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我们的死亡课
这个月读书会的主题,生命和死亡,正好配合清明。
第一次读书会—共读书《天蓝色彼岸》读后交流
提前一周布置的共读书,还有阅读单,课上和孩子们一起,用鱼骨图梳理情节,下面是主要事件和地点,上面是主人公的心情。《天蓝色彼岸》,写一个九岁的小孩子哈里,一次意外事故去世,作为幽灵又回到这个世界,完成未了的心愿,最后去往天蓝色彼岸。哈里的自述,贴到孩子的心理来写,非常有趣。同时也很厚实,生命和死亡,亲情这些大主题,落到具体的故事场景中,孩子们都能懂。
重点在阅读策略,做得比较细,配合大声朗读,一堂课只分析完了哈里在学校那段,做了一些讨论。哈里的心理,觉得自己很重要,落差,生之眷恋,死人和活人有什么不同。
“我特别怀念那种感觉。风吹在脸上。也许你还活着,根本没把这当回事。但我真的很想那种感觉。”
天蓝色彼岸—亲子共读
这本书同时也读给弟弟听,清明节回老家扫墓,去的飞机上,上给小亿读了大部分的章节,姐姐在一边读她自己的书,也顺带听。这也是我有意设计的,飞机上是很好的亲子共读时间。
哈里回到学校,一开始看到同学们生活如常,没有因为他的离开有任何改变,他觉得特别失望,直到他看到身后的那面墙,上面都是同学关于他的纪念,特别是他的死敌杰菲,写了一篇作文,真好。
“我和哈里从来就不是好火(伙)伴……”作文是这样开头的,我们的确不是。
他的字写的很难看,字又大又潦草。而且他把“伙伴”还写成了“火伴”。思罗克老师在“火”字下面划了一道,还在旁边用铅笔写上了“伙”。通篇都是错别字,三张纸还被他涂抹得乱七八糟。“我和哈里从来就不是好伙伴,老实说从来都不是,但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我们天生就好像是来‘作对’的,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们就有仇。我不知道,也许我做过什么对不起他的事情,但是我真的不记得了。或许他不喜欢我的长相。我不知道,但我们也没真的打过架。
我试着跟哈里交朋友,试了好多次,我总是问他是不是愿意一起踢球。但他从来不跟我踢,好像他不是认为球上有病毒,就是认为我身上有病毒,一碰就会传染。是哈里最先叫我‘杰肥’的,因为我有点胖。现在大家都叫我‘杰菲’了,我很喜欢这个名字,不管怎么说,这还得感谢哈里。那次是我拿了哈里的球衣,它就放在比赛休息用的长凳上。他只得穿着红衬衫上场,人人都叫他“红色魔鬼”,但我觉得他很喜欢这个名字。我很抱歉拿了哈里的球衣,我会把钱还给他妈妈的,让她买点花放在他墓地上。我保证我会这样做的。可是,我不觉得是我先招惹他的,我只在他让我难受的时候,我才去惹他,要让他也觉得难受。我确实对哈里不怎么好,我很抱歉。但他对我也不好。我曾经希望哈里成为我的好朋友,我很想改善我们的关系。但是,看起来,我们要永远敌对下去。我真的很喜欢哈里,虽然我从来不愿意承认这个。他有时很有趣,你很难不被他的话逗乐了。但是我总是坐在旁边,使劲忍住不笑。因为我不想让他看见我被他的话给逗乐了。哈里死了,我很难过,因为我再也不能跟他成为好伙伴了,我也不能为曾经好多次的招惹过他,而向他道歉了。而且我也不能去原谅他了,因为他也曾经好多次的招惹过我。或许他从来就没打算和我成为好朋友,我不知道。但正因为有人不是你的好朋友,而且他现在却死了,这会让你更加的遗憾。我真的很喜欢哈里,他有时很有趣,球也踢得好,脑子也比我快,虽然这些我都没有当面告诉过他。如果哈里能回来,我会走过去,把手搭在他的肩膀上,告诉他说,让过去的事情就都过去,我们重新开始,即使我们还是成不了最好的朋友,那也没有关系。哈里死了,我真的很难过。这是真心话。我不是在开玩笑,如果那场车祸发生在另一个路口,或许死的就是我杰菲了。那你哈里就该像我现在这样难过了。我简直受不了了,哈里。我现在只想让你知道一件事情,那棵树是我出的主意。是我想到去种那棵树的,这样事情也许会变得好一点。再见了,哈里。一路走好!”
