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著名经济学家、博弈论创始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纳什与妻子遭遇车祸,在美国新泽西州逝世,终年86岁。一颗明亮的星辰离开了这个世界。约翰·纳什是经典传记影片《美丽心灵》的原型,也正是这部影片,让天生与数学“绝缘”的人们第一次感受到数字的美妙,也让一直对精神病患者有偏见的人们,第一次唤起了爱心。
媒体发布的车祸现场图
《美丽心灵》的主演RussellCrowe在第一时间发推悼念
有人说,约翰·纳什是所有诺贝尔经济学奖中最不幸的一个,但也是不幸中最万幸的一个。纳什自30岁开始就一直遭受精神分裂症的打击,在天才和狂乱中遭受痛苦,但在30年之后,他又奇迹般的走出了疾病的阴影。年,一部以约翰·纳什的经历为原型的好莱坞电影《美丽心灵》好评如潮,这位经济学大师更是走入了更多人的视野。
《美丽心灵》在年第74届奥斯卡上获八项提名,最终获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4项大奖,尽管这部电影经过了艺术加工,但整体上还是还原了约翰·纳什的人生经历。讲述了一位展露过人才华的青年,到陷入精神分裂症,陷入狂乱的痛苦经历,以及纳什如何凭借自己的意志力,爱人、亲友的爱心与呵护最终走出疾病阴影的故事。
毕业后的纳什来到麻省理工大学数学系任教,在那里他遇到了自己未来的妻子艾莉西亚(AliciaNash),两人在年结婚。然而在纳什30岁时,正当他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却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在天才与狂乱中历经痛苦。从年开始,纳什先后医院治疗,但都没有起色。
约翰·纳什曾经口述自己当时的经历:“发疯的状态是一种逃避,当一切变得糟糕的时候,你可能会产生一些美好的幻想。在我陷入狂乱的时候,我会把自己当成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把身边出现的人假想成想要打垮我的敌人。”
纳什的举止越来越古怪,甚至有点离经叛道。他辞去了在麻神理工学院的职位,还与妻子艾莉西亚离了婚。不过,艾莉西亚和纳什昔日的好友并没有放弃这位疯狂的数学家。离婚后,艾莉西亚依旧全心照顾纳什,纳什的朋友和同事也给了纳什很大的帮助。爱,让纳什奇迹般地走出了疾病的阴影。
年,纳什与另两位博弈论学家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更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年纳什与艾莉西亚复婚,共度晚年。
年,纳什与艾莉西亚共同出席了当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在典礼上对妻子表示了深深的感谢。“Imonlyheretonightbecauseofyou,Youarethereasoniam.”
约翰·纳什
在普林斯顿大学的网站上,再次打开约翰·纳什(JohnNash)的博士论文,上面注明的时间是年5月,经过扫描的字迹仿佛也能透出一股油墨的气息。论文的文字部分由打字机完成,数学公式则大多是手写,看起来仍然犹如天书,正是这篇论文使纳什获得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年5月23日,86岁的纳什教授在新泽西州乘坐出租车时遭遇车祸,与夫人同时去世,这距离纳什获得有“数学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阿贝尔奖(AbelPrize)只过去了两个月。
纳什自幼就被描述为一个“孤独而倔强的男孩”,他不仅性格鲜明,也早早的展示出了超凡的数学天赋。他的父母并未给他太多儿童读物,而是对他进行百科全书式的早期教育,多年之后在接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纳什承认,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在高中读到的数学家埃里克.贝尔(EricBell)撰写的《数学大师》(MenofMathematics)一书,但他在少年时代从未想过要以数学为职业,他以为自己会像父亲一样成为一个电子工程师,他在考入了卡内基理工学院(CarnegieInstituteofTechnology,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前身)后却选择了化学工程专业。他随后转入化学专业,后来再次转系,改学数学专业,他的数学才华很快吸引到了学校老师们的注意,在毕业时他得到了一封只有一行字的推荐信,“这个人是个天才”。凭着这样的推荐信,他权衡了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对他的重视程度之后,选择了普林斯顿数学系进行博士研究。
学生时代的纳什
进入普林斯顿之后,当时心高气傲的纳什对于数学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的兴趣和深入研究。他刚到普林斯顿不久,就曾经到普林斯顿高等教育研究院找到爱因斯坦,向爱因斯坦讲述自己对于引力的理解,在描述了一个多小时高深的数学理论之后,爱因斯坦建议纳什多学习一些物理知识。纳什在普林斯顿做博士研究期间在非合作博弈论(non-cooperativegametheory)领域所作的贡献并未引起当时学术界太多的重视,就连当时同在普林斯顿的博弈论创始人之一,大名鼎鼎的约翰.冯.诺伊曼(JohnvonNeumann)也对于纳什花了一年半时间完成的除去致辞只有25页的论文不以为然,认为其中并没有太引人注目之处,“只是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得知诺伊曼也会参加自己的博士答辩之后,纳什担心自己的论文是否足够作为一篇博士论文提交,于是他继续进行理论数学的研究,在微分几何和偏微分方程等纯数学领域进行了更加深远的探索,并且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果,这使他在86岁时获得了阿贝尔奖。
博士毕业之后,在美国兰德公司和麻省理工学院工作期间,纳什的精神状态逐渐出现了不稳定的状态,这使他的婚姻和事业都陷入到了崩溃的状态,也使他与数学界的最高荣誉,年的菲尔茨奖失之交臂。在20世纪60年代纳什回到普林斯顿大学进行研究之后,他的精神疾病仍然没有好转,他经常不分昼夜在数学系的楼里游荡,被学生们称为“数学楼的幽灵”。一个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的毕业生曾经回忆,当年他刚刚入学,遇到一个人走在路上,他走上前去问那人时间,那人转过头长久的盯着他,随后缓缓的说,“这取决于你如何定义时间。”这个学生后来才知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纳什。当时纳什在普林斯顿大学开课讲授博弈论,在教室里他的神智依然未见清明,问台下的学生,“我有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后来这门课只能主要由一位助教来讲授。
在没有超级英雄的时候,好莱坞喜欢制作一些以科学家为题材的电影,事实与细节正确与否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能否把科学家塑造成另外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美国式的超级英雄。在年上映的描写理论物理学家霍金的电影《万物理论》和描写数学家图灵的电影《模仿游戏》都致力于把科学家塑造成为一种蜘蛛侠式的孤胆英雄,充斥着大量的错误信息,而年上映的描写纳什的电影《美丽心灵》大概可以算做是此类电影的滥觞,这也使纳什成为世界上最被大众所误解的科学人物之一。纳什是博士毕业之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做研究期间才患上精神分裂症和被迫害妄想症,他曾经产生过幻听,但是从未有过电影中描写的幻视。
半生时间饱受精神疾病的折磨,这对于纳什来说是一段痛苦的经历而非美丽心灵的一部分。对于这种经历,纳什说,“我不敢说在数学与疯狂之间存在着什么关联,但是毫无疑问伟大的数学家都要承受疯狂,谵妄与精神分裂。”这显然是他针对自身经历的有感而发。纳什在患有精神分裂症多年之后,没有经过药物治疗而自己逐渐康复,这引起了很多医学专家的注意。纳什认为,自己是凭着理性,逐渐摆脱了精神疾病带给他的幻想从而恢复正常。
而在86岁的年纪,他被从高速行驶的出租车中甩出去与妻子一同身亡,自己超凡的数学天才与坎坷的经历相互纠缠的一生戛然而止,美丽心灵就此谢幕,这何尝不是脱离了另一种虚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jingahj.com/aqwh/8852.html