苦的啊!袁隆平回答,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年轻就能吃苦,年轻就有希望,年轻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本钱。
有一把小提琴,在艰难、孤独的时候,小提琴的乐声会抚慰他的焦灼、思念,给他带来信心和勇气,在面临困苦的时候,可以有音乐为伴。
袁隆平对生活那乐观的生活的态度和不怕吃苦的精神,真的值得我们当代年轻人学习!
三、他是个“善教者”
据《中国周刊》报道,袁隆平小时候的数学不好,而化学地理和英文就特别好,区别就是一个兴趣。他说:“我不喜欢学数学,比如三角,让我头疼。我们同班的一个同学数学好得很,他不会游泳,我教他游泳,他帮我解题。结果他的游泳学会了,但我的数学依然故我。”现在袁隆平当年的这个同学已经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国防科工委举行的游泳比赛中,还曾经获得过第一名。
对于学生的教育,袁隆平认为应该多鼓励,增强孩子的信心。这或许与他的经历有关。初中一年级时,袁隆平在自己的作文里使用了一句颇为自得的成语“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可是他不会写“梭”字。老师看了之后说是“臭文章”。从此,袁隆平就再没有写过“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了。尽管他早已会写“梭”字了。
四、他是个“憨痴者”
对于年轻人,袁老也寄予厚望。他曾在某文化访谈节目中说:"我带研究生有一个要求——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
"你不能为了钱去努力奋斗,而要为实现你的理想去奋斗。"袁隆平叮嘱年轻学生,要有自己的理想,为国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当你真正有了成绩、有了贡献,会有回报的。"
五、他是个“睿智者”
袁老生前鼓励年轻学子的成功秘诀,就八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首先,知识就是力量,是创新的基础,同学们不但要打好基础,还要开阔视野,掌握最新发展动态。
第二点,汗水指的是要能吃苦,任何一个科研成果都来自于深入细致的实干和苦干。
第三,要有灵感,灵感就是思想火花,是知识、经验、思索和追求综合在一起升华的产物,同学们要做"有心人",随时注意捕捉思想的火花。
第四是机遇,偶然的东西带给我们的可能是灵感和机遇,你们要学会用哲学的思维看问题,透过偶然性的表面现象,找出隐藏在其背后的必然性。我认为坚持做到这几点,才能突破障碍实现梦想。
六、他是个“忘我者”
今年3月,91岁高龄的袁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不慎摔了一跤,医院,4月初转回长沙接受治疗。
入院之初,袁老每天都要问医务人员:“外面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
有一次,护士说8℃。他急了,“这对第三季杂交稻成熟有影响!”
回忆当时的场景,一位医务人员忍不住哭泣:“他自己身体那么不好了,还在时时刻刻关心他的稻子长得好不好。”
七、“感动中国”袁隆平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一生修道杂交稻万家食粮中国粮——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悼袁隆平张彬彬|明亮的精神——致敬我们的“麦田守望者”袁隆平灵魂是有底色的,精神是有亮度的。铺就我们灵魂底色、提升我们精神亮度的人,正在减少。这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正如,大江东去,夕阳西沉。今日提笔,便觉千钧之重。“孟”“袁”离世,举国同悲;“医”“食”之父,归于尘土。“5.”,谐音充满温度的数字却凝固了两个优秀灵魂的满腔热血。山河饮泣,日月无辉。说说袁老。此前,对其了解,一言以蔽之:杂交水稻之父。为人之父易,称物之父难。能在不同领域中被称之为“父”的人,皆是能担起国之重担的人,是赋予某一领域以新的“生命”形态或指明新的发展方向的人。