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杉

毕节磅礴乌蒙舒画卷感恩奋进再扬帆


盛夏时节,走进乌蒙高原,群山苍翠,草木葱茏,勃勃生机扑面而来。

站在火草坡上,看着长得郁郁葱葱的红豆杉、连翘、皂角等中药材,金沙县大田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严德明感慨万千,经过8年的努力,荒坡终于变成了“金银山”。

赫章县安乐溪乡小河社区村民刘朝现走进茂密的林子,双手刨开泥土,看到菌材上的密环菌越长越多,心里乐开了花。“现在长势不错,来年天麻肯定丰收。”刘朝现说,“全社区家家户户都种天麻,过上了好日子呢。”

毕节,地处黔之西北,乌蒙腹地,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里群峰耸立,沟壑纵横,土地破碎,石漠化严重,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年,中国唯一一个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试验区成立,毕节拉开了改革试验的大幕。3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和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毕节逐渐从“不适宜人居”的地区发展为如今的富美之地。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毕节试验区建立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毕节“要着眼长远、提前谋划,做好同年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毕节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创造了一个个发展奇迹,交出了一份份精彩成绩单: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亿元,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三;城镇常住居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元。

脱贫攻坚成绩斐然——

党的十八大以来,毕节市坚持尽锐出战,全力战贫,彻底撕掉了绝对贫困的标签:32.48万人口搬出深山区石山区,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个贫困村有序出列,7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摘帽。

基础设施翻天覆地——

在金海湖新区,动车飞驰而过。

昔日闭塞的毕节,如今变成了“铁公机”立体交通构筑的“高速平原”。毕节飞雄机场直飞21个城市、通达个城市,成贵高铁穿山越壑。

大道通天衢,阡陌连农家。如今的毕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建成1.12万公里通村路,1.万公里“组组通”道路,串起一个个30户以上的自然村寨,连接山里山外。与此同时,解决了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电、讯等基础设基本完善。

特色产业风生水起——

如今的乌蒙高原,独特的立体气候和优良的生态环境,让这里产出的农特产品成了“香饽饽”,威宁“三白”畅销东南亚,织金的南瓜加工产品卖到了日、韩等国,纳雍“滚山鸡”“飞”上了粤港澳大湾区居民的餐桌……

新能源、装备制造、煤化工、锂电池等产业迅速兴起。

生态画卷越发靓丽——

乌蒙群山莽莽苍苍,曾经被视为“生态癌症”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长出了参天树木。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毕节率先在全省推行林长制,森林覆盖率提升到60%。

同时,毕节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成效显著,“高原明珠”草海绽放新颜。城镇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92.5%,中心城区和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7%以上,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国控、省控河流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绿色发展的底蕴和成色更足。

展望“十四五”,毕节市提出“15”的总体发展思路,即:聚焦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这一宏伟目标;始终坚持以“大党建”为统领;突出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三大主题”;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轮驱动”;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新发展格局、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上实现新突破。

磅礴乌蒙舒画卷,感恩奋进再扬帆。创造了脱贫攻坚奇迹的毕节儿女,正在撸起袖子、甩开膀子,全力以赴推进乡村振兴,迈向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征程。

念好“特”字经产业好兴旺

仲夏时节,行走在威宁自治县,道路边一片片蔬菜地随山势起伏,郁郁葱葱。

“今年萝卜的品质好,销路不用愁。”威宁自治县么站镇平原社区党支部书记王俊书说,“今年白萝卜产量预计在3万吨左右,其中订单销售2万吨,价格稳定。”

眼下,平原社区种植的亩白萝卜迎来采收季,农户们弯腰拔起带泥的白萝卜堆在一旁,拖拉机来往搬运,井然有序。

近年来,威宁自治县抢抓机遇,写好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章,利用本地海拔高、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等优势,大力发展白菜、白萝卜、莲花白等冷凉蔬菜产业。凭借不断完善的标准化种植、冷链物流、精深加工等全产业链体系建设,威宁蔬菜走出深山,大步走进省内、省外、国外等三大市场。年,威宁发展的40万亩商品蔬菜基地全年产量.84万吨,产值22.54亿元。

威宁蔬菜产业的发展是毕节市近十年发展山地高效特色农业的一个精彩缩影。近年来,毕节市结合自身特殊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复杂多样但立体气候明显的实际,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坚持走突出特色、集聚集约、绿色生态、增效增收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之路。经过多年培育,蔬菜、食用菌、精品水果、优质马铃薯、有机茶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兴旺,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源头”之一。

