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诊疗康复 http://m.39.net/pf/a_5334051.html迈达斯之困弥达斯困境是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故事:酒神狄俄尼索斯说可以满足国王迈达斯一个愿望。迈达斯国王希望可以拥有点石成金的本领,而当他用餐时,食物也变成了金子,饥饿的危险也就随即到来。总的来说,山西经济发展的困境就像希腊神话中的米达斯国王一样,拥有着点石成金的手指却同时被点金手指所制约,若不趁早图谋改变最终的结果便是饥饿的危机会随时到来。事实上,我国对于煤的大规模开采和普遍使用,始于北宋。《宋史》、《宋会要》都有记载,当时官府卖煤炭者就有数十场所。北宋时的《猗觉寮杂》载:“石炭自本朝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方出,逐及京师。”北宋年间产煤最盛的当数山西。甚至19世纪末还有着山西的煤炭储藏量足可供全世界使用年的说法。在建国以后,曾经被大力宣扬的“吕梁速度”是山西煤炭辉煌的象征。煤炭价格论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山西留给众人的印象除了“煤老板”似乎已经没有什么了,其经济发展曾一度出现了惊人的放缓。这其中到底是山西的煤炭储量告罄导致煤炭产业无法发展,还是其中另有隐情?其实,过去的十几年里,市场上一直都有着山西煤炭资源告罄的传言;但从山西的煤炭储量来看,山西省出现经济低迷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煤炭价格的下滑,而非煤炭资源枯竭。比如有些数据显示:自新中国成立至年底,山西累计生产煤炭16.7亿吨,占全国的1/4,净调出超过亿吨,占全国的3/4。据测算,山西全省含煤面积5.7万平方千米,占其国土面积的36.3%。截至年底,山西已累计探明煤炭资源储量.3亿吨,保有资源储量.67亿吨,保有资源储量占全国总量的17.56%,居全国第三位。而且在年山西省国土资源厅通报称,山西省过去五年大力实施地质找矿行动,新增了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储量,其中新增煤炭资源储量.98亿吨。所以,从总体上,山西省的煤炭资源并未有任何枯竭的迹象。反倒是煤炭价格的长期下滑导致了山西省的经济增速的急速放缓。这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长治县。长治县在上个世纪可谓是轻工业大县,后来随着煤炭行业的崛起,长治转型向煤炭行业发展,01年煤炭行业带来的经济收入达到顶峰,最后形成了“一煤独大”的格局,但是随着煤炭市场的低迷,经济也连续几年负增长。事实上,随着工业化的实现以及可再生能源和页岩气的规模化发展,工业生产对于煤炭资源的需求一直处于下降状态。而在供应量充足的基础上,这必然会导致煤炭价格的持续低迷。这是能源革命与市场规律造就的问题。地理决定论另外,山西的地理环境对山西经济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山西的战略位置优越根本在于所处地形,山西地区一方面紧挨着古代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分界线,而另一方面又紧挨着黄河流域的中原腹地,使得这个地区本身就是战略主要通道。而另一个方面它又是华北地区地形最为复杂的地区,吕梁山脉与太行山山脉形成了一条天然的战略方向,而中间的汾河谷地联络三个平原地带又使得其不会像四川地区那样过度封闭。简单来说,山西地形是山河表里,两面环山一面环河,唯一通道通向内蒙古。这在古代可以作为军事要地,易守难攻。而且当中原王朝强大的时期,也往往从山西出兵,北上进攻游牧民族。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数次出兵漠南、漠北,山西北部的代群是其重要基地之一。唐太宗时期,李靖在今忻州附近的定襄大破东突厥颉利可汗,遂灭东突厥。也正因为特殊的地理地貌,使得山西地区成为了我国古代人民躲避战乱的理想之所。比如,元末残酷的战争中,山西由于地理位置险要,遭受战乱较少(防御性强的好处),因此人口数相对于其他各省占有绝对优势。但在物流经济高速流转的现代,山西的地理地貌可以说是最致命的劣势。交通不便不说,在吕梁山脉与太行山山脉之间的分河谷地面积较小,粮食产量并不充足,即便是加上关中平原其粮食产量与中原地区,也与东北地区差距甚远。虽然山西省的西面便是黄河,但是由于吕梁山横亘期间,根本不适宜黄河旁边建立港口,且再往西便是水土流失严重的陕北高原。所以,即便是山西地处连通东西的中心位置,而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地势,使得根本无法发挥其区位优势。事实上,山西省太原市在年才终于有了一条通往上海的高铁,打破到达东部地区零高铁的记录。而同样作为传统工业低迷的东北地区,哈大高铁在年就正式动工,年全线完成铺轨,01年1月1日便开通运营。至于山西中南部的铁路通道即瓦日铁路,是一条连接我国东西部的重要煤炭资源运输通道,西起山西省吕梁市兴县瓦塘镇,自河南省台前县跨越黄河,进入山东省梁山县,横穿东平、泰安、莱芜、沂源、沂水,由日照港下海,全长公里,直到年才正式建成通车。