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鲸

二期计划参与者总结ldquo侥幸r


本文作者:李欣璐,地平线计划二期成员,现担任央视编导。英美文学专业,曾公派至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并获奖学金参与美国海上学府项目,在亚非欧美多个国家进行实践调研。曾任职于英国驻华大使馆、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AFS新西兰总部。

“地平线”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地平线”青年们的梦想也始终愿意去照亮整个世界。何其有幸,我是这些青年中的一员。

我是地平线二期执行团队成员之一,在过去一年协助曲老师组织策划了多场地平线活动。但同时,我也是地平线成员里幸运的少数派——不来自清华、不来自世界顶尖名校、不是混迹职场多年的精英、也没有任何大咖的推荐,我甚至有时候会觉得加入地平线可能只是因为评委老师不小心放错了简历。如果你和我一样,或许,你愿意把这篇文章看下去,听听我的感受。

这篇文章将会跟大家聊聊我在地平线的一年,包括自我定位(对自我的了解和对目标的设定)、与不同领域建立联系(以科技应用、乡村振兴为例)以及当代青年应该如何思考世界的一些拙见。

在日内瓦世贸组织总部进行模拟WTO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自我定位与认知

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是一门学问,如何在一群优秀的人中自处也是一门学问。优秀的“自处”指的一是反躬自省、不迷失,二是找到自己的节奏和定位,不患得患失。

我一直觉得自己只是一艘不断向前的巨轮中的普通螺丝钉,过于宏大的概念会让我望而却步。我作为一个个体,即使我知道世界与我有关,也总是不可避免地产生无力感。我不得不接受“我想要做”和“我能够做”之间的距离,也必须承认自己的渺小;我不得不接受“我付出了努力”和“努力得到充分回报”之间的差距,也必须适应这个世界有一个运转的规则,若不能打破,就只能遵循规则,再在规则里寻找出圈的机会。在思考世界之前,我首先需要思考的是自己和我自己的位置。

参与万寿论坛

加入地平线以前,我自以为自己是一个目标定位很清晰的人。如果把人生比作建房子,我自诩已经画出了图纸,而我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实践和海外交流都是一块块砖,我清楚地知道每一块砖的目的和它们要放的位置。如果没有更多的选择和指引,因循着这条道路一直向前走,我的房子或许也能建出来,但空间利用和采光通风未必是最完美的。住在房子里的我可能永远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因为我的认知能力甚至没有到会质疑自己图纸的程度。我所选择的道路看似宽广,实则狭隘,缺乏对于事物更全面的认知,以井底之蛙的视角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成就,最后可能便真的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成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加入地平线之后,我一直在做大量信息输入,这种输入就像在国家森林大口吸氧,整个人觉得焕然一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钱晓燕老师与我们进行了深度交流,细致地就多种成才方式与机会展开分析;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官员戴英琢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世界银行需要什么样的员工;万寿论坛上我们参与多边主义与全球治理等话题的研讨……“国际化”的概念越来越具象化,成为国际化人才的路径也越来越清晰,尤其是与一群优秀青年一起常常让我很有干劲。(具体讲述内容可参考地平线往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jingahj.com/aqzz/899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