我一边读,一边哭得稀里哗啦的。作者是什么人啊,怎么能钻到孩子的心里,写得如此真实?读书会上孩子们也是这么感叹,我们的心里话,这个作者他怎么想到的?这些我们熟视无睹的日常,怎么能从这个角度来写,让人重新看见,沉思?和何伟的《江城》一样,让人感叹,什么样的文明,才能孕育出这样的作品,这样的人?
哈利和雅丹,姐弟告别的那段,也是有意要读给两个孩子听的。现在弟弟是最淘气的年级,七岁八岁狗也嫌,姐姐11岁,刚刚进入小青春期,很多小孩子的事情都看不上了。出门旅行,长时间相处,两个人的矛盾达到顶峰。
“她贴那张纸,是因为我去她房间从来不敲门。她花了好几个小时去弄它,画了好看的花边,用她最好的字往上面写。
她是这么写的:
没有敲门,决不允许任何人进入。特别是针对男孩。特别是针对叫哈里的男孩。衣冠不整不得进入。穿牛仔者,穿运动鞋者,不得进入。带子未系好者不得进入。谁胆敢违反禁令,擅自闯入者,必死无疑!空口无凭,立字为证!
她把它贴在了自己的门上,作为报复,我也在自己门上贴了一张纸,上面写着:
赶快消失,猪脸。你不能进来。这只针对我姐姐!
但是,唯一让人感到不解气的是,雅丹一直就不怎么来我的房间,所以我不让她进来,并不能把她怎么样,这对她没有损失。而且妈妈还非让我把纸给揭下来,她说“猪脸”是脏话。但她没有让雅丹把纸揭下来,我觉得那不公平。
但我马上就想到了,不用进雅丹的房间,就能跟她捣乱的办法。我穿不同的装束,去敲她的门,告诉她我已经衣着得体了。
第一次,我戴了一个好莱坞的面具。第二次,我什么都没穿。第三次,我带着游泳圈,穿着妈妈的旧拖鞋,就是特别像香蕉的那双。第四次,我再敲门,雅丹根本就不再开,直接叫我滚开。我第五次再来的时候,发现她又在那张纸上添了一段话:哈里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入内。如果哈里再坚持不停地敲门,上帝就会在他下巴上狠狠地打上一拳,把他的牙都打活动了。多谢了,不信就试试,立字为证!
于是我决定不再去敲门了,先不去理睬她。
过了一阵,雅丹又让我进她的房间了,不过,门上的那张纸一直还贴在上面,像是一种警告,我想。但那种纸现在没了。她一定是把它撕下来了。她可能对其中的那句话感到不好受——“谁胆敢违反禁令,擅自闯入者,必死无疑!”
你知道,事情往往就是这么有趣。当一个人总是成天烦你的时候,没有谁比你更希望他赶快消失掉的了。但有一天,他真的消失了,只剩下你一个人的时候,你往往感到的不是高兴,而是孤独。
读完这段,我碰碰姐姐,“是这样的吗?”她想了想,“嗯,可能会吧。”
“这里小亿比哈里强多了,他不会进你房间。“
“那是因为我房间没有东西可看!妈妈以后我想换个大房间。“
“妈妈,姐姐如果换大房间,我就想进去了。”小亿赶紧表态。
“第二次,我什么都没穿。”这句话让小亿乐翻了,男生需要的,最狂野的想象,小朋友惦记了好几天,“什么也没穿!哈哈……”
这一段,我们一起读的:
我现在感觉内心终于安宁了。虽然也悲伤、遗憾,但是却很平静。我让雅丹也有了这种感受,这让我们如释重负。我想起了我的校长哈里特先生,他在一次令人厌倦的校会上,读了一段《圣经》:决不要在你怨恨的时候让太陽下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你睡觉前,决不能生气或敌视任何人,特别是不要敌视你所爱的人。因为你有可能今天晚上一躺下,明天早晨就再也起不来了。那么你去哪里了呢?我告诉你,你会到处游荡,去完成你还没完成的事情,就像我一样。
我没干完的事情总算是完成了。我已经道完歉了。我现在能走了,前往“另一个世界”边境之外的地方,超越太陽总不下山的地方。我可以消失在“天蓝色的彼岸”了。
清明扫墓
回到温州老家,住在雁荡山脚下的一个客栈,烟雨江南,空气中满是桐花香。早上跑步,想一想读书会的第二堂课,一片叶子的故事,也许下一本共读书,可以选不老泉?东西方人对待死亡态度的不同,不止一次和孩子们提到,妈妈在瑞典隆德工作的时候,他们的公墓,就在市中心,每个墓前面有小小石碑,上面是家里人纪念的话,有雕像,花朵,还有供人休息的长椅,就像一个美丽的小公园,完全没有阴森之气,妈妈每天周末,会穿过这个公墓,去图书馆借书,有时候也会在里面坐一会儿。我们常说,“未知生,安知死。”,但是,不知死,又安能知生?
