蚜虫

他痴迷中医治病救人无偿授徒hell


白癜风能好吗 http://m.39.net/pf/a_4791307.html

点上面“医易同修”免费订阅...

疾病查询

健康指导

养生经典

医技知识

有病不求人

渭南孙曼之

油麻菜

渭南名医孙曼之先生于年6月15日23点24分病卒于家中,享年七十二岁。

年,经孙曼之先生弟子朱志宏引荐,我专程到陕西渭南拜访了孙曼之先生。之后近八年时间,先生还不辞劳苦,应邀参加了楼观台、杭州医道会论坛。有感于孙老师弘扬中医传承心愿,正安聚友会还发起组织了八期孙曼之青年医生培养计划......这期间的缘份,可谓不浅。

忽闻孙曼之先生辞世,怅惘之余,整理了与孙先生数次谋面的文字,以示缅怀。

好像是谁走漏了我到陕西的消息,前不久在我准备出发陕西之前,忽然同时收到四位网友关于陕西民间中医的推荐资料。其中两位中医在宝鸡,一位在西安,还有一位就是渭南的孙曼之先生。

西安无名氏兄听说我要寻访孙曼之先生,当即拿起手机拨号。他和孙曼之先生是网友,因为都仰慕对方,曾通过共同的朋友相互转赠过书。“没问题”,无名氏老兄一通电话之后乐呵呵地说孙先生下午即恭候我们到访。“孙曼之医生最近刚出了一本《朱丹溪医案评析》。他在陕西一带很有影响力,甚至有人称他是霍金式的中医人物。”

走进孙曼之医生简陋的家,看得出他和学生们已经等候多时了。孙曼之先生身材比我想象的还要矮小,大大的脑袋安在瘦小的肩上,笑起来眼睛弯弯的没有一丝尘埃,一件缝补过多回的深色旧衬衫,再加上一根小拐棍,简直是《星球大战》尤达大师的真人版。

“老师好!”我要弯着腰才能握到他的手。握手的时候我特别小心,之前听说孙曼之先生自小得了一种罕见的“脆骨病”,稍有不慎就会骨折。他现腿脚残疾就是因为被一个鲁莽的病人不慎撞倒而致的。不过老天爷一定手下留情了,原本被医生认定活不过三十岁的孙曼之现在已经六十六岁了。

“我学什么都快,一个月我就把中医那些教材都看完,再过几天就开始开方了,哈哈。这有什么好学的!这太简单了!这是所有学科里面最小儿科的玩意。”有着过目不忘本事的孙曼之那时候已经熟读诸子百家、黄老学说、西方哲学,初看中医,带着几分的骄傲,那时的他还不知道理论和实践有多大差距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孙曼之在渭南轻松治愈了当地一位医院住院久治不愈的病。机遇开始垂青孙曼之,他被安排到渭南县卫校,工作是管药房管账。是金子总会发光,因为找孙曼之看病的病人实在太多,卫校就专门为他办了个门诊。

那个是缺医少药的时代,因为中医看病很便宜,初诊一毛钱,复诊五分钱,所以来看病的人很多。不到三年时间,不到三十岁的孙曼之已经和县上最有名望的老中医几乎是平起平坐。“我一天看七八十,最多的时候还超过一百多人。”

二十多年来永远矮人一等的孙曼之终于站起来。

他恋爱了,不可救药地爱上了中医。

像一个为了爱可以献出一切的情人,孙曼之信心满满地环顾世界。

趁着孙老师喝水的空挡,我把他的诊所转了一圈。诊所和家在一起,相当简陋。诊所墙上除了多了一幅中国地图,这里看起来和大部分乡村诊所没有区别。在诊所的墙边的小桌上,堆着厚厚好几沓医案纪录本。顺手翻开,我拍了一张照片。我是中医外行,看不出药方开得怎样,但是孙曼之先生给病人的药价标注的很明白:一付是4.6元,一付7.6元。

纸上谈兵终觉浅,很快孙曼之又发现:中医教育的失败在于没有医案课。“古人的医案越学习我越惭愧。看了那么多年病疗效还不高,这在中医圈子不奇怪,很多所谓的中医名家,著作等身而不会看病。”于是孙曼之开始大量收集医案,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渭南小城收集医疗资料并不容易,孙曼之把叶天士的书能买到的都买到了。

“《医术大全》出版以后,我赶紧就买了一本,叶天士的全部医案一共有五千五百个,我看了四遍,做了详细的笔记大量的卡片,这样说你就知道这中间的辛苦了。看一遍还不难,更难的是找到他治病的思路......”

孙曼之开始拜访周边所有的好中医,只要有一技之长的,不论年长。尤其是一些老中医,为了学习,孙曼之甚至把他们请到自己家住,好酒好肉伺候。这个自小不能奔跑的孩子,这个被预言活不过三十岁的男人,这个当年治疗有效率在百分之三十的医生,就这么一路就风雨,慢慢前行。终于,孙曼之在当地的医疗威信又重新树立......