因此,虽然山西省是我国煤炭主要商品化中心产区之一,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煤炭外运基地,煤炭年外运量占全国省际调运量的3/4。但其铁路的发展历程却与其煤炭工业发展的速度并不匹配。事实上,我国的煤炭调运主要以铁路、水运为主,可山西地处内陆,只能以铁路运输为主,同时以公路等其他方式作为补充或衔接。但长期以来,铁路运力不足现象严重,“以运定产”的生产方针,极大程度地制约了山西煤炭的发展。另外,山西的煤炭往往先经铁路运往环渤海地区的四大北方港口下水,再通过海运运往其他省市,以铁路——水运——公路方式多次转运,迂回的运输路线势必增加了单位运输成本。因此,从地理决定论的角度来看,山西煤炭行业的辉煌是工业时代的偶然结果,同时也是其地理因素导致的必然结果。地缘变化论最后地缘政治的变迁也曾使得山西经济的发展历史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在明清时代,山西晋商全国闻名。在明清时期太谷是山西全省的第一商区,在商业界的势力可以左右全省金融。城内商号栉比,又多为批发庄,其支庄,遍布于全国。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美国罗比·尤思森著的《宋氏三姐妹》中形容太谷是“中国传统的金融中心”“中国的华尔街”。其实明清两代在山西出现票号既属于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也属于历史的偶然。早在明朝时期,由于蒙古地区在当时并不归明朝实质管辖,因此山西作为与蒙古的互市口岸其经济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再加之当时蒙古不适生产,大量的生活用品与器具需要从明朝进口有利可图;这就促成了山西地区成为了国内商品货物的集散地。虽然随着明朝入主中原,蒙古被纳入清朝版图,不过由于时代的制约,蒙古地区依旧大量需求中原货物的输入,所以山西依旧在商业上依旧具有着相当的统治地位。而且,随着清朝与俄国的接触,使得山西又成为了与俄国进行贸易的核心地区。比如,在康熙中年,山西商人进入松辽平原和内外蒙古草原新市场,成为山西商人贩运贸易的新市场。当时,蒙汉贸易必须经过张家口和杀虎口(后改归化城),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东口和西口。年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了《中俄恰克图互市界约》,而恰克图贸易者“强半皆山西商人”,他们主要经营烟、茶、绸,这些货物均产于我国南方如福建、浙江、湖北等省,山西商人居中长途贩运,形成了周流天下的“商业帝国”景象。也正因为如此,山西的票号也就应运而生。事实上,在货物运输运转速度低下的封建时代,山西人依靠其对外贸易口岸和中原商品集散地的优势,不断外迁经商使不仅克服了其地形劣势,同时也使得当地金融业出现了质的发展。但随着地缘政治的变化,山西的经济格局也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从商业省份转变为以煤炭资源为主的能源城市。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随着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建成,山西的对外贸易优势完全丧失。简单来说,西伯利亚大铁路是在至年在亚历山大三世和皇太子尼古拉(后来的尼古拉二世)委托下交由俄罗斯政府监督兴建。西伯利亚铁路的主干线始于莫斯科的雅罗斯拉夫尔站一直到海参崴,第二条路线途经满洲铁路,途经中国东北三省的哈尔滨和牡丹江并在海参崴以北的双城子汇入主线。第三条蒙古纵贯铁路,在贝加尔湖东岸的乌兰乌德分支,向南到达乌兰巴托,再向东南前往北京。可以说,这三条路线都完美的避开了山西省,使得俄罗斯东部与蒙古和中国完美的衔接。从此,俄罗斯、蒙古的贸易从山西彻底转移到了北京与东北地区。而古丝绸之路则是由西北五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路向中亚和西亚蔓延,这里又避开了山西省。再加之,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商品通过铁路而大幅提升了流转的速度。但是由于山西四面多山,即便是现在在山西搭建铁路也是具有极高的搭建成本。而且由于建国之后,内蒙古已经成为了我国重要的行政区域,山西省便不再具备对俄贸易口岸的优势。不过,在工业化的浪潮席卷全球的同时,山西省凭借着其自古以来便具备的能源优势搭上了工业化的这趟班车,全省经济实现了腾飞。但是随着工业时代的结束和新能源革命的兴起,以及内蒙地区也同样发现了大量的煤炭资源,这便使得山西的比较优势不复存在。相关数据显示,内蒙古的煤炭探明储量和开采量都极为丰富:全区煤炭勘查累计估算资源总量.97亿吨,查明的资源储量为.69亿吨,预测的资源量为.8亿吨;全区煤炭保有资源量为.41亿吨,占全国的6.87%,居全国第一位。另外,内蒙古地区疆域狭长,横跨东中西部,东接东三省,西临甘肃省,与八个省份相邻,且地势平坦,运输便利,这与山西省相比内蒙古的地理地貌优势更加明显。