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nb.ifeng.com/a/20200114/8061710_0.shtml我年到大亮山林场工作,是林场的财务会计,在杨善洲同志的严格要求下,将造林资金、人员工资、伙食开销等,管理得清清楚楚,从未出过纰漏。
采访对象:段从章,年10月生,大亮山林场职工。年退休。
采访组:詹应泽李晓梅徐永标
采访日期:年9月16日
采访地点:段从章同志家中
采访组:段从章同志,您好!您跟杨善洲同志在大亮山做植树造林工作20多年,请您谈谈在林场和老书记工作的情况。
段从章:我是年3月4日到大亮山林场的。当天,我们13个人在王家麻场落脚,找了一片平地,就开始找了些狮子草和松针建棚,老书记也和我们同住。我的具体工作是财务会计,我们还有一个出纳,我们在工作中是一个月一报账,当时不是电脑会计,我们是凭证会计,属于收付会计,我们做了账以后,一个月就来财政局报一次账。做财会工作没有办公桌,就在自己的枕头旁边办公。老书记写日记也是这样,在枕头上找一个硬东西垫着就写了。每月,我们做我们的财务计划,他做他的工作计划,都是在枕头旁边完成。
工作计划就是人工造林,人工造林是多方面的,还是比较齐全的,树种以华山松为主,沙松、凸杉、红豆杉这些也有一部分。另外就是从大理进来了梨、桃、李子等果树。当时到了季节老书记就组织我们大家研究要种哪些树种,并记录下来。老书记年纪大了,但他还是主动积极地把我们叫过来,大家分工合作,集中火力干。我虽然做财务工作,但老书记和我说有些工作还是必须下去深入了解调查,不下去了解调查是不行的。我就随老书记他们去丈量种树面积,开始的时候没有等高线,五十米的皮尺拉断了不少。大雨也是这样,路滑也是这样,我们每天都做到晚上。
老百姓来预支钱或者是来结账,都是在晚上,没有电,都是用蜡烛,蜡烛点四五根,在矮棚子里面,火烟熏,眼睛看不见,一开始我的眼睛近视一百度,后来到了两百。棚子矮,老书记也没有说些什么,我们真是佩服他的艰苦朴素,他那么大的年纪,还领导着我们大家一起干,对我们来说,老书记就是一个榜样,他对我们的思想进步指导很多。他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工程造林,技术员组织养苗,我们负责丈量。造林分为几个片,王家麻场、张家大马场,靠酒房、靠旧城这边都在栽树。我们是三四月份育苗,到七月,刚好满一百天,七月十五号以后是雨季,雨季一来大伙就全员出动植树,年年都是这样。
连续造林两三年,老书记带领我们也确实是比较辛苦,他本身年纪就大,但只要是他安排的任务,我们就积极去完成。每天夜里,老书记都在微弱的灯光下记录下当天种植了多少棵树苗,挖了多少个树塘,完成了多少植树造林的面积。有些时候他也让我跟他去保山,必要时还要写一些资料,或者是写一些报告。就是林场要办什么事情,需要多少钱、这些都是老书记去统筹安排的。还有一次他去哨所巡察,因为路特别滑,他把腿摔断了,去医治了很长时间,回来后拄着拐杖还是继续去干。
华山松是比较好的树种,我们先种了两万亩,杨善洲老书记总的计划分配出来后,就召集大伙共同讨论,然后让大伙认真负责地去检查,栽下去的树苗是什么情况。老书记是亲自带头下去的,泥滑路烂,每天都要到晚上才回来。他年纪那么大还去做,大家都没有怨言,一起埋头跟着他干。老书记来搞这个林场,所有的人都佩服他,我们都是一鼓作气,以老书记为中心,齐心协力地去干。老书记对我们也特别好,只要他一号召大伙不分工种,齐心协力地干。
采访组:你是会计,当时资金主要从哪些渠道来?
段从章:当时我们的资金来源是县财政拿一部分,县林业局拿一部分。这个事情主要是老书记去协调。
我们有13个人,工资当时是林业局发。当时我的工资每月才有68元,临时工每月才有30元。
老书记说要和群众搞好关系,来往人员来找工作或者是路过,如果来我们的伙食团吃饭,都是不收钱的,这些不要计较,就是由我们的伙食团负责。因为这些原因,我们的伙食团经费就紧张,当时和财政局说,从额外收入拨付给我们补助一点。额外收入就是有的时候我们卖的一点柴,卖了后进入账户就属于其他收入,补上一点也调节一下。但是我们出凭证是书面的,每个月的凭证出好了还不报到财政之前,先报老书记看,支付是否合理。我们在上面冬季特别的冷,每个人要增加五十斤火炭,钱就是场里来出,也是从其他收入这方面来支出。
采访组:在您工作几十年当中,你们的财务有没有出过一点纰漏?
段从章:任何纰漏都没有出过,财务这个事情我在老书记要求下是抓得紧的。老书记说了又说,钱的问题千万不能出差错,他说带着大家在这里造林,大家大多数都是老同志,不能出任何纰漏。我们下去监督又参与丈量的原因,是为了保证数据准确,这个资金是从上面要来的,不能因为我们大意或者是工作马虎出现差错,这个是要负责任的。最后县里面来检查,包括林业局那些会计都上来检查,凭证都看了,没有出过丁点儿纰漏。
采访组:开始上去种树,工人工钱是怎么支付的?
段从章:每亩种植株左右的,完成一亩给15块钱,要求打塘深40公分,宽40公分。后来随物价涨,从20块涨到25块,最高到了30块。开始种的时候没有经验就栽得密了,一塘就栽两株,一公尺一塘,太密了换成两公尺一塘。到我退休后,靠近酒房旧城这边的,最粗的树已经有一尺四了,林相整齐的就是从现在的场部进去这一段,叫黄泥沟,多亩,这里原来是荒山,陡坡、摆田的地。
造林经费都是要来的,钱下来后,就将造林面积承包出去,由包工头根据自身实力来承包。比如承包的亩数,人员情况等和场里汇报,老书记带着我们亲自去现场核实,核实清楚无误后才拨预支款。主要是用于前期工人伙食投入。
老书记、我还有驾驶员我们三个,经常跑保山和施甸,路上吃饭都不用公费,老书记说,我们是来造林帮助群众,这个钱就是自己出了。他说吃一般点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基本都吃得比较简单,以素菜为主。老书记在生活中是非常节俭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jingahj.com/aqly/12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