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虎鲸 > 虎鲸的天敌 > 霍金没那么牛,中国人更该缅怀的是这些人
当前位置: 虎鲸 > 虎鲸的天敌 > 霍金没那么牛,中国人更该缅怀的是这些人
3月14日,一名英国的老人在备受病魔折磨半个世纪多的岁月后,永远的离开了,这作为一则新闻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为什么一名万里之遥的老人的去世在中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估计读君们猜到了,他不是一般的老人,是位很有影响力的老人——史蒂芬·霍金。
之所以被大家纪念,是因为这位老人的贡献。先看看这位老人头上的光环吧: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WilliamHawking),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20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不错,这样的成就估计是全世界99.99%以上的人奋斗终身都实现不了的。
为什么我们没有去纪念斯蒂芬·威廉·张金、斯蒂芬·威廉·李金、斯蒂芬·威廉·王金等等呢,而单单对斯蒂芬·威廉·霍金去世这么的特别呢,其实质是感恩他对人类的贡献。
那好我们百度一下斯蒂芬·威廉·霍金的贡献吧:霍金21岁时患上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卢伽雷氏症),全身瘫痪,不能言语,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至年任卢卡斯数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理论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和普朗克创立的量子力学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获得CH(英国荣誉勋爵)、CBE(大英帝国司令勋章)、FRS(英国皇家学会会员)、FRSA(英国皇家艺术协会会员)等荣誉。
看明白了吗,这位老人21岁时全身瘫痪,主要贡献是: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
需要说明的?是在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奇点确实会在黑洞中形成)时另一个英国人罗杰·彭罗斯(RogerPenrose)的贡献更大一些,;
需要说明的?是黑洞是科学史上极为罕见的情形之一,在没有任何观测到的证据证明其理论是正确的情形下,作为数学的模型被发展到非常详尽的地步。说的直白一点,黑洞只是个数学模型而已,有点科学家比如梅尔西尼—霍顿直截了当地称“根本就不会存在像黑洞这样的东西”。(总之这些东西地球人都搞不懂,也无法被科学实验证明)
需要说明的是斯蒂芬·威廉·霍金先生的代表作《时间简史》(),探索着宇宙的起源,凭借丰富的想象,精妙的构思,字字珠玑,阐释宇宙未来之变,神奇而美妙。这本书至今累计发行量已达万册,被译成近40种语言。由此可见剑桥大学霍金团队以及出版商的运作能力及其强悍,硬生生地将他包装成了“伟大”的科学明星。
与其说斯蒂芬·威廉·霍金先生是科学家,不如说是科普作家。
而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缅怀的是这些真正的科学家,他们是:
黄大年、李佩、吕志涛、周有光、任新民、屠善澄、吴文俊、刘宝琛、陈学俊、申泮文、柯俊、朱英国、南仁东、朱显谟、高伯龙、童志鹏、陈吉余、曹楚生、刘建康、陆钟武、李世邦、卢良恕、蔡申瓯、沈祖炎、钟扬、张齐生、金鉴明、卢佩章、崔国良、俞昌旋、叶惠方、熊远著、赵国藩、于同隐、苏锵、李家治、谢学锦、郑成竹、徐祖耀、薛社普、俞大光、严仁英、张乃通、阮可强、彭少逸、郭予元、蒋锡夔。
卢良恕
年1月4日逝世
卢良恕院士是新中国早期的小麦育种与栽培学家,曾主持我国南方稻麦两熟地区小麦新品种选育。
年1月4日,卢良恕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02
黄大年
年1月8日逝世
黄大年同志是享誉世界的著名的航空地球物理学家,他的团队里汇集了世界名校的精英,甚至还有诺贝尔奖的提名者。
03
吕志涛
年1月11日逝世
吕志涛是山村里走出的院士,他毕生研究的预应力,他牵头的“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项目,获得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年1月11日,吕志涛因病去世,享年80岁。
04
李佩
年1月12日逝世
李佩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遗孀,被誉为“中科院最美的玫瑰”;她是“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曾和李政道一起,帮助中国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
年1月12日,李佩先生去世,享年99周岁。
05
周有光
年1月14日逝世
周有光的一生先后经历了晚清、北洋、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代,有人称他为“四朝元老”。参与《汉语拼音方案》制定,他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年1月14日,周有光去世,享年岁。
06
叶惠方
年1月14日逝世
医院妇产科奠基人。她从事医学工作以来,培养出了近百名业务骨干、研究生和知名专家。她在国内首次推行了“无痛分娩法”,率先实行了“产科休养室主任负责制”,建立了“产前门诊分段预约制”,使妇产科的医、教、研一步步走向正规。
年1月17日,叶惠方去世,享年岁。
07
崔国良
年1月18日逝世
崔国良是固体火箭发动机及推进剂技术专家,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
年1月18日,崔国良去世,享年85岁。
08
熊远著
年1月30日逝世
熊远著是我国著名的动物遗传育种学家。他长期致力于动物遗传育种特别是猪遗传育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我国畜牧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
09
赵国藩
年2月1日逝世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结构工程专家、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教授赵国藩赵国藩院士是国内土木工程结构可靠性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年2月1日,赵国藩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3岁。