回来正好看到问对教育这篇文章,“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教育的民族。”
“冉克雷维说:“提早认识死亡才会深刻人生。”
巴雷特说:“只有认知死亡,才可以树立正确、健康的价值观。”
蒙田说:“预前考虑死亡就是预先考虑自由。”
萨瓦特尔说:“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
关于活着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师。
这就是西方人追求的活法:向死而生。”
姥姥的老家,是乐清的一个小村落,安静美丽。清明那天,和亲戚们一起扫墓。姥姥葬在山上的一个公墓,她自己生前选好的地方,风景秀丽。
上山之前,铭问妈妈,“妈妈一会儿扫墓,你会哭吗?”
“你觉得呢?”
“我觉得你会哭。”妈妈平常读本书,都能稀里哗啦的,姑娘对这点还是比较了解的。
姑娘想了想说,“你哭也好,不哭也好,都可以,你哭也不会有人笑话你多愁善感,我估计也可能会哭的。”
“是,哭不哭,是我们情感的流露,不是给别人看的。”
到了墓前,和孩子们一起拔草,扫地,供上鲜花和香,磕头。在姥姥的墓前,我们站一会儿,我的眼睛湿了,“姥姥最疼你们,最喜欢看你们吃她做的好吃的,狼吞虎咽的样子。她常说,要是能看到铭铭长大,嫁人就好了…….”铭铭搂住妈妈,弟弟也在抹眼泪。
下山,我们讨论的主题,根据你们对妈妈的理解,妈妈会希望你们如何处理她的后事,如何纪念她。我们讨论到骨灰处理的技术问题。
“冲到马桶里?”
“no!我不同意!等我想想啊,帮我撒到大海里,或者是高山顶,妈妈喜欢爬山。”
铭铭问,“妈妈如果你去世的时候我不哭,你会生气吗?”
“你觉得呢?”
“我觉得你不会。“
“对。”怎么样才是纪念亲人最好的方式,这个我们后面还要讨论的。
作文,后续的讨论:
扫墓回来,姐姐午睡,我和小亿去散步,问他,“你觉得死亡是什么?你害怕死吗?”小亿说,“有一点点怕,因为不知道死了以后是什么样子。”
“那你觉得你死了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妈妈这个我想过,可能还会回来,不过就不是一个小亿了,可能有好几个小亿。”
“怎么叫有好几个小亿呢?”
“就是这样,我会分成好几个人,比如说,一个人身上有一个爱踢球的小亿,另外一个人身上,有一个爱看星球大战的小亿……”
“嗯,妈妈明白了,就像一片叶子落下去一样,它身上的所有东西,会重新出现在别的生命身上,对吧?“
“对。”
晚上和姐姐写作文,几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是死?
你相信死后生命存在吗?你相信灵魂吗?
你对死亡的态度,你害怕死亡吗?为什么?
别人对死亡的态度?他们害怕死亡吗?为什么?
如果你还有24小时的生命,你会如何度过?"
铭铭现在处于从具象往抽象过度的阶段,很多事情,她已经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但是还不能全部明晰地表达出来,需要妈妈帮助她整理。
“你害怕死吗?”
“不是很怕。”
“为什么呢?”
“因为我觉得我现在还小。”
“嗯,那就是你觉得死亡离你还比较遥远,对吧。”
“对。”
“是,人生象一个山峰一样,一般说来,30岁是顶峰,过了30岁之后,就开始往下坡走了,就要开始考虑死亡了,你现在还在上坡呢,所以觉得死亡离你还远。”
最后一个问题,如果你只有24小时的生命,你会如何度过。
弟弟说,“我要下载好多好多游戏,一直一直玩!“
“嗯,弟弟很代表一部分人的心理,享受,娱乐至死,你呢?”
“妈妈那我就和平常一样,上学,回家,写作业,反正也就要死了嘛。”这么平常心啊,蛮有点出乎老妈意外,追问一句,“如果你只有24小时的生命了,你还能做到和平常一样吗?”
铭想了想,不一定,“那我就睡大觉!”
“哈哈,这也是一个方式,在沉睡中度过人生最后一秒。”
写着写着,她又转念头了,“妈妈我又不想睡觉了.”
