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教育的急躁和焦虑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急躁和焦虑,给高考语文阅读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喜欢用“简化”了的模式化的东西应对考试。
他们忙着背一大堆术语、套话和程序,一有比喻修辞,就想到“生动形象”;一提霍金的传记“为什么写霍金去脱衣舞俱乐部”,学生一定会答“表现人物的复杂性”。
实际上比喻突出事物哪方面的特征、表现什么样的情感等,往往被忽视,霍金对过普通人生活的渴望往往想不到。
甚至,有同学上到高中,一看到写景的诗,脑子里就涌出“表现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学生最喜欢听的语文阅读专题就是老师说某一类题回答时分为三步,比如赏析某句,就是“何种手法、如果使用、有何效果、何种感情”。
语文中最重要的能力,常常得不到培养。
来看一个例子。人物传记《马尔克斯: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里的一个选段:
年,他(马尔克斯)辗转联系上心仪已久的嘉宝。嘉宝是电影史上的“默片女皇”,他青年时期的偶像,但那时已然是个无人问津的孤独老妪。马尔克斯的造访使她喜出望外,他们促膝长谈。见马尔克斯不断用手揉他的眼睛,嘉宝便戴上老花镜、取来放大镜,为他“诊治”。原来是一根睫毛掉进眼睛里了。(《环球人物》年4月)
问:写这件事是为了表现传主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的答案一般是这样的:表现他性格的复杂性。再问什么复杂性,学生就说他“执著”,或“不忘初心”。
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做阅读题的核心能力是欠缺的,他至少有这样几个问题没有思考。
第一,什么叫传记?学生对传记的理解,就是把一个人从生写到死。还有一些同学闲了就想给自己写传记。传记兼还有文学性的特点,一般来说,一篇传记作者往往是要写传主最突出的特点。比如,《顽童的成长》写费因曼的“顽童”特点,《卢作孚——一个不能忘记的人》写“不能忘记”,《伏尔泰:幽默和抗争》要写的就写在标题里。
第二,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按理说,这一篇作者是要写马尔克斯的“最不孤独”,不过没这么简单,看原文中的这一段:
于是,马尔克斯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各种文化出版机构争相邀请。同时,他又矛盾地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只有到了这时他才真正懂得:做个凡人是多么幸福!从此往后,他的一举一动都在人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jingahj.com/aqwh/10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