现在孙曼之医生每天早上看三十个病人,晚上就是十几个到二十几个。他不再是那个被爱情激励得想征服世界的那个年轻人了。“你治疗能力到什么程度你心里要有一个数,比如一天有三十个病人,你不应该超过三个无效的或者有所加重的,不超过这个数,这就说明你临床的辨证对了,疗效到了。那些光说是我治好了张三,李四的医生那没有意义,很多人喜欢这样夸耀,他们从来不说自己没治好的病例,这不是真正的仁医。”

年,有一个姓董的小伙子背着一个大挎包,进了门孙曼之家的大门来拜师学医。于是从零八年开始,孙曼之先生正式招收学生,完全免费。“第一次收了六个,往后呢,十三个,第三批是三十四个,现在是应该是第四届了。”来这学习的学生最小的是一个十八岁的北京孩子,最大的有五十多,最远的是台湾的,也有少数民族......

免费?我又想起“谷贱伤农”啦,不交学费的学生会用心吗?

“我绝不收中医人的学费,中医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我们应该为之付出自己的努力。”想起在这几百公里外那位诊病不收钱的医生,我心里暖烘烘的,大道不孤。“我们这儿气候不好,四月份以前这里的保暖条件不行,你就没办法,住到那民房里边就冻得就不行。大概就是从四月到十月,学生就是这几个月上学。”

我环顾四周,是啊,能在这种条件下坚持学习的,一定是真心实意想学医的。当然,学员中很大一部分人是希望老师给他们治病的。孙曼之先生也不拒绝,他给每个学生免费治病,在治疗过程中给学生们展示中医的魅力,也顺便完成了对学生的入门和认知教学。

“我招生的目的,只是为了使我一生中辛苦得到的知识不至于被埋没,使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后继有人,得以传承下去。”孙曼之先生认为,以医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可以在三至五年内出人才。经过几年的实践,他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临床经验已经日趋成熟。

孙曼之先生笑称自己的学堂是“流水席”,没有严格的学制。他跟学生说可以称他老师、师傅或者叔叔伯伯都可以。他不赞同那传统的拜师方式,因为他害怕严格的师徒关系会束缚学生的自由思想、创造型思维。而学生,感觉学得差不多,就可以离开,第二年要是看看书感觉自己再进一步需要学习了,可以再过来。

教学上,孙曼之老师要求学生们跟着抄方,还给他们资料,让他们读,给他们讲……讲古代医案,讲临床实践中的医案,献身说法。“就和学下棋一样,棋谱都得记住。医案就相当于一个棋谱类作用,对吧?”

老老实实做学问,老老实实看病,疑难杂症用心看好,孙曼之先生认为这就是医生最大的成就。“我们一生中经常和疑难杂症打交道,不害怕它。和下象棋一样,只要我们肯动脑子,总有办法对付它,这就叫辨证论治。你学会了这套办法,就掌握了中医的本质。”

后记:

孙曼之先生生于年,自幼聪颖,然命多苦难,身患成骨不全,难成求学之机。少时博闻强记,上下求索,多有精通。迨至成年,择医道以安身立命,至今五十余年矣!

其行医之初即声名鹊起,并不自满,悉心求索多年,著作颇丰。及至暮年,慨叹中医式微,乃发心免费课徒,教习中医临床,迄十余年,获益者众多。

观其一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造次亦如是,颠沛亦如是,有此一生,可以无憾也!

为中医写历史为时代作见证

网友评论:

枕月眠风:今日出差外地,刚到酒店,便惊闻孙曼之老师昨夜驾鹤而去的噩耗,感觉实在是太突然、太悲痛。不由想起年,我与内子黄医师在孙师处求学的点点滴滴。医庐设在孙曼之老师家中,这里学习与探讨的氛围非常浓厚,每天都有几十个病号来孙师处求医,我们作为学生预先采集与登记病人信息,并草拟一个方案,然后请孙老师来评脉、处方,同时用红笔对我们的草案进行批改。事后,我们学生之间再相互探讨或者向孙师求教。这样的带教方式,非常考验学生的临证心理,也很锻炼学生的临证能力……医庐常年无休,分早晚两个时间段看诊,患者络绎不绝,自小就体弱身残的孙师,常常得忙到下午一两点才去休息……我们也在黄土满天(正赶上拆迁)、黑灯瞎火、汗流浃背(常常断电)的环境下度过了一个个难忘的跟师日日夜夜……孙曼之老师虽然身材矮小、身患残疾,但却没有丝毫的阴郁,他爽朗的声音、宽厚的微笑、包括开电三轮车时的那种热烈与奔放……这些满满的正能量,常常让病人与学生深受感染。此外,孙师的“黄埔军校”式的中医临证培训班,费尽心血,无偿地办了一期又一期,如今桃李遍布大江南北。现孙师虽去,但薪火相传的大愿已经初步完成,相信已无遗憾。愿孙师一路走好,愿前辈们的心血不被辜负,愿中医大业能由更多中医后继者共担,护佑我们中华民族的健康。学生:韦万龙、黄沈丹夫妇敬上

榛子:我与孙老师有过一些缘分。我去过两次渭南,拜访过他。孙老师的徒弟赵医师也是一位慈心大爱的医师。孙老师是一位质朴的中医,闪耀着千年以来传统中医的道德光芒。世上的人遭受过极大痛苦后,往往会有两种反应。一种是要把己受之苦也要加诸于人,让别人尝尝痛苦的滋味。一种是因自己所受之苦,愿别人不再受之,并格外温柔以待。孙老师无疑是后者。孙老师对待中医学子的大门是敞开的,是开放的,是接纳的,我推荐给我的朋友,曾近距离跟师学习过一年。虽我本人没有跟师学习过,但始终在默默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jingahj.com/aqly/1056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