国之重器。今天特意查了百度,以虔诚之心致敬袁老的一生。何须多言?袁老是个地道的农民,身披稻香。他的根在土地,他的梦在土地,他和土地的缘剪不断,相信即使到了天堂,他的目光依然注视着这方深爱的土地。“我心安处是吾乡”,袁老心乡,稻菽千浪。我随手一翻,发现袁老大多与稻穗同框:他蹲在稻田中的样子,他扛着稻穗的样子,他自豪地叉着腰立于稻浪中的样子,每一种姿态都是人间大美,最本色的、最朴素的,也是最接近真理的。从来,深爱土地的人,都会获得心灵的大平静。在袁老的脸上,看不到“名气”“傲气”,只见“浩然之气”“平和之气”。相由心生,袁老一生与土地为伍,一辈子真爱稻香,无论外在多少光环,其心至朴,其意至诚,可比赤子之心。袁老不是自称“90”后吗?“90”后的“杂交水稻之父”,“90”后的“袁隆平爷爷”,人间的爱要有多厚重才能有如此深情的称呼。这份爱,化作了网上铺天盖地的各类文字,文字的主题只有一个字——“悼”。“天堂里好好休息”“一路走好”“痛别”“心在最高处,根在最深处”“回归泥土”“袁隆平院士千古”“送别袁隆平:侠之大者,国之仁士”……我不忍细读,似觉一颗心沉沉地下坠,却无力拉回。看着人们哀戚之容,听着人们失声之痛,袁老在天之灵亦有所慰。从人间永逝的优秀的灵魂是否安好?从古至今,“哀民生之多艰”者多矣,“捐躯赴国难”者多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者多矣,正如鲁迅所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可是,我们有多久不曾真正地靠近这些优秀的灵魂了?我们有多久任由柔软的心不断地裹上重重的尘埃了?我们有多久“久在樊笼里”,不得返自然了?书里的故事,故事里的英雄,英雄身上的精神,是否只是一个符号,只是一种抽象的存在?难道,我们只能在失去英雄的时刻才意识到英雄的价值?难道,我们只能在失去的当下才觉出拥有的幸福?以上种种,似乎都和一个词有关:割裂。我们和真正优秀的灵魂之间是割裂的关系。他们优秀他们的,我们平凡自己的。他们的世界太大,我们的世界太小。这是差距,也是现实。于是,面对英雄,我们总觉“气短”,因为这红尘里的浊气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的呼吸。何处寻沧浪之水?可是,我们依然懂得人生最大的价值,我们对真正的英雄依然心向往之。我们知道,他们,有明亮的精神。而我们,有必须直面的人生。的确,我们的神经已经被这钢筋水泥的生活打磨得越发坚硬,怎么办呢?不坚硬不足以应对多变的世界,不坚硬无以承受生活的磨难。就在这明媚的五月,我所在的城市又成为“疫区”,口罩又成为街上最常见的风景,居家上课又代替了校园生活。五月的风温柔而多情,五月的花斑斓而迷人,五月的大地充满幸福的气息。然而,新冠病毒再度来袭,一切美好被锁在窗外。我们的心已被折磨得失去了鲜活的颜色,露在外面的双眼微澜不起。其实,我们的神经不是麻木,只是对这世界有些无奈。人的生命,在病毒的面前是多么渺小!不仅是病毒,病魔也会夺走人的生命,衰老也会减弱人的生机。于是,在这个本该甜蜜的五月里,充满了压抑、焦虑,也充满了沉重的叹息。我们被迫地“迎来”了病毒,我们也被迫地“送走”了袁老。谁都无法屏蔽灾难,如同谁都无法抗拒死亡。然而,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些光,穿透黑暗。就像袁老在疫情期间给国人的信心:“中国现在完全有能力自给自足,根本不用担心会出现饥荒,希望大家不要担忧。”那么,暂时被困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失去希望?在看似强大的病毒的面前,我们有更强大的物质保障和心灵力量。我们离英雄很远,他们的境界我们一生遥望;我们离英雄很近,他们的精神照亮我们心灵的暗影。我们相信,这个世上,总会有一些人,有居于高位的灵魂,有明亮的精神,他们,即使离开,也会以特别的方式做我们的“麦田守望者”。可是,对于他们的离开,我们仍然不舍。于是,这个缤纷的五月里,落了一地的,是哀伤而饱含祝福的心;刻进灵魂深处的,是明亮的精神之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hujingahj.com/aqxw/8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