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酒渣鼻治疗 http://pf.39.net/bdfyy/bdfzd/210310/8733705.html本文字数字
阅读时间11分钟
王朔曾预测,在未来,电子游戏将取代电影。
老王的说法,有点绝对,但近二十年来,越来越多的电影,融入VR游戏概念,极尽视听之娱。比如柯南伯格的《感官游戏》,沃卓斯基的《黑客帝国》。
如今,有一部集大成的作品横空出世,或将影响未来VR电影格局,这就是《头号玩家》。
《头号玩家》融合科幻、电玩、VR、冒险、反乌托邦等元素,黑白分明,彩蛋无数,不啻为一场流行文化大狂欢。
比电影更值得一说的,是本片导演。该导演不是别人,正是好莱坞当之无愧的“头号玩家”——斯皮尔伯格。
导演斯皮尔伯格
斯皮尔伯格,有三个身份,导演、顽童、犹太人。
作为导演,斯氏发轫于七十年代,属于新好莱坞那一拨。斯皮尔伯格的几个损友,如马丁·斯科塞斯、卢卡斯、科波拉等,都是脑后有反骨的嬉皮。
这帮家伙,经历过反战浪潮,干的又都是导演营生,难免同气相求,自成一个团体。
年轻时,招猫逗狗,醇酒美人,在同一个阵营里,拍着各自心中最拉风的电影。三十年后,昔日的小混混,都成为开宗立派的电影大师,放眼好莱坞,已是他们的天下。
在这几位大家中,《出租车司机》马丁斯科塞斯,《教父》科波拉,《星球大战》卢卡斯,皆剑走偏锋,各有各的拥趸,不出迷影范畴。唯独斯皮尔伯格,不分年龄,不分地域,男女老少通吃,蔚为大观。
斯皮尔伯格36岁时,就有四部作品,被列入美国最上座的十部电影。其中,《E.T.外星人》为榜首,《大白鲨》《夺宝奇兵》《魔宫传奇》分列第5、7、8名。
导演中的斯皮尔伯格,好比武侠作家里的金庸,没有古龙潇洒,也没有梁羽生古雅,但流传最广影响最巨的,却偏偏是他。
这号人物,身上似乎都有点中庸圆融的东西,笑面似佛,八风不动。
老牌电影杂志《帝国》,曾攒过一个局,邀请斯皮尔伯格和一众演员纸上谈兵。这些演员,皆精挑细选,跟斯皮尔伯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么想演他的电影,要么跟他有“过节”。
这些问题,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毛遂自荐。
凯特·温斯莱特问道,斯皮尔伯格导演,我能演一部你的电影吗?拜托了!
斯皮尔伯格回答,凯特只要想演,任何电影中,她都能找到位置。
第二类,是没话找话。
罗伯特·德尼罗是马丁·斯科塞斯的爱将,跟斯皮尔伯格交集不多。他被杂志找来,向斯皮尔伯格提问,纯粹是打酱油。作为一个意大利裔的吃货影帝,他的问题,让人喷饭。
罗伯特·德尼罗问道,你最喜欢哪家意大利餐馆?
斯皮尔伯格回答,洛杉矶的GiorioBald’s餐厅。我爱意大利菜,也爱海边的意大利餐厅。每次去,我都点他家的黑鲈鱼。
第三类,是曾经有宿怨,借机和解。
“金刚狼”休·杰克曼问道,我曾把你强拽上舞台,多少羞辱了你一下,我想问,我是否亲手毁了和你合作的机会?