经济制度论那么在考虑该如何摆脱困境之前,我们还要考虑下除了刚才我们提到的历史、文化、地理等因素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因素制约着山西的发展呢?比如说决策者的思考模式、制度等因素会不会也是限制条件等?根据经济学理论供需理论,如果一个行业准入成本低,生产成本也低,同时具有很高的生产回报率,那必然会吸引众多劳动地从事该行业。那么随着进入该行业的企业数量越来越多,该行业的超额利润率会随着产品供给的增加而逐步下降并最终形成均衡价格。同时当某行业的产业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以后,每生产一个单位的产品所带来的边际收益也会逐步降低,即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如果再考虑到外部市场环境的恶化,以及煤炭价格的持续低迷,那么煤炭行业即便是加速扩张规模还依旧无法获得超额利润也就不足为奇了。另外,也正由于在早期山西开采煤炭的成本很低,超额利润较高,且不需要过多的学习成本,自会对导致众多生产者选择进入煤炭行业,从而对其他行业进行了挤压形成“一煤独大”的现象与人才大量流失。总体而言,这是经济学的基本运行的规律与制度因素关联并不十分密切。但是如果说,山西省的整体经济发展与其经济制度的设计完全没有关系也是不对的。事实上,山西省的第三产业在年以后就在GDP的总占比就已经超越了第二产业。同时在年至年,山西省的GDP在全国排名一直保持在第4位;而年至年则上升至第4位。从GDP增速来看,年山西省的GDP增速达到了历史性的最低点,仅为3.1%,但随后其经济增长逐步开始恢复。这些数据均表明,在山西省调整了其产业结构比例之后,山西经济已经出现了好转的迹象。所以,此前在未进行产业调整的时候,其早先的经济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了阻碍其它产业发展的迹象。与此同时也不难发现山西省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确实为山西经济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但这也意味着,山西省在经济快速增长的阶段并未重视经济增长的多元化。换句话说,山西省的经济发展大幅增速下滑的情况本身是可以提前预防和化解的。当然,从事后的角度来看问题,确实很容易得到山西省的经济制度设计具有较为偏科的结论。但是从事前的角度来看,没有谁能够保证准确地预测煤炭价格的变动,也没有人能够知道工业化的时代会如此迅速地被互联网时代所取代。事实上,在经济制度被制定之初必然意味着会与时代的发展脱节。更何况,从行为经济学角度来讲,组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高度理性化的,然而组织却依旧是由人来构成的。也因此,在任何组织的内部依旧具有无法消除的非理性的一面。投资扩张思维论所谓的投资扩张思维其实就是指扩大规模,通过加大资金对某行业的投资力度来提高企业的装备水平,扩大规模经济的传统发展思维模式。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在行业初期通过资源整合,使得整个行业整体规模得到扩张,借助扩大的市场规模和生产规模,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产成本,增加行业利润。但随着市场需求逐渐饱和,行业的生命周期越过高速发展期以后,这种传统的以投资带动行业发展的模式就显得不是很适宜了。更加需要重视的是,长期保持传统的投资扩张思维势必会导致推高山西煤炭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削弱当地企业的竞争力。根据山西七大煤企披露的年度财务数据显示,七家煤企年净利润全部为负,部分企业资产负债率较上年出现增长。从财新网上收集到的数据显示,在资产负债率方面,截至年底,七大煤企总资产合计.46亿元,总负债合计1.88亿元,总资产负债率8.6%,较年的8.0%高出0.4个百分点。其中,四家煤企资产负债率出现上升,包括阳煤集团、晋煤集团、晋能集团、山煤集团。而《证券日报》的统计数据则显示,年有11家煤企的资产负债率超过60%,且有14家煤企年的负债规模高于年。另外,山西七大煤企截至年3月底的负债总额高达.16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则达到了8.7%,这两个数据相比年都有所提高。直到年以后,山西煤炭企业高企的负债率问题才逐步有所好转。所以从数据中不难看出,这种投资扩张的发展思路已经阻碍了山西省经济的发展。尽管外部环境也就是煤炭价格下降看起来像是山西经济下滑主要原因;但就实际的情况而言,煤炭价格的下降使得山西煤炭产业单位成本的隐性上升变成了显性上升。比如,相关历史资料显示,早期山西省煤炭开采成本确实相比其他地区要便宜很多,但是随着陕西和内蒙古的煤炭产业的成型之后,陕西和内蒙古现在开采的煤层埋深浅,地质条件也比山西好,山西原本的开采成本优势消失。根据环球网在年的报道:“以山西为例,元/吨的价格去掉物流费和税费,坑口价也就元/吨,而实际上,山西大煤矿的平均成本在70元/吨-元/吨,这样每吨煤亏了多元钱。”若再考虑到人才流失、环境保护等问题以后,传统的依靠投资拉动规模经济的模式已经逐步转变为规模不经济了。