10
于同隐
年2月6日逝世
于同隐院士是我国高分子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复旦大学高分子学科的创建人与学科带头人。
年2月6日,于同隐在上海去世,享年岁。
11
任新民
年2月12日逝世
任新民是我国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导弹固体和液体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和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并称“中国航天四老”。
年2月12日,任新民去世,享年岁。
12
苏锵
年2月17日逝世
苏锵是中国稀土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年2月17日苏锵因病在广州去世,享年86岁。
13李家治年2月18日逝世
李家治是中国陶瓷、古陶瓷及玻璃材料科学家,主要研究中国陶瓷和古代陶瓷工艺发展过程及其胎、釉的物理化学基础和非晶态的物理化学与特种玻璃材料。
年,李家治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将按照逝者遗愿,不举行追悼会。
14谢学锦年2月24日逝世
谢学锦院士开创和奠基了我国勘查地球化学事业,并引导中国勘查地球化学逐渐发展到若干领域领先于世界。他早年参与发现了铜矿指示植物——海州香薷。
年2月24日谢学锦院士逝世,享年94岁。
15郑成竹年2月27日逝世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医院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郑成竹教授是著名外科学者、中国微创外科事业先驱、减重代谢外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年2月27日,郑成竹因患咽部食管癌不治在上海去世,去世时只有58岁。
16徐祖耀年3月日逝世
徐祖耀院士年3月生于宁波鄞州,家世显赫,曾祖父是清末江南提督。推动在国内开展相变热力学教学与科研;在马氏体相变及形状记忆材料、贝氏体相变和纳米材料中相变等领域颇有建树。
年3月7日徐医院逝世,享年95岁。
17薛社普年3月10日逝世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解剖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教授薛社普是我国细胞生物与生殖生物学学科创始人之一,中国细胞分化调控研究的开拓者。
年3月10日,医院逝世,享年岁。
18俞大光年4月12日逝世
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大光教授长期从事核武器电子系统研究,是中国核武器引爆控制系统和遥测系统的开拓者之一。
年4月12日,俞大光逝世,享年97岁。
19严仁英年4月16日逝世
严仁英被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曾赞誉为“中华知识分子典范,我国围产保健之母”。
年4月16日,严仁英去世,享年岁。
20张乃通年4月21日逝世
张乃通院士为我国军事通信、卫星通信、专用集群通信领域的著名专家,他率先研制出国产化的数字信令MPT集群移动通信系统,打破了我国专用通信系统市场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年4月21日张乃通在哈尔滨逝世,享年83岁。
21阮可强年4月29日逝世
阮可强院士是中国反应堆物理、核安全专家。
年4月29日阮可强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22彭少逸年5月6日逝世
中科院院士彭少逸是著名燃料化学家、催化专家。他是我国最早从事色谱研究的人员之一,同时又是我国催化科学的开拓者之一。
年5月6日彭少逸在美国洛杉矶与世长辞,享年岁。
23屠善澄
年5月6日逝世
屠善澄院士是我国人造卫星工程开拓者之一,是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创建人之一,也是“”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为促进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和国际间的友好往来做出了重要贡献。
年5月6日,屠善澄逝世,享年93岁。
24
吴文俊
年5月7日逝世
吴文俊院士的人生堪称一段中国科学界的传奇。年,他提出“吴示性类”和“吴公式”,将拓扑学中示性类的概念由繁化简,由难变易,并给出了示性类之间明确的关系和可以计算的公式,被称为“拓扑学的地震”。
年5月7日,吴文俊逝世,享年98岁。
25
俞昌旋
年5月23日逝世
俞昌旋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等离子体物理学家及教育家。他长期从事等离子体物理实验研究,在磁约束等离子体湍流和反常输运、等离子体非线性现象、等离子体诊断等领域取得多项有重要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
年5月23日俞昌旋在合肥逝世,享年76岁。
26
郭予元
年5月29日逝世
郭予元院士首次在我国系统研究了世界性麦类毁灭性害虫麦种蝇的发生规律和防治关键技术。
年5月29日郭予元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27
刘宝琛
年6月21日逝世
刘宝琛院士是中国随机介质理论奠基人及其应用的开拓者。他长期从事采矿工程及岩土工程研究,致力于岩石流变学及岩石力学实验研究,于年在中国首次获得岩石应力-应变全图,提出了裂隙岩石通用力学模型。
年6月21日,刘宝琛逝世,享年85岁。
28
申泮文
年7月4日逝世
中科院院士申泮文是中国当代无机化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他的镍基储氢合金研究成果为一项高技术项目奠定了基础,成为国家高科技计划中第一个投入开发的项目。但是这位中科学院院士最热爱的工作不是科研,而是教学。
年7月4日申泮文在天津逝世,享年岁。
29
陈学俊
年7月4日逝世
陈学俊院士是中国锅炉专业、热能工程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多相流热物理学科的先行者和奠基人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锅炉专业,创建了全国唯一的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年7月4日,陈学俊逝世,享年99岁。
