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老师认为,由于处事的态度不同,起点差不多的人会不断分化,进而拉开命运的差距。
保持乐观
态度决定人生格局
吴军的大女儿梦华到MIT(麻省理工学院)上学之前,询问父亲对她有什么期望。
吴军经过慎重思考,在离开波士顿时给女儿留了一封信。
在信中他对梦华说,作为父亲,他最希望的是女儿一辈子都快乐。
一个人内心豁达、心胸宽广,自然容易快乐。
而一个锱铢必较、狭隘自私的人,即使遇到好事,也会怀疑是不是别人的阴谋。
他在信中回忆:
年,他刚到巴尔的摩时,看到那里的孩子花在读书上的时间都不多,平时好像过得很开心。
他问美国人,那些孩子从小不拼命读书,就无法考进一个好大学,将来生活艰苦,怎么办。
美国人说,拼命读书能否让将来的生活更好,还是一个未知数,但是快快乐乐地生活18年,这是能够看到的,自己也能够把握。
他们的话,给了吴老师一个重要的启示:
一个乐观的人生态度,比什么都重要。
吴军自认为是一个充满快乐的人。
他认为,除了自己有一个乐观的天性,主要在以下4个方面做得还算好。
不断地接受教育,与时俱进。
学习,获得新知,了解世界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因此,他一直提倡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有理想并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
人无理想,就会厌倦当前的生活,快乐也就无从谈起;有理想却不采取行动,又会失望、苦闷。
因此,有理想和身体力行相辅相成,同时具备,就是快乐的源泉。
与人相处共事,尽可能互相尊重,互相包容。
在一个集体中,不要妄自尊大、看轻他人,这样就容易与人相处,减少矛盾,自然也就容易得到快乐。
看透人生。
人最终必须看透很多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希望女儿能体会到这一点。
吴军在信中对梦华表示,最期望的就是她在学校里能够过得快乐;相比她的快乐,取得好成绩是次要的。
长远来讲,他期望看到梦华一辈子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保持乐观,做一个快乐的人。
决策时格局要大
做事时境界要高
在梦华大学二年级开学前,吴军给她写了两封信,他希望梦华能从大处着眼,在境界上超过同龄人,而不仅仅是技能比他们厉害。
因此建议她在MIT选课时多选一些人文课程。
因为等她毕业离开学校,那些人文课程便难以学到了,倒是那些专业课,将来学习的机会很多。
MIT每年只录取余名本科生,哈佛一年也不过录取名左右本科生,加起来占美国人口的十万分之一。
谷歌到年底有8万人,苹果有13万人,加在一起21万,比哈佛和MIT招的学生多很多,但平均的智力和受教育程度显然要比这两所学校的毕业生低很多。
不过,因为他们做对了事情,人均产出并不低。
很多时候亚裔家长一直在纠结孩子上名校有没有用,吴军觉得,如果格局提升不上去,上了也没用,还达不到谷歌员工的平均水平。
当然,MIT的毕业生总体来说格局还是很高的。
MIT还在世的本科校友中,有大约1/3是大公司的高管和创始人,也就是说,他们并不是那些满足于赚小钱的人。
如果开始做一件事,就要尽可能往最好的目标努力,境界要高。
所谓境界,可以理解为目光能看多远。
如果你能够看到三年后的事情,而别人只能看到一年后的,那么你的境界就比别人高。
吴军问过很多在在校大学生对今后的想法,大多数人关心的是学什么专业和技能可以赚大钱,而且最好快速获得成功。
一些年轻人甚至想在30多岁的时候就获得财富自由,他们的想法都不太现实。
但凡能够比较长期稳定赚钱的行业,比如医生,开始的投入都是比较大的。
并不存在一个不需要投入就能获得很高回报的行业。
否则这个行业一定竞争激烈,一段时间后行业的回报会急剧下降。
在人生的发展道路上,总会有很多短期诱惑。
很多时候,那些诱惑显得如此美妙,会令周围的人会渐渐放弃目标,接受它们。
这就是考验人的定力的时候。
吴军在信中对梦华说:
人的境界高一点儿,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jingahj.com/aqzz/10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