姑娘的结尾,“如果让我在有意识和没意识之间选一个,我可能会选有意识。因为人生来就是来体验的,生病,生气,快乐,愤怒,还有死亡。如果没有意识地死去,不就没意义了吗?”
妈妈大加赞赏,非常好,一波三折,把自己的想法很清楚地表达出来了。
如果再提一层,就是上次读书会我们谈到的,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我们知道我们会死,我们是“向死而生”.
第二次读书会
备课:共读选了两篇,一片叶子落下来,再见了艾玛奶奶,都是绘本,打印了文字,让孩子们先预习。准备问题,延伸阅读材料,我自己把开卷八分钟,我们该如何与死亡和解这个主题听了一遍。
一片叶子落下来,大声朗读,在每个季节做停顿,讨论。读到夏天结束,C说,“倩老师,我觉得这里讲的是叶子,好像也是我们人。”
“对,非常好,叶子的生命,也和我们人的生命一样,春天怎么样?”
“发芽,小嫩叶。”
春天生发,夏天成长,秋天成熟,冬天掉落。
后来我们又发现,丹尼尔怎么什么都知道?它是第一次见霜吗?它是春天和弗雷迪一起出生的吗?孩子们说,它死过,它没有喝忘情水,它有来世……
读完之后,我们再回到中间,“为什么弗雷迪不想死,弗雷迪怕死吗?丹尼尔呢?”
弗雷迪:日子过得很好,怕疼,不知道死亡未知…..
达尼尔不怕死:因为它看破红尘,它以前死过……
下一个绘本—再见了艾玛奶奶,电脑上有全文,孩子们围在我身边,老师朗读。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照片组成的绘本。有的地方我眼睛湿了,声音有点变,基本还是控制住了,铭铭在我旁边,叹口气,拍拍我肩膀,“妈妈你又这样了。”
第一遍素读,基本不讨论,读完之后,再回头看一遍,做一些讨论。这个老奶奶很了不起。
回头来讨论,人们是如何面对死亡的,丹尼尔和艾玛奶奶,是什么态度?不害怕,平静,一如既往。为什么他们能做到平静,他们知道,他们做准备,艾玛奶奶是如何做准备的?
其他的人呢?有的叶子,和风挣扎撕打。有用吗?没用。
你觉得大部分人,面对死亡是什么态度?第二种。为什么?
………
最后聊到我们清明扫墓的话题,你死后,你希望亲人怎么纪念你?铭说,我希望他们给我建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名字我都想好了,June的花园。
嗯,非常好,泰姬陵就是这么来的,一个印度的国王,为了纪念他死去的妻子,所以建成了世界上最美的一个陵墓。
Q说,我希望他们给我烧烧纸钱。
你希望他们想着你吗?
不一定。
不需要想。
如果他们不想呢,你会生气吗?
Q说,会啊,我会雷劈了他。
哈哈,为什么?
因为我把你养这么大啊。
其实也不可能不想。
又联系到《天蓝色彼岸》,哈里回到家,家里人的悲伤,他看了也难受,孩子们又发现,因为哈里是年级很小就死了,所以家里人格外难受。怎样才是对逝去的亲人,最好的纪念?
最后的问题,如果你还有24小时的生命,你将如何度过?
Q说,我要把一半钱买吃的,一半买一个新电脑,下一个王者无敌的游戏,一边吃,一边打游戏。
哈哈你这个版本和小亿的一样,丰富一点,加了吃这一项。
孩子们开始写作文,这时候我提了一个问题,“弗雷德问的,“如果我们反正是要掉落、死亡,那为什么还要来这里呢?”既然要死,那为什么还要生呢?”向死而生,从死亡到生命,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本来是设计中的最后一个问题,时间不够,孩子们还没有到,就放下了。
“倩老师,你说错了,应该是既然活着,为什么要死?”
呵呵,孩子们距离死亡,还是太遥远了,到这里已经很不错了,每堂课留一个尾巴,等到下一次,也蛮好的。正如上次霍金课,写作文的时候我提到,什么是纪念霍金最好的方式,在这堂课就圆了。种子埋下去,会发芽的。
反思:这堂课其实没有上一堂好,孩子们进入得不够。11岁,孩子们在从具象往抽象走,一开始的时候,还是需要大量的,具象的基础上生发,不能空谈观点。
天蓝色彼岸是非常好的文本,应该再来一节课,充分讨论了,最后再用这两篇做收尾,就比较完整了,下一本共读书,“不老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hujingahj.com/aqzz/6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