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中的理论建模》课程简介和安排
(上海大学经济社会学与跨国企业研究中心,年)
授课人:刘世定
课程简介
理论建模是科学研究(包括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和程序。但在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中,这一方法和程序长期被忽视。
本课程的基本目的是:(1)使学生理解理论建模的基本性质和特征;(2)使学生在研究中增强对理论建模的敏感性;(3)给学生在理论建模能力提高方面以一定的助力。
授课方式
教师讲授和师生共同讨论相结合。
课程主要内容
1、引言
1.1在社会学中受到忽视的理论建模
1.2研究性质与分析技术
1.3社会学发展中的一个瓶颈
参考文献:
贝纳塞拉夫,保罗·、希拉里·普特南〔编〕,,《数学哲学》,朱水林、应制夷、凌康源、张玉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玻姆,,《量子理论》,侯德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波普尔,卡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傅季重、纪树立、周昌忠、蒋弋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刘世定:“研究性质与分析技术”,载于巫永平(主编)《公共管理评论》年第1期,总第27期,第3-9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熊彼特,约瑟夫·,,《经济分析史》(第一卷),朱泱、杨敬年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什么是理论建模
2.1一个包容性较高的界定
2.2理论模型与作为数据处理技术的数学模型
2.3理论建模与经验建模
2.4理论模型和统计分析的关系
2.5社会学能建构理论模型吗?
2.6理论建模训练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克莱夫.W.J.格兰杰:《经济学中的经验建模:设定与评价》,洪福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出版。史蒂芬.霍金、列纳德.蒙洛迪诺:《时间简史》,吴中超译,第3章,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年出版。托马斯.C.谢林:《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谢静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出版。
3、理论建模的基本方法
3.1直觉的洞察或猜想
3.2问题及其简化处理
3.3假定
3.4变量间关系陈述
3.5给定条件下的逻辑推论
3.6尝试对问题作出解释
3.7模型修正
3.8利用模型发现新现象
参考文献:
马克·格兰诺维特:“门槛模型与集体行为”,载于马克·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罗家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出版。加里·S·贝克尔:“社会相互作用理论”,载于贝克尔:《口味的经济分析》,李杰、王晓刚译,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年出版。乔治.阿克洛夫:“部分视为礼物交换的劳动合同”,载于阿克洛夫:《一位经济理论家讲述的故事:关于经济理论新假设有趣结果的论文集》,胡怀国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年出版。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第一部分,姚洋、邢予青、赖平耀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年出版。
4、理论建模的不同路径
4.1借助案例建模
4.2追究已有理论模型的前提假定后建模
4.3借鉴其他领域的同构模型
4.4澄清已有的有建模潜力的命题陈述
4.5经验研究与理论模型对话的意义
参考文献:
乔治.阿克洛夫:“‘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载于阿克洛夫:《一位经济理论家讲述的故事:关于经济理论新假设有趣结果的论文集》,胡怀国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年出版。罗纳德·哈里·科斯:“论社会成本”,载于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年出版。Marwell,Gerald,andPamelaOliver,,TheCriticalMassinCollectiveAction:AMicro-SocialTheory,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刘世定:“科斯悖论和当事者对产权的认知”,《社会学研究》-2。托马斯.C.谢林:《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谢静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出版。
5、理论模型的表述与呈现
5.1利用自然语言表述
5.2数学工具的使用
5.3图形的作用
5.4精确化表述对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加里·S·贝克尔:“习惯、成瘾性行为与传统”,载于贝克尔:《口味的经济分析》,李杰、王晓刚译,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年出版。卡尔·波普尔,,《无尽的探索:卡尔·波普尔自传》,邱宗仁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鲁道夫·卡尔纳普,/,“数学的逻辑主义基础”,载于保罗·贝纳塞拉夫/希拉里·普特南〔编〕:《数学哲学》,朱水林、应制夷等译,第47-5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默里·罗斯巴德,,《美国大萧条》,谢育华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约翰.F.纳什:“讨价还价问题”,载于库恩编著:《博弈论经典》,韩松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出版。托马斯.C.谢林:“分类与融合:种族与性别”,载于谢林:《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谢静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出版。杨小凯,,《经济学原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理论模型与案例研究的对话
6.1对话研究的背景:理论丛与经验园
6.2理论模型对话案例研究的功能
6.3建构更具体的理论模型
6.4模型建构与案例研究间的匹配
6.5理论模型与案例对话的类型
6.6案例的理论阐述中的新旧结合
6.7理论模型的半建构
参考文献:
乔治·阿克洛夫,/,《一位经济理论家讲述的故事:关于经济理论新假设有趣结果的论文集》,胡怀国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PaulDavid,,“UnderstandingtheEconomicsofQWERTY”,AmericanEconomicReview,75:pp-。刘世定:“历史的理论研究路径和理论模型:对《中国的集权与分权:“风险论”与历史证据》一文的几点评论”,《社会》-3。刘世定:“产权理论的社会学探索”,载于张静(主编):《中国社会学四十年》第四章,北京:商务印书馆,年。张践祚、刘世定、李贵才:“行政区划调整中上下级间的协商博弈及策略特征——以SS镇为例”,《社会学研究》-3。
7、理论模型与统计分析的对话:理论概念和统计概念
7.1理论概念与统计概念
7.2可统计性与现实统计的可行性
7.3妥协与偏离
7.4统计概念偏离对理论模型的误导
7.5对偏离加以说明的必要性
7.6反观理论模型
参考文献:
克莱夫.W.J.格兰杰:《经济学中的经验建模:设定与评价》,洪福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出版。马克·格兰诺维特,/,“弱连带的优势”,载于马克·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罗家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找工作:关系人与职业生涯的研究》,张文宏等译,上海:致格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8、结语:理论建模在社会学发展中的意义
8.1学科分工中的社会学:从“采掘业”到“采掘-加工业”
8.2早熟的社会学与晚熟的社会学
8.3中层理论?一种分类的局限
8.4本土化还是模型的条件?
8.5美欧主流社会学的局限和可以实施的新发展路径
END
上海大学经济社会学与跨国企业研究中心(IESM)致力于中国企业海外战略研究,一方面以经济社会学“利益-规范”双重博弈均衡理论指导海外投资战略,另一方面利用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案例推进经济社会学基础理论的生发。
邮箱:IESMSHU
hotmail.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jingahj.com/aqly/7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