种下一片绿收获“金银山”

大方县奢香古镇

走进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只见树木郁郁葱葱,穿村而过的小溪水流潺潺,各式楼房沿着干净的水泥道路依次排列,不时有游客漫步其中……

穿岩的巨变,着实让人惊喜。

“种地种到边、开荒开到天。春种一大坡、秋收一小箩。”这是20世纪80年代流传在穿岩村的顺口溜,也是对当时农业生产状况的真实写照。为了生存需要,穿岩的群众大量毁林开荒,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每逢汛期,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苦等苦熬,没有出路;敢为人先,才能赢得未来。20个世纪80年代,时任穿岩村委副主任、小沟村村民组长的杨先福率先在山坡上种下树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沟组种下了多万株树。随后当地政府将穿岩村作为生态建设试点,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如今,穿岩村拥有林地1.28万亩,森林覆盖率从30多年前的14.94%提升到现在的76.4%,昔日的荒山沟已然成了“绿色生态长廊”,还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村”。

穿岩村顺势而为,将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激活一池春水。该村紧紧围绕群众脱贫致富,做起“山”文章,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种植中药材、养殖牛羊、开办农家乐等,如今,“遍地生金”的穿岩村,已开办10余家农家乐,群众吃上了旅游饭,过上了好日子。

毕节试验区成立以来,一直把生态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等10多项生态建设工程,如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0%,林业产值超亿元。

搬进新城区过上新生活

在城里有了新房子,有了稳定的工作,七星关区柏杨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新市民”王敏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王敏原本是七星关区清水铺镇村民,一家人挤在4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因为家里土地不多,依靠种地,一家人只能实现温饱,夫妻俩只得外出打工。“我那时候就想挣钱后买套房子搬进城,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和生活,但一直没能实现。”王敏说。

年8月,受惠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王敏在安置点分得了一套平方米的房子,实现了住新房搬进城的梦想。

有了房还得有收入。为帮助搬迁群众实现就业,柏杨林街道抓实培训和就业服务,通过积极搭建各种平台促进就业。在社区干部的帮助下,王敏的丈夫在工业园区的一家木料厂里找到了工作,月工资多元,王敏也在扶贫车间找到一个既能挣钱又能顾家的工作。

“我希望以搬进城为起点,好好工作,照顾老人,教育孩子,让生活更幸福。”王敏说。

王敏的新生活也是众多搬迁群众搬到城里后的真实写照。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毕节市搬迁总规模6.9万户32.48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1万户28.45万人),共规划建设安置点个、安置住房套,兑现后期扶持资金超2.3亿元,一个个像王敏一样的搬迁群众开启了美好新生活。

资源再利用产业链延伸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位于金沙经济开发区内的贵州皇冠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生产纸面石膏板、轻钢龙骨等新型建材产品。“公司用脱硫石膏生产的系列产品占据了贵州80%的市场份额,非常畅销。”公司综合处处长李井森说。

“年,公司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情况下,调整销售策略,研发推出新产品,实现年产值达1.8亿元,与年年产值基本持平。”李井森说,皇冠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能迅速走上发展正轨,得益于其生产石膏板所需的原材料是金沙黔北电厂发电产生的中间产品脱硫石膏,因运输距离近,公司原料成本低。

离贵州皇冠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不远处的贵州金沙窖酒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则拆除了蒸汽锅炉,取而代之的是从黔北电厂输送的高参数蒸汽。“以前,锅炉工人天不亮就得起来烧锅炉。现在按时上班,打开阀门便可使用蒸汽。”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使用黔北电厂输送的高参数蒸汽大大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

“针对电厂每年都会产生大量脱硫石膏、水蒸气等中间产品的实际,开发区大力推进中间产品资源化利用,引进皇冠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纸面石膏板生产线。探索蒸汽供暖供能,建设蒸汽输送管道,把电厂产生的高参数蒸汽输送到工业园区。”金沙经济开发区负责人说,今年,预计两家石膏厂可消耗脱硫石膏50万吨、蒸汽14万立方米,实现产值超过2亿元。

接下来,金沙经济开发区还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种服务机制,通过完善代办中心、下派驻厂联络员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常态化、一站式、“保姆式”服务,营造更加良好的营商环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谢朝政汪瑞梁周阳夏民闵建华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jingahj.com/aqly/1167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