斯皮尔伯格回答,休·杰克曼是某次仪式的主持人,当时他把我拉上台,我确实吓坏了。但休的表现礼貌得体,没做过让我丢脸的举动。我非常欣赏他,他帮我克服了舞台恐惧,如果有合适机会,我很愿意同他合作。
从这三问三答中,可以看出,斯皮尔伯格长袖善舞,情商极高。
一个导演,除了专注于电影创作,还得纵横捭阖,调动起各类资源。斯皮尔伯格能成为好莱坞的“头号玩家”,跟他的高情商不无关系。
熟谙成人世界游戏规则,只是硬币的一面,硬币的另一面是保持童心。
斯皮尔伯格,年逾七十,却还是一个好奇心旺盛的孩子。
顽童斯皮尔伯格
斯皮尔伯格年少时,脑子里充满奇思怪想,喜欢调皮捣蛋。
他常搞恶作剧,蒙上妹妹的双眼,将其关在壁橱里,连同一个逼真的玩具头骨。为了制造效果,他还在头骨上涂满红色的蜡,仿佛鲜血欲滴,等妹妹摘掉眼罩时,小斯皮尔伯格就若无其事地坐在地板上,听她发出尖叫。
多年后,妹妹接受采访,他当初只能吓唬我,现在通过电影,他可以吓唬所有人了。
在斯皮尔伯格所有电影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彰显了他的顽童本色。如《大白鲨》、《夺宝奇兵》、《E.T.外星人》、《第三类接触》、《胡克船长》、《侏罗纪公园》、《丁丁历险记》和《寻梦巨人》等,当然,还有正在热映的《头号玩家》。
借助资本和科技,斯皮尔伯格将童年时的奇思妙想无限放大,令世界为之震撼。
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天马行空的顽童,其实也是一个孤独的小男孩,他缺乏自信,没有安全感,欲寻求家庭温暖而不得。
在一部纪录片中,斯皮尔伯格剖析了自己的内心。
父母的离异,对他影响颇大。多年以来,他一直以为是父亲有了新欢,才导致家庭破裂,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将父亲视做路人。直到后来,他才知道原委,父母之所以离婚,是因为母亲有了外遇。父亲为了维护母亲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才隐忍多年。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里,有很多不负责任的母亲形象。
在《E.T.外星人》中,小男孩艾里奥特,生活在一个缺失母爱的家庭里。他帮助小外星人回家,其实也是寻找母爱的过程。
《人工智能》里的机器人大卫,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悲剧。母亲莫妮卡领养他,是因为亲生儿子马丁重病垂危,昏迷不醒,才将大卫作为一个替代品,用来缓解自己的伤痛心情。当马丁苏醒,恢复健康,大卫开始“失宠”,并最终为莫妮卡所抛弃。
这些电影中的虚幻情节,源自有血有肉的生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斯皮尔伯格的夫子自道。他将自己的经历,投射在电影里,因为是真情实感,所以显得尤为动人。
犹太人斯皮尔伯格
斯皮尔伯格是犹太人,他认同这个身份,花了很多年时间。
斯氏一家,属于犹太教正统派,犹太传统是家庭生活的重中之重,比如念希伯来学校,举行受诫礼等等。但是,斯皮尔伯格从小生活在没有犹太人的社区里,由于文化差异太大,他经常受到其他孩子的排挤和欺负。
斯皮尔伯格一心想跟小伙伴们打成一片,却因为犹太人的身份处处碰壁,渐渐地,他开始羞于承认,自己是个犹太人。
有一次,祖父来看望他,站在走廊里,大声喊着斯皮尔伯格的希伯来名字。周遭的小伙伴笑成一片,他们对斯皮尔伯格说,那个老头儿是在喊你吗?斯皮尔伯格涨红了脸,立即否认,说他肯定是在喊别人。
初执导筒的斯皮尔伯格,拍摄的大多是科幻类或冒险类作品,对现实题材则敬而远之,这大概是儿时经历所致。在同行们眼中,斯皮尔伯格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但是,斯皮尔伯格不想永远扮演小男孩的角色。
年,斯皮尔伯格开始尝试严肃题材的创作。他第一部严肃作品是《紫色》,讲述了一个黑人女性悲苦而倔强的一生。此片获得十多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最后却颗粒无收。
对于斯皮尔伯格的改变,影评人莫名惊诧,观众也怨声载道:这是斯皮尔伯格的风格?他是想学伍迪艾伦?还是想变成马丁·斯科塞斯?
真正令斯皮尔伯格登堂入室的,是《辛德勒的名单》。
在这部电影中,斯皮尔伯格没有逃避,直面自己的犹太人血统,成就了一部经典之作。
犹太民族,曾有年流散历史。自公元70年开始,这个民族就失去了祖国,一次又一次,被放逐到世界各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犹太人更是遭遇人类历史上最大浩劫,六百万犹太人死在法西斯纳粹的屠刀之下。
《辛德勒的名单》所刻画的,正是这段惨烈历史。
斯皮尔伯格用这部电影,为自己也为所有犹太人发声。斯皮尔伯格家族中有17位成员,都死在波兰纳粹集中营。
为了拍好这部电影,斯皮尔伯格放弃所有惯用的电影特技,拒绝邀请好莱坞大牌明星出演。这次,他所倚仗的,只是一颗拳拳之心。
斯皮尔伯格说,这一次,我感到重要的不是我的想象力,而是我的良心,突然间,我一贯用来逃避现实的摄像机直面现实,在拍摄中,我哭了,我每天都留下了热泪。
《辛德勒的名单》包揽了第66届奥斯卡七项大奖,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
眼下,这位好莱坞的“头号玩家”,这位年过七旬的老顽童,这位正直善良的犹太人,仍在这熙熙攘攘世间,不断创造着奇迹。
斯皮尔伯格,着实不错。
作者简介:哲空空,十点读书邀约作者,每月28号还房贷的哲学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jingahj.com/aqwh/10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