如何脱困我们之所以将山西省的状况定义为弥达斯困境,是因为山西省的状况与广西的资源诅咒完全不同,广西是坐拥大量的资源却无法实现经济的腾飞,而山西则是在资源型经济腾飞后逐渐落寞。因此,两者在问题的根源上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在经济发展建议上,我们更倾向于比较优势理论而非强调山西省去集中力量发展新型科技产业。简单来说,山西的优势主要集中在煤炭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上,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山西煤炭资源是其绝对优势,而历史文化资源是其相对优势。之所以这样归类,是因为在全国范围内,集中拥有煤炭资源的省份较少,形成的竞争面比较窄;而历史文化资源均可归类于旅游资源,再加之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风俗、地貌、人文、历史均不相同,山西很难体现出其绝对优势,所以竞争面相对较大。比如,南京、西安、北京、杭州、成都等都是历史名城,而广西、福建、内蒙古、云南等省份由于特殊的地理地貌和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文化都是可供我国游客选择的旅游目标。因此,继续发展山西的绝对优势至少在理论上是正确可行的。另外,现在不论是传统的制造业、服务业、还是新兴的高新技术行业其产业的地缘格局在我国内部已经基本定型。比如,北京的金融科技、贵州的大数据、浙江的数字经济等。如果山西放弃煤炭产业转而集中力量开展这些行业,这必然意味着山西省要与北京、上海、浙江等城市与省份展开激烈的人才竞争。这对山西来说实在不是明智之举。目前在山西省内部的各行业中,煤炭行业不论是规模、地位、以及拥有的扶持力量毋庸置疑都是拥有绝对优势的,如果现阶段放弃这个产业,那山西经济势必会再次出现动荡。其实山西经济面临的不是产业转型的问题,而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的多元化,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至于产业转型或者煤炭行业的转型,是其下一个经济发展阶段需要面临的问题。因为依照目前的国内煤炭的价格变化趋势来看,乐观估计山西省的煤炭行业可能还拥有5-10年左右的发展窗口期。首先,我国金融开放的进程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煤炭价格与国际煤炭价格还并未完全挂钩;山西还有机会通过协调其他煤炭大省将国内煤炭价格维持在合理运行区间,保障经济增长。可一旦我国期货市场与国际完全接轨,那当我国巨大的煤炭储藏量进入国际市场,煤炭价格的下跌趋势极有可能会变得愈发明显。其次,从产期来看,煤炭总有枯竭的时候,新能源的异军突起又迟早要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而且,从科技发展的速度来看,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每项新兴技术的发展与成熟的时间间隔会越来越短。从下图中就不难发现,自人类登月以后,人类科技发展水平便以加速的方式飞速发展。现任谷歌总监雷蒙德·库茨魏尔的“加速度回报定律”指出关于技术的增长将以几何级数进行。同样霍金也认为使世界产生不可逆转的范式转移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快。
所以,山西省现在可以做的就是在煤炭的利用率或者技术水平上做文章,即一方面大力研发开采技术减少开采成本,另一方面又要拓宽煤炭资源的应用场景以及提高煤炭资源的转化率。
相关资料显示,煤制油的能源转化率为45%,煤制气的转化率为48%,然而煤炭发电的转化率仅有30%。而之所以煤炭的能源转化率较低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因为我国的火力发电过程中石化能源主要以燃烧产生热能来加热水,使水变成高温产生高压水蒸气,然后再由水蒸气推动发电机发电的过程中,能量的不断转化导致了能源的浪费。
所以,尽管作为历史最为悠久的发电方式,火力发电自然是技术成熟、成本较低且对环境要求较低。但大型热电厂的热能利用率一般只能达到60-70%。因此,在理论上火力发电是存在一定的技术研究与能源利用率提升的空间的。
最后,山西省还需要继续提高其产业服务行业的盈利能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去扶持其他新兴产业,初期可以以绿色金融作为着力点发展本地的金融行业,进而拓展文旅金融、食品金融、交通金融等业务,为其他各行各业提供优惠的金融与政策支持。在完善的基础设施、医疗服务与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引进培育人才、引进人才,让山西省的经济实现良性循环。
/End.
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jingahj.com/aqzz/5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