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最权威 http://www.bdfyy999.com/m/◎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②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③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④。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⑦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用文字表述的名,就不是常名。无,是形成天地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去观照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照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都可说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奥妙的门径。整章都在写一个“道”字。这个“道”是形而上的实存之“道”这个形上之“道”是不可言说的;任何语言文字都无法用来表述它,任何概念都无法用来指谓它。“道”是老子哲学上的一个最高范畴,在《老子》书上它含有几种意义:一、构成世界的实体。二、创造宇宙的动力。三、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四、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本章所说的“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限的潜在力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藏力之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无”“有”是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一个活动过程。老子所说的“无”,并不等于零。只因为道之为一种潜藏力(Potentiality),它在未经成为现实性(Actuality)时,它“隐”着了。这个幽隐而未形的“道”,不能为我们的感官所认识,所以老子用“无”字来指称这个不见其形的道的特性。这个不见其形而被称为“无”的道,却又能产生天地万物,因而老子又用“有”字来形容形上的道向下落实时介乎无形质与有形质之间的一种状态。可见老子所说的“无”是含藏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乃蕴涵着无限之“有”的。“无”和“有”的连续,乃在显示形上的道向下落实而产生天地万物时的一个活动过程。由于这一个过程,一个超越性的道和具体的世界密切地联系起来,使得形上的道不是一个挂空的概念。本章只在说明:一、道具有不可言说性,道是不可概念化的东西。二、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始源。许多人以为老子的道理很玄虚,所谓“玄之又玄”。其实老子这句话只说明在那深远而又深远的根源之处,就是万物所从出的“道”。至于老子说“道”不可名,事实上他已经给了我们一些概念:即是道之不可言说性与概念性等。在二十五章上,老子说到这个形而上之实存体是个混然状态的东西,无以名之,勉强用一个“道”字来称呼它,这只是为了方便起见而已。老子说到道体时,惯用反显法;他用了许多经验世界的名词去说明,然后又一一打掉,表示这些经验世界的名词都不足以形容,由此反显出道的精深奥妙性。一可感言:为什么老子会说“道”很“幽深”、“玄之又玄”,因为在老子的那个时代,他即使开悟和体会到了作为万物的本源的“道”,他也无从言表,因为那时候信息量太少,难以表达呀,现在量子力学原理加上视频的直观呈现,我想至少更有利于我们理解老子的“道”是什么了,这就是我们现代人读《道德经》的优势所在,不过,这也恰恰证明了老子之伟大呀,正如老子所说,万物都从道中来,道无处不在,道不依赖人而存在,而人却须臾都离不开道!虽然市面上老庄的书籍也很多,但版本繁杂,质量参差不齐,或内容不完整,或词不达意,甚至严重误读老庄的本意。为此,先知书店诚荐陈鼓应的《老子今注今释》和《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师从著名哲学家殷海光、方东美,曾执教于台湾大学、北京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是享誉国际的道家文化学者。他编写的这套书,可以说是对老庄哲学最系统、最专业的解读。陈鼓应参照最新简帛本,还原了真正的《老子》,让我们通过自省与批判,解除心灵枷锁,享受快意人生。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jingahj.com/aqly/10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