30
蒋锡夔
年8月1日逝世
氟橡胶是国防尖端工业中无法替代的关键材料,也是“两弹一星”项目中必不可少的新型材料。当年蒋锡夔院士临危受命,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块氟橡胶,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
年8月1日,蒋锡夔在上海逝世,享年91岁。
31
柯俊
年8月8日逝世
柯俊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金属物理、冶金史学科奠基人,创始贝茵体相变的切变理论,发展了马氏体相变动力学国际同行称他为贝茵体先生(Mr.Bain),因为他首次发现贝茵体切变机制,是贝茵体切变理论的创始人。
年8月8日,柯俊逝世,享年岁。
根据柯俊生前遗愿,他的遗体将捐献给武汉大学医学部用于教学和科学研究,为国家的教育科学事业做出最后的贡献。
32
朱英国
年8月9日逝世
朱英国院士是我国著名遗传学家和水稻生物学家,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我国杂交水稻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年8月9日,朱英国逝世,享年78岁。
33
卢佩章
年8月23日逝世
卢佩章院士是分析化学家,是中国色谱分析的先驱者之一。
年8月23日卢佩章在大连逝世,享年92岁。
34
南仁东
年9月15日逝世
南仁东教授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负责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科学技术工作,他和团队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看得最远的国家。
年9月15日,南仁东逝世,享年72岁。
35
金鉴明
年9月19日逝世
金鉴明院士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曾任国家环境保护局总工程师、副局长、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研究员、总局科学顾问委员会副主任、总局局长顾问、中国环境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年9月19日,金鉴明院士逝世,享年85岁。
36
张齐生
年9月25日逝世
张齐生院士是木材加工与人造板工艺学专家。
年9月25日,因突发心肌梗塞医治无效,张齐生于南京逝世,享年78岁。
37
钟扬
年9月25日逝世
复旦大学钟扬教授是中国著名植物学家,在开展青藏高原生物资源研究过程中,帮助西藏大学建立了自己的“地方队”。这支“地方队”如今不仅能够参与国际竞争,而且在进化生物学一些研究方面形成了日本、欧美和中国三足鼎立的格局。
年9月25日上午钟扬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享年53岁。
38沈祖炎年10月11日逝世
沈祖炎是中国钢结构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为中国钢结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他一辈子倾心乐守讲台,热情躬耕教改第一线。
年10月11日,沈祖炎因病辞世,享年82岁。
39
朱显谟
年10月11日逝世
朱显谟院士是中国黄土区土壤及土壤侵蚀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者,毕生致力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工作为了心中“黄河清”的梦想,默默奉献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为中国黄河中游泥沙治理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年10月11日,朱显谟逝世,享年岁。
40
蔡申瓯
年10月21日逝世
蔡申瓯教授是校园里“海归”科学家奉献的典范——“上海交大的黄大年”,主要涉及应用数学、物理学、生物学以及神经科学领域的前沿课题。
41
李正邦
年10月24日逝世
李正邦是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钢铁冶金专家,博士生导师,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他是我国电渣冶金奠基人之一。
年10月24日,李正邦院士去世,享年84岁。
42
刘建康
年11月6日逝世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建康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鱼类学家和淡水生态学家,我国淡水生态学奠基人、鱼类实验生物学主要开创者。
年11月6日刘建康在武汉逝世,享年岁。
43
曹楚生
年11月19日逝世
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楚生是中国现代坝工设计的先行者,著名水利工程学家。
年11月19日曹楚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44
陆钟武
年11月27日逝世
中国工程院院士陆钟武教授是中国工业生态学之父,他领导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冶金炉专业和冶金热能工程博士点。
年11月27日,陆钟武去世,享年88岁。
45
陈吉余
年11月28日逝世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吉余是中国河口海岸学奠基人、河口海岸教育家、也是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年11月28日陈吉余在上海去逝,享年97岁。
46
高伯龙
年12月6日逝世
高伯龙院士一生从事激光陀螺研制,他率先对激光陀螺的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使得我国成为继美俄法之后世界上第4个能够独立研制激光陀螺的国家。
年12月6日,高伯龙逝世,享年89岁。
47
童志鹏
年12月19日逝世
童志鹏院士是我国综合性电子信息系统研制的带头人,国家级重点工程的开拓者之一,主持研制成功的地面微波脉冲接力机、中国第一代机载雷达等电子设备与系统,后来成为“两弹一星”电子系统的核心装备。
年12月19日,童志鹏逝世,享年93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hujingahj.